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云, 贾智勇
(1.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2.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54)
语流是线性的连续话语,是语音韵律的动态表现形式。语流切分是指话语信息接受者依据句法和语义规则,将连续不断的语流切分为若干能被理解的信息单位,并对各信息单位进行意义的组合过程。在语流切分过程中,语流切分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和制约。研究、认识这些影响因子,对促进语流切分、提高话语听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哪些因子对语流切分会产生直接影响?这些因子具有什么特点和功能?本文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发英语学习者对影响语流切分的潜在因素进行积极关注,以此减少话语听辨过程中所产生的听力障碍,为听力学习提供有益帮助。
语言节奏是一种周期性的、有规律的声音运动形态表现形式,是语流中声音突显要素的间断性反应[1]。研究表明,语流切分与语言音系系统的结构息息相关,其中语言节奏特征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语流切分策略[2]。英汉属两种不同的语系,节奏特点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语流切分策略迥然不同。汉语属音节节拍语,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是汉语节奏的典型特点,在语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每个音节发音的时间长度基本一致,判断一个句子长短的主要标准是句中音节数量的多少。此外,每个汉字有独立的音节,发音清晰,不因语速快慢出现音节脱落现象,因此,音节间相互边界清晰,易于听辨,使得以汉语为母语者习惯将音节作为语流切分的重要标志,在实践中形成以“音节”为参照的语流切分策略。
与汉语不同,英语属重音节拍语,英语语流的节奏规律表现为重音为主,轻音为辅,轻重音交替,从一个重读音节到下一个重读音节(不包括后一个重读音节)之间的时长大致相等,这就是英语节奏的“音步等时性”效应[3]。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包含若干个重音,每个重音之间通常又包含若干非重读音节,重音是构成节奏组间的相互边界。由于重音之间时长基本相等,当两个重音之间的非重读音节较多时,语流中就会出现连读、爆破、弱读等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说话者的速度就会加快,这一现象恰好与“音步等时性”的定义相吻合。当两个重音之间的非重读音节较少,或相邻两个音节均为重音时,那么语流音变现象减少,单词读音拉长,就会出现类似汉语中一字一音节的发音特点。这足以解释为什么英语学习者在听音过程中有时容易听懂,有时听不明白的现象。英语的另一个特点是,重音节拍主要通过承载语流核心意义的实词来体现,英语语言使用者通常将实词的重音节拍作为英语语流切分的重要提示特征和参照物,由此形成了英语独特的语流切分方法——重音依托法。即依托语流中的重读音节,将重读音节视为语流中实词开始的标志,并以此作为语流切分的重要提示特征和依据[4]。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长期以来受母语音节系统心理认同感的影响,习惯于将汉语的“音节节拍切分策略”迁移到英语中,把完整的语流信息单位切分成零散、没有任何意义的语流片段,导致语流切分无效,影响听者对语流信息的正确理解。因此,如何克服母语音节节奏所带来的负迁移是值得英语学习者十分重视的问题。
语流音变是连续语流中前后语音组合而产生的一种语音变化,是相邻音节相互影响的结果。语流音变通常发生在含有较多非重读音节的两个重读音节之间,同化、异化、弱化、脱落是语流音变的常见表现形式。其中,同化是最常见的音变现象,多见于相邻的辅音发音中,主要表现为一个音位受另一音位的影响而变得与之相同或相近;相反,异化则是为了使发音顺畅而出现的一种音变现象,它是一个音受另一个与之相同或相近的音的影响而变得跟原来的发音完全不同或相近;弱化即元音音素的弱读,指一个单词中的元音音素在口语中由于说话时语速快或在句子中处于次要位置而不被强调等变为强度较弱的其它元音的现象;脱落则是将语流中一些较弱的发音省去,是语音进一步弱化的表现。
作为语流音变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同化、异化,还是语音弱化、脱落,均使原本为听者所熟悉的单词发音在连贯的语流中变得陌生。正如前所述,在连续不断的语流中,受英语重读音节间等时性的影响,当两个重读音节间轻音节数量较多时,为了适应英语的重音节拍规律,居于其间的轻音节语速变快,使得语流中单词的相互边界变得不清晰,容易造成听者对单词相互边界的误判,给语流切分带来困难。文秋芳在研究中发现,在语音听辨过程中,学生在弱读、连读、爆破、单音方面的平均出错率分别为52%、54%、30%、2%,单音辨听出错的比例远低于发生弱读、连读、爆破出错的比例[5]。由此看出,语流音变对语流切分的影响显性而直接。
语块是所有语言共有的语言存在形式,是构成句子、句群、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具有自身的语法生成规则和独立的语法意义。语块的特点是:第一,结构比较固定、变化性相对较小、在文本或话语中出现频率较高、有特定语用环境和稳定的搭配意义。第二,记忆方便。虽然大部分语块为多词组合体或其中包含了若干子语块,但记忆难度不会随着记忆总体容量的增加而增加,易于在长时记忆库中保存。第三,语块具有较强的生成功能。语块之间可根据一定的句法规则进行组合,构成容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新语块。一个句子或句群可能就是几个语块的组合体。同时,一个普通语块能生成一批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新语块,如 a few days ago,a few weeks ago,a few months ago,a few years ago等,语块的生成功能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扩充、记忆更多语块的空间,较大地降低了话语听辨过程中的信息认知加工负担,提高了正确切分语流的可行性。
从大小看,语块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句组;从形式和句法功能上看,语块可以是固定搭配、习语、惯用句型,也可以是句子框架。语块在语流切分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流中凸显性强,易于引起听者的关注。它是激活当前话语前后信息的重要提示线索,是听者进行语流切分的可靠性节点,也是串联语流信息、促进听者理解的重要纽带。二是将语块作为语流切分单位可减轻听者认知加工负担,降低语流切分的难度,使语流切分更快捷,使听者有充足的时间对后续语流信息进行预测,从而提高听辨的速度和准确度。Altenberg在研究中发现,话语中涵盖了种种短语、套语、成语、固定搭配及常用句型[6]。这些惯用性语块使听者无需了解其内部结构,无需过分依赖大脑的语言解码能力。一旦被识别,听者就会在语音与语义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下意识地将其作为独立的信息单位进行切分。因此,语流中的语块越多,语流切分难度就越小,切分速度亦越快。
语流切分与听者对输入信息的感知、存储、解码能力紧密相关。语流切分不仅涉及听者的语音知识,也涉及语言知识。听者在具备一定的语音与语言知识的同时,听辨策略的运用对提高语流切分速度和效率具有辅助作用。对语流切分影响因子的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英汉音位系统、语流音变、语块应用功能的认识,因为语流切分最终需要通过信息听辨来实现,而信息听辨显然离不开相应的听辨策略。实践表明,即使听力理解能力很强的学习者,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策略,也难以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的全部细节[7]。
关于学习策略,O'Malley作了一个较全面的阐释。他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便于理解、学习而进行的某种思考行为,是学习者获取、加工、储存、检索所学语言知识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方法等过程性环节[8]。作为学习策略之一,听辨策略在于帮助听者运用听力技巧获取所需的语音信息。从语音信息的构成看,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低端信息和高端信息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指语流中单个单词、短语、句子等较小语言单位所传递的信息,后者则是话语者所有话语内容所传递的整体性信息。获取低端信息是自下而上的听辨行为,获取高端信息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获取方式,两种信息的获取方法分别对应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听辨策略。两种策略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只是对不同的使用对象有不同的使用效果。研究发现,学习者因个体差异和能力差异对上述策略的使用具有不同的倾向性。低端信息涉及对语流中具体词汇、短语、句子的精确理解,听辨过程需要经过语音感知、语音识别、候选词筛选、语义确定、词义组合等系列环节才能完成对一个语言单位的理解。只有具备较高的语音识别能力和信息理解能力,才能判断每个语言单位传递的准确信息。因此,自下而上的听辨策略更多适用于高水平者。与之相反,低水平者的语音分辨能力差,难以准确听辨每个具体的单词或较小的语言单位,获取单元信息能力较弱,大多依靠语境与猜测的方式获取模糊性的语流信息,因此对自上而下的听辨策略依赖性较大[9]。
实践表明,无论高水平者还是低水平者,在语流切分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听辨策略。对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常见的听辨策略而言,高水平者懂得何时自下而上,何时自上而下,何时将二者综合使用。通过这一听辨技巧对低端和高端两种信息进行综合理解,听者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清晰完整的信息链,从而促进听者按信息单位对语流进行切分。虽然低水平者不能完全听辨低端信息,但通过模糊感知、上下文、背景知识等因素也能对语流进行模糊切分,从而获取部分相关的信息。
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过程。与词汇学习一样,语流切分离不开记忆策略。语流切分的前提是听者首先要记住语流中所包含的基本信息。如果听者大脑中没有留下任何记忆“痕迹”,就等于大脑失去了工作对象。记忆策略的恰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听者对语流信息的把控相对更完整,能减少信息的遗漏,为语流切分提供较好的保障。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A.S.Lochins)认为,信息输入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掌握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特点可以更充分地运用记忆策略,促进输入信息的记忆存储,降低信息遗失的风险。根据洛钦斯的观点,首因效应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第一次接触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因印象深刻不易改变,在记忆库中停留时间较长,容易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近因效应则是当前或最近所获得的信息比以前获得的信息对一个人产生的知觉作用更大,记忆更清晰。基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信息记忆规律,听者在话语信息接收过程中同样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现象,即随着语音信息的持续输入,除最初输入部分记忆较深外,中间部分会逐渐淡变得模糊或遗忘,只有末尾部分尚有较深的记忆。因此,要克服或减少信息遗忘,必须依靠一些合理的方法进行预防。实践中,学习者通常采取的方法是运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如理解记忆、联想记忆、比较记忆、联奏记忆(按记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某些特点进行分类和联结记忆的一种方法)等。记忆策略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再现映附于大脑中的当前信息,同时可借助一些提示线索激活看似遗忘而又实际进入记忆库中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信息。
词频(term frequency)是一个特定的词在文本或话语中出现的次数。在话语听辨中,词频对语流切分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频词通常是承载语流信息的重要词汇,具有激活、串联整体语流信息的功能,成为语流切分的重要依据。二是词频可提高目标词在语流中的凸显度,诱发听者的注意和认知加工行为,延长语流信息在记忆库中的存储时间,促进输入信息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为语流切分提供记忆保障。
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根据信息在大脑中的停留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是大脑接收外界信息的第一阶段,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结果。研究表明,在感知阶段,只有经过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阶段,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会瞬间消失,因为“注意”是一种引导我们的思维去听、去领悟外界事物的行为,是人的意识有选择地对外界的某些方面予以关注,而对其它方面不予关注[10]。由于短时记忆信息容量小,停留时间短,信息能否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信息尤其是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在语流听辨中,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愈高,愈能引起听者的注意,促进听者根据不断再现的高频词汇串联相关信息,从而自觉运用相应句法规则对语流进行有效切分,达到信息理解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为话语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节奏、语流音变、语块、听辨策略、记忆策略、词频对语流切分的影响显性而直接,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迁移。在话语听辨过程中,尤其是在英语听力训练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影响因子对语流切分的促进功能,克服部分因子的母语负迁移,对促进话语信息理解、提高外语听力能力必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1]Trask R L.A Dictionary of Phonetics and Phonology[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2]Cutler A,Butterfield S.Rhythmic cues to speech segmentation:Evidence from juncture mispercept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2(31).
[3]陈桦.学习者英语朗读中重音复现的节奏归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35-37.
[4]李佳.语流切分策略与听力水平差异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1(4):397-404.
[5]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4-28.
[6]Altenberg B.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s[C]//Cowie A.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7]林莉兰.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研究: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验[J].外语研究,2006(2):39-45.
[8]O'Malley J M,Chamot A 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UP,1990.
[9]王吉良.语流切分及影响二语学习者语流切分的相关因素[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9-114.
[10]Ellis R.Classroom learning styles and their effect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study of two learners[J].System,198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