吴文栩,李华康,郑锦雷,邵笑红,潘传迪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教处,浙江 温州 325016;
2.南京邮电大学 软件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3.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与性病防治所,浙江 杭州 310009)
大学生在AIDS病/性病预防体系的知行评价
吴文栩1,李华康2,郑锦雷3,邵笑红1,潘传迪1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教处,浙江 温州 325016;
2.南京邮电大学 软件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3.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与性病防治所,浙江 杭州 310009)
【 摘要 】目的了解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性病现状和干预的效果,探索在该人群中开展预防AIDS/性病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方法2014年9-11月,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浙江省2所综合性大学大一新生328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所属学校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讲座、展板、小册子、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对观察组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干预,而对照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1个月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其AIDS病/性病知识和相关政策知晓率情况,统计其获得知识的来源。结果除在“故意传播AIDS病者应受到法律制裁”条目上,两组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中观察组学生AIDS病/性病知识和相关政策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大学生目前获得AIDS病相关政策、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是维基百科、多媒体、小册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AIDS病/性病相关知识水平,但需要在该领域内探索新的方法手段,按照年轻人特点以及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根据高校用户网络行为数据结合学校医疗信息,对高校内AIDS病预防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学生
[Nurs J Chin PLA,2015,32(7):74-76]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来,我国AIDS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呈现多渠道、多层面流行趋势,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的三种传播途径并存,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传播模式,而感染的主体是青年人。大学生是性活跃与思维活跃的人群,由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疫苗[1]预防与控制AIDS病,因此,健康教育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控制AIDS病流行的关键手段。为此,我们对浙江省2所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进行AIDS病/性病健康教育并对AIDS病/性病相关知识和相关政策知晓率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而努力,以保护大学生免受AIDS病、性病感染,早日实现结束AIDS病流行的目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4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浙江省2所综合性大学的大一新生328名为研究对象,按其所属学校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男生168名,女生160名,年龄18~21周岁,平均 (19.28±1.37)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悉本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方法对于观察组学生,研究组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讲座、展板、小册子、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学生中开展“预防AIDS病”、“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生活技能培训一正确使用安全套”等专题教育。而对于对照组学生,本研究未加任何干预措施。干预进行1个月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其主要内容是涉及AIDS病 /性病的相关知识及政策。共有22题,题型采用是非题。知晓率(%)=正确人数/总人数×100%。此外,还统计两组学生获得AIDS病相关政策、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采取匿名自答方式,经过培训的辅导员向学生解释调查目的、意义、问卷填写注意事项等,并承诺保护个人隐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有效回收率为96.47%。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和描述性统计,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AIDS病/性病知识和相关政策的知晓情况除在“故意传播AIDS病者应受到法律制裁”条目上,两组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观察组学生对AIDS病/性病知识和相关政策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1)。
表1 两组学生对AIDS病/性病知识和相关政策的知晓情况[N=164,n(%)]
2.2大学生目前获得AIDS病相关政策、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目前获得AIDS病相关政策、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是维基百科、多媒体、小册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大学生目前获得AIDS病相关政策、知识的主要途径[N=328]
3讨论
3.1AIDS病国家政策的认知水平AIDS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通过性行为感染的人数正在上升,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是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的重要内容。目前,本省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能提供此项服务,有效利用该项服务能够及时发现感染者并为相关人群提供支持服务。通过教育,大学生的AIDS病相关知识及政策认知水平有较大提高。这些年轻有活力的人群可以用他们已掌握的AIDS病防治政策和知识,成为AIDS病宣传教育的生力军,也是AIDS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因此应在高校加大对AIDS病防治的宣传力度。
3.2AIDS病传播的途径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对AIDS病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知晓率较好,大学生使用安全套主要是为了避孕,而不是预防AIDS病/性病[2]。由于青年人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3],性交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口交和肛交也能传播性病[4]。目前,最大的挑战是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尤其是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的行为干预工作。近几年,男男同性性行为途径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过去几年,同性恋者常常会集中在一些场所,比如公园、娱乐场所等,工作人员可在这些固定的地方分发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宣传,提醒他们进行AIDS病检测。但是最近两年发现,随着朋友圈社交软件的出现,朋友线上交流越来越多,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3.3对于AIDS病患者要心存怜悯、关爱在AIDS病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与部分血液传播都与个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涉及到性、毒等行为,而这些行为不被社会道德规范所接纳,人们自然而然将AIDS病感染者与不道德的社会行为联系起来,造成对AIDS病感染者的歧视和不接纳。而在医护群体中产生一定程度的歧视,主要是基于预防疾病风险和职业暴露的考虑。目前,实现“零”AIDS病的目标,最难是实现AIDS病“零”歧视。
3.4网络数据在AIDS病传播的预防作用本研究显示,较多的学生主要由维基百科、多媒体、小册子等等获取零碎的、片面的、宽泛的、不系统的性病预防知识。没有系统获知病因、诊断和治疗过程,不了解感染AIDS病病毒后不一定会出现症状以及我国现在已经能够生产抑制AIDS病病毒复制的药物,不清楚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检测指标及预后,也不清楚免费政策的具体内容。因此,部分大学生对AIDS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认知较高,对感染者倾向于“敬而远之”的态度。其次,现在的大学生被称为后现代,多达6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同或宽容态度。这给大学生的AIDS病/性病预防及干预工作带来了难度,如何消除大学生“敬而远之”的态度,让他们对AIDS病病毒感染者持积极的态度,并将AIDS病/性病健康教育与性伦理、性道德和婚恋观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建立、健全预防、监控网络数据系统,是我们必须考量的问题。
我们虽然在AIDS病防治方面,已经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对传染病进行管理,由医疗机构上报传染病信息,但在信息获取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数据被动获得,受就诊率的影响。浙江省在全国传染病报告的基础上,做了哨点监测,即采用系列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人群,按照统一的监测方案和防治措施,连续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检测,同时收集监测人群与传染病传播相关的高危行为信息,获得不同地区、人群AIDS病预防状况和行为危险因素及变化趋势的资料。其缺点是,没有对区域内对象全面普查,区域分布的区别显示不明显,同时监测手段也受到就诊习惯的影响。因此,希望在该领域内探索新的方法手段,按照年轻人的特点以及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根据高校用户网络行为数据结合学校医疗信息,对高校内AIDS病预防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使其被更多的人群所借鉴,弥补传统方法的缺陷,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 参考文献 】
[1] 刘宝花,王培玉,吕姿之,等.北京市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23.
[2] 丛黎明,陈琳,马瞧勤,等.浙江省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03-405.
[3] 韦辉,陆焯平,聂绍发.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2):900-903.
[4] 马瞧勤,丛黎明,潘晓红,等.浙江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550-553.
(本文编辑:郁晓路)
The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AIDS/STD Prevention System
Wu Wenxu1,Li Huakang2,Zheng Jinlei3,Shao Xiaohong1,Pan Chuandi1(1.Education Department,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16,Zhejiang Province,China;2.School of Software,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46,Jiangsu Province,China;3.AIDS and Venereal Disease Control,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Zhejiang,Hangzhou 310009,Zhejia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To addr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IDS/STD preven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sulting effect of interventions,also to explore the new method for the AIDS/STD prevention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MethodsBy convenience sampling,328 freshmen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Multiple ways like seminar,poster,brochure and consulting service to implement variable intervention methods were used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no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one month of intervention, the awerness rate of AIDS/STD knowledge and relevant poli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nd the way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were concluded.ResultsExcept the ’it is the criminal offence to deliberately spread AID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awareness rate between two group.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STD knowledge and relevant policy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P<0.05 or P<0.01).The majority way of acquiring the information about AIDS relevant policy and prevention knowledge were Wikipedia,media,brochure,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Conclusion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level of AIDS/STD,but it is needed to explore new methods in this field.We shall base on the young adul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pendency on internet,collect college users internet action data as well as school medical information,carry out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wards AIDS prevention system in college.
Key words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prevention;knowledge;student
【 作者简介 】吴文栩,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科研管理工作
【 收稿日期 】2014-12-24【 修回日期 】2015-01-17
【 中图分类号 】R512.91;R49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08-9993(2015)07-0074-03
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5.0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