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福州350007)
受王力等“承上说”启示,韩礼德、哈桑提出“衔接”理论:衔接(cohesion)是一个语义概念,指语篇内部构建成语篇的意义关系[1]4,涉及指称或照应(reference)、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5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前3种衔接手段属于语法范畴,词汇衔接手段归为词汇范畴,而连接既是语法又是词汇范畴。
衔接理论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经历30多年理论引进、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历程,衔接研究渐成系统,成果丰硕。本文以文献研究为线索,收集1983—2014年9种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87篇衔接主题研究论文(见表1),尝试描述国内衔接研究历程。
表1 1983—2014年9种外语核心期刊发表衔接研究论文篇数
从1983—2014年衔接研究历经三个阶段,呈现不同特点:萌芽期起于80年代初,前期衔接研究仅产生10篇论文,主要引入、介绍衔接理论,此时衔接研究规模较小;发展期(1994—2003年)衔接研究共有55篇论文,衔接研究蓬勃发展,尤其是2001—2003年堪称衔接研究鼎盛时期,3年共发表26篇论文,研究涉及语篇、词汇、非语言衔接等方面(35篇),并应用于教学、翻译等领域;成熟期(2004—2014年)衔接研究趋于稳定,共发表22篇论文(见图1)。
图1 1983—2014年发表衔接论文篇数
从萌芽期到成熟期,国内学者展开的衔接研究内容包括衔接理论、衔接应用、其它研究等,成就颇丰,领域较广,并出现跨学科研究(见表2)。
表2 1983—2014年所发表衔接论文类型
在80年代初萌芽期,国内学者的衔接研究仅限于何兆熊、徐盛桓等介绍韩礼德、哈桑的衔接理论,后经胡壮麟、张德禄、朱永生等学者努力,理论研究涉及语篇衔接、衔接与连贯、英汉衔接对比、词汇衔接、语音衔接、修辞衔接、非语言衔接等方面(文中限于篇幅,仅讨论4篇以上论文的衔接研究主题),并呈现跨学科现象,从功能语言学延伸至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衔接是语篇内部以及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意义关系,即一种谋篇意义关系[2]1,含语篇内部与外部衔接。
在语篇内部,张德禄探讨衔接机制类型、形成动因、研究衔接纽带的衔接力与语篇连贯的关系,从人际意义角度分析语篇语气结构、情态成分、音系层语调类型不同关系的语篇内部衔接功能[3]。张德禄还从指代和词汇、替代和省略、连接衔接关系探讨衔接机制的形式成因,提出了11种较概括的衔接原则[4]。陈新仁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认为衔接是说话者所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用关联理论解释衔接现象与机制,分析语篇中不同衔接手段受到关联原则制约,产生不同衔接力及衔接效果[5]50-56。
语言包含词汇、语义、句法、音系等层次,衔接语义关系可通过语篇内部跨层次和跨级阶衔接形式机制体现。在同层次衔接,张德禄探讨韩礼德与哈桑5种衔接机制外的语篇“跨类衔接现象”,涉及不同类别项目形成的衔接关系,“跨类衔接机制”是指称、时态和情态动词为代表的语法与词汇之间典型的衔接[6];在跨级阶衔接,探讨疑问词和其答语、情态衔接链的词组和短语之间所形成的衔接关系,跨越不同级阶的语法单位,形成跨级阶衔接现象;在跨层次衔接中,张德禄发现语调具备词汇语法功能,可表达、体现比较细微、复杂的意义层次的特征和语气交互作用,形成语气与语调的跨层次衔接现象[7]。
衔接关系通过词汇、语法手段建构语篇中语义关系纽带,连接结构成分,促进连贯,实现其谋篇机制,形成具整体完整性的语篇。衔接关系不受句子长度限制,分为线性、平面和层次3种。张德禄认为,线性衔接关系是语篇表层小句内、句子中、句子间不同结构成分的连接关系;平面衔接关系涉及同一成分重复、同一类型类似、同一结构延伸、不同结构对比等语篇中比句子更大的成分间所突出的谋篇语义结构性衔接关系,其结构成分比线性衔接关系的更大;层次性衔接关系是“语篇的发展过程中语篇内部复杂的语义关系”[2]5,其语义结构成分比线性、平面结构关系更大更高,将整个语篇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语篇外部,张德禄也探讨语篇衔接中语言形式上未预设、意义空缺的语篇情景意义与语境之间的外部衔接关系[3]。但徐玉臣、李民权认为语言单位的“指称意义”之间的关系即语篇外部衔接,已超出语篇衔接的范围,属于连贯范畴,语篇衔接关系需以语法、词汇的显性表层结构形式体现语篇中语言单位的“系统意义”之间的联系[8]。
研究衔接理论不得不提到连贯,它是篇章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因为两者都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但两者孰先孰后,语言学家们的观点存在分歧。
韩礼德与哈桑强调,衔接先于连贯,“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5]51[9],是产生语篇性(texture)、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但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1]299。衔接不是确保语篇连贯的唯一条件,除了韩礼德和哈桑5种明显的、具形式标记的衔接手段外,还需运用暗含的蕴藏语篇深层结构中的意义连接(semantic tie)如语境、世界知识、想象等认知手段实现语篇连贯[10]。
也有学者通过追溯衔接与连贯术语来源、定义界定、发展认识,澄清概念认识上的误解,认为衔接服务于连贯,连贯先于衔接。孙玉从说话人产生语篇、听话人理解语篇的角度,结合韩礼德和哈桑、Widdowson和Crystal等人的观点阐释两者的关系:对于一段自然的话语来讲,连贯是前提,是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一种假设;衔接是说话人在生产话语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接结,这些接结会帮助听话人理解话语本来就具备的连贯性[11]。王全智揭示“连贯是语篇的立身之本,衔接与关联皆服务于连贯”[12],衔接从语言形式上体现语篇的连贯。
然而有学者认为,衔接不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充分、必要条件。有衔接手段的语句可能不连贯,没有衔接手段的语句也可能实现连贯,“但他们更注重从语言运用的过程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问题”[13]46。苗兴伟归纳 Brown和 Yule,Beaugrande和 Dressler,以及 Blakemore等人的观点,认为连贯是听者对话语语篇语义认知理解的心理操作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衔接是建立在预先设定的(presupposed)连贯性基础之上的”[13]47。看待衔接与连贯关系,需确立连贯标准,朱永生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所表达的命题、言外之意彼此相关[14],理解衔接与连贯的真正含义,应用辩证、全面、动态的方法看待两者的关系。
究竟衔接与连贯孰先孰后,衔接是否是连贯的充分、必要条件,佐证例子多为口语交际语言、人工语言,其可靠性有待斟酌。毕竟语篇理解需依赖说话者的交际语境支撑,连贯也需话语命题、情景语境、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世界知识等作为背景,否则仅从实例字面言内行为出发,违背Grice会话含义理论,语言似为文学中的意识流语言,在真实语言中也很罕见。衔接连贯关系应基于自然语言,以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客观关系。
在发展期、成熟期,衔接理论研究的成果开始应用于翻译与教学研究,推进其发展。
衔接理论在翻译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笔译翻译衔接理论的应用。
首先,从研究对象看,多分析衔接机制照应(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衔接手段如何应用并促进翻译研究。1995年才出现研究语法、词汇手段衔接解决英汉翻译中英汉句式差异、体现原文连贯的作用,赵春华分析照应、替代、省略等语法衔接手段在英汉翻译中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实现等值翻译[15]。李文戈、徐红分析词汇复现、同现关系等词汇衔接手段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如何保证语义连贯的前提下实现目的语语篇的有效衔接[16]。陈刚、滕超指出源语篇中人称指称的汉译需结合指称对象,考虑其语篇衔接功能、效果和译文读者因素,调整人称指称与指称对象的照应关系,加强文本的可读性[17]。
其次,翻译与文体结合研究,结合语篇篇章类型,借助译文分析衔接在不同语篇中的重要作用。朱军分析照应、替代、连接、词汇等衔接手段在语篇衔接的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18],胡峰笙等讨论语篇衔接理论在政治译文中的实用性、有效性。
最后,从研究手段看,有基于学生翻译实例的分析,也有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进行语际衔接手段对比的语篇对比翻译研究。许宏[19]、王璁与陈铸芬[20]分析学生翻译实例,指出学生翻译易出现衔接手段应用方面的问题、特点及原因。许宏认为在英语和汉语水平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具备语篇意识、合理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能有效提高汉译英译文的质量;王璁、陈铸芬用学生翻译实例分析由英汉语言形式结构和思维方式差异而产生的英汉衔接方式差异、逻辑错误与连贯两方面不一致造成的隐性衔接与连贯翻译错误。尹富林、胡元江随机抽取自建小型英汉科技语篇语料库各20篇科技语篇语料及其对应汉英译文,比较分析英汉语篇主位推进模式,考察其语篇衔接机制:在结构性衔接方面,英汉科技语篇都较多使用平行型和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生成语篇,其中概念主位、语篇主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结构性衔接方面,英汉科技语篇较多用名词照应、重复与同现的词汇衔接关系,但英语科技语篇比汉语使用更频繁,也使用更多的词汇搭配[21]。
目前衔接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主要在写作、阅读与听力教学方面,其中写作教学论文有6篇,占所有教学论文的66.67%。还有用衔接理论分析语篇收集衔接语误、衔接手段应用情况等。
通过分析写作中语篇衔接与连贯语误、衔接手段应用,研究人员发现了使用句际语义连接词语比较突出的问题。董俊虹以学生写作中语篇逻辑联系语和词汇衔接错误现象,分析句际衔接手段错误的原因,提出应加强语篇教学[22];宋美华、夏纬荣基于衔接理论,采用统计学方法,发现学生好作文词汇、语法衔接手段频数比次作文高,“贡献最大的是词汇街接,语法衔接居其二,再其次是前指”[23];陈鹏、濮建忠对比语料库研究本族语者和学习者写作中小句内部以节点词(词组)为中心的词汇衔接特点,分析“意义单位是词汇衔接的重要手段和具体体现,学习者作文中的词汇共现模式或较单一或不贴切,与本族语者相比词汇衔接度相对较低”[24]。
衔接的教学应用如写作教学方面还多为调查性研究,应进行教学实证性研究,如学生衔接手段功能与使用的实证研究,以促进连贯语篇输出,提高学生写作质量,推动英语写作教学。
当前国内衔接理论研究在何兆熊、徐盛桓、胡壮麟、张德禄等众多学者努力下,历经萌芽、发展、成熟3个不同阶段,从衔接理论引进到理论完善,已渐成系统,研究领域涉及衔接形式机制、语篇内外衔接、衔接与连贯关系、英汉语际衔接手段对比、语言层面词汇与语音衔接、修辞衔接、非语言衔接等方面,并出现跨学科研究,由语篇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延伸至认知语用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文体学等学科,衔接研究也应用于翻译、教学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研究少。衔接理论研究占多数,应用研究较少;翻译与教学仅占27.58%(见表2),而衔接翻译研究仅探讨笔译方面,且未涉及口译衔接研究,衔接教学主要研究写作教学,阅读、听力等衔接研究很少,口语衔接研究还未出现。二是定性多,定量少。当前衔接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仅2篇涉及语料库,一个是小型自建语料库,另一个是利用CLEC与FFL大型语料库。三是英语多,小语种少。衔接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英语语言中的衔接手段,以俄、日、德、越语为研究对象的仅有7篇,较少涉及不同语言间跨语言语际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对比分析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仅有2篇。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衔接研究中解决,以推进衔接理论、应用等研究进一步发展。
[1]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张德禄.论衔接关系:话语组成机制研究[J].外语教学,2003(1).
[3]张德禄.论衔接[J].外国语,2001(2):23-28.
[4]张德禄.语篇内部衔接的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26-32.
[5]陈新仁.衔接的语用认知解读[J].外语学刊,2003(4).
[6]张德禄.语篇跨类衔接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1-4.
[7]张德禄.语篇跨级阶、跨层次衔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4-7.
[8]徐玉臣,李民权.语篇衔接的语义学阐释[J].外语教学,2007(2):30-34.
[9]Halliday M A K,Hasan R.Language,Context,and Text[M].Beijing:World Book Inc,2012:94.
[10]孙晓乐.英语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J].外语学刊,1996(1):24-28.
[11]孙玉.试论衔接与连贯的来源、本质及其关系[J].外国语,1997(1):35.
[12]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2):28-31.
[13]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1998(4).
[14]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20-24.
[15]赵春华.语法衔接在英汉互译中的差异与处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56-58.
[16]李文戈,徐红.翻译视阈下的词汇衔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88-97.
[17]陈刚,滕超.英语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称的汉译:语篇衔接、效果及读者[J].外语研究,2003(6):39-43.
[18]朱军.衔接恰当,译文生辉:评《红楼梦》的两种译本[J].外语学刊,1998(4):89-93.
[19]许宏.衔接手段与汉译英译文质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63-67.
[20]王璁,陈铸芬.英汉翻译中的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J].外语研究,2009(3):93-96.
[21]尹富林,胡元江.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科技语篇衔接机制比较与翻译[J].外语研究,2010(3):87-92.
[22]董俊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错误分析[J].外语教学,1999(1):83-86.
[23]宋美华,夏纬荣.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好作文与次作文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02(6):40-44.
[24]陈鹏,濮建忠.意义单位与词汇衔接的实现:基于本族语者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37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