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M模型的泉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2015-12-28 07:09:36
关键词:泉州集群文化产业

余 敏

(黎明职业大学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并确定支持发展作为创新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此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集群化模式成为发展的主导。

一、文献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其定义为:“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结合的产业,而且通常由智慧财产权保护,而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来呈现。”我国最早是台湾学者(2001)提出的,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累积,通过运用智慧财产,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促进提升整体社会生活的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提出的:“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1]

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模式及其与城市发展关系的主要有:Porter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企业竞争力促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2]。林拓认为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环境引力作用使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3]。Ivan Turok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为地方产生更多的交易,带来更为活跃的经济[4]。Cave指出创意产业中出现了组织结构和合同特点[5]。厉无畏认为创意产业一方面能催生城市内在布局优化,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内在品质;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重塑城市外在形象[6]。张京城指出我国发展创意产业园是各地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7]。

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有:香港政府委托香港大学以香港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建立了“5C”模型来衡量其竞争力[8];上海文化创意中心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建立了上海创意指数,衡量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1];但是所有的定量研究中,Tim Padmore和 Heney Gibson在钻石模型基础上改进GEM模型,作为衡量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在我国得到最广泛应用[9-12]。

二、泉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及特征

2007年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将以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中心城市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以制造业设计创意、数字服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六大领域为重点。此后,泉州文化创意产业才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2013年泉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9亿元,居全省第一,同比增加20%,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达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求。

(一)泉州实体经济实力雄厚,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利用侨乡的优势率先在全国迈出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今已形成“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特色、县域经济发达、品牌优势突出”。泉州成为闽南三角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及对台自由贸易区规划的重点中心城市。至2013年底,泉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连续14年位列福建省第一位,占福建省GDP的1/4,占全国GDP的1%。

从图1可见,泉州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近10年,泉州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过半,稳步上升。近年来泉州市政府认识到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将不利于地区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积极主张“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发展氛围。

(二)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在政府引导下呈现集群化快速发展态势

2008年,泉州创意文化产业还处于以闽南文化为中心的零散发展,创意产业企业规模不大、从业人员不多,处于摸索和观望态势。2009年,泉州市发改委牵头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明确提出自2010年起每年将出资约2 000万元专项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此后,泉州加快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建设、创意产业链条整合以及相关产品的投入和推广。2009—2012年泉州文化创意产业(鉴于泉州统计年鉴形式,泉州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体育、娱乐业表现)年产出值以15.31%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文化艺术业以年均20%的速度超过了GDP的总产值增加值(见表1)。至2013年底,泉州共有13个创意文化产业园,其中11个园区入选为省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3家。同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9亿元,居全省第一,同比增加20%,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达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求。可见,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化快速发展态势,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表1 2009—2012年泉州文化、体育、娱乐业年产出值[13] 单位:万元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配套产业链不完整

泉州文化产业的主导模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目前还处于设计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主要依托当地发达的产业经济和传统文化,挖掘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原有的旧厂房以及旧工业区的改造,通过园区的群聚整合、升级相关产业。

利用林菊香[14]前期研究基础,针对现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对泉州11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在设计阶段,这些园区一个地区主推一个文化园区,坚持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特色,避免同质竞争,但导致设计时没有考虑合力发展的方向,新兴文化产业开发少,相关的产业合力开发少,产业链共享的很少,导致此阶段没有带动泉州文化创意全方位发展。而且2009—2013年泉州相关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加。

三、GEM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建立

GEM模型由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arvey 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基础—企业—市场”三个层次分析区域范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确定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与设施(合称因素1,基础),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与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因素2,企业),本地市场与外部市场(合称因素3,市场)。

1.建立二级指标

本文根据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特点,构建GEM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在6个因素下建立二级指标体系,按照层次分析法①中的方根法计算集群线性分值。如果这个集群6个因素的得分都在10分左右,GEM得分是1000分,说明该产业集群具备了世界范围内最强的竞争力;GEM得分640分左右(因素得分8分),说明该产业集群在国内具备了领先的竞争优势;GEM得分490分左右(因素得分7分),说明该产业集群在国内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GEM得分250分左右(因素得分5分),说明这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了国内平均水平,并可以此类推。

2.赋值及计算

每个二级指标均按照很差到相当优越的标准赋值1~10分进行衡量,通过专家打分的试卷获得层次分析法构造对比矩阵,利用yaahp软件计算各个指标权重。每个二级指标得分乘以权重再加总合计,利用下列公式,最后计算出GEM值。

GEM=2.5 × ∏i=1,3(D2i-1+D2i)2/3,

其中D2i-1、D2i表示两个因素的得分,且所代表的因素对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因素,例如优良的设施可以替代区域资源不足。

(二)问卷设计及收集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是2014年7月—10月通过问卷,采用电子邮件、入户访问以及街头访谈等方式进行收集。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针对高校学者、文化机构人员等专家问卷(30份,其中10份专家问卷专门针对二级指标重要性打分,用来设计矩阵,全部收回);二是针对泉州文化创意园的入驻企业、酒店业、旅行社以及相关企业的人员进行调查(40份);三是针对泉州市民随机访谈(30份)。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9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足以进行后期数据处理。

(三)分析结果

表2 泉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按照表4各项因素指标的相关得分,利用GEM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泉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值。

GEM=2.5 × ∏i=1,3(D2i-1+D2i)2/3

=2.5 × [(7.1146+6.9592)(6.8805+6.4560)

(6.4315+6.4451)]2/3

=450.2395

(四)基于GEM模型下对泉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

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还不能形成竞争优势。根据表2的计算,泉州文化创意竞争力GEM值约为451分,还没有达到具备全国竞争优势的490分,距离全国领先竞争优势640分的差距更大。

泉州文化创意产业中资源因素最有竞争力。资源因素是6个因素中得分最高的,除人力资源外,其余得分都高于7分。这主要依赖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资源、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区域优势以及发达的民营经济的资本。但泉州目前文化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很多传统文化工艺,如木偶戏、南音以及雕刻技术等主要是家族传承,严重限制了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

文化创意协会作用不明显,文化创意园的产业凝聚性有待提高。在设施因素中,只有文化创意协会作用得分仅为5分左右,其他都为7分。泉州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于2010年,属于政府指导下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面对泉州纷繁复杂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摸索和接触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牵头和推动组织作用。文化创意协会作用不明显也反映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凝聚性不强。泉州目前文化创意园的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甚至有些只是个人门店管理,而各个文化创意园的碎片管理形式使得每个文化创意园的凝聚性不强,不能形成竞争合力。

文化创意辅助产业竞争优势高于内部企业。在企业层面,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得分最高,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公司得分最低。主要体现在近年来泉州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建设以及生态旅游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旅游文化成果。2013年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2014年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推动泉州城市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更进一步发展。而泉州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根雕、陶瓷、茶艺等传统文化工艺作品,新兴文化产业产品有待进一步发展。泉州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制造企业都属于起步阶段,得分都是6分左右,与国内同类企业相比,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

文化创意园的影响力不够,外部市场的预期高于本部市场。本次调查发现,泉州文化创意园的企业数和产品不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主题活动,但影响力亟待提升。泉州市民包括很多大学生知道泉州的传统文化,但不清楚文化创意产业是什么,也说不清楚泉州有哪些文化创意园,这些创意园中能做什么,甚至不太关心这个问题。但是对于未来泉州文化创意产品的外部市场,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市民都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四、提升泉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在政府引导、产业协会推动下发展海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带

台湾地区与福建隔海相望,两地血缘、文化与经济早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两地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随着两地不同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产品制造、人才培养和公司竞争优势各有不同。两地政府应积极引导,利用现有的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契机,提高两地产业协会的合作功能,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区域合作机制,搭建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合作链条,鼓励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集群带。

(二)通过完善政策保障、资本到位等措施,打造泉州特色品牌文化产业创意园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音、南戏、南少林、根雕、陶瓷以及服饰特色文化数不胜数。作为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包括行业标志品牌位居国内前列,其中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排名全国城市第三,成为全国首个驰名商标超百件的地级市。泉州文化创意园需要很好地结合这两个特点,打造品牌特色文化产业创意园,而不是一味地划地、强行建园。通过政策、融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良好的保障条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利用自身优势,推出省内、全国的重点项目,如鼓励在文化创意园中举办鞋博会、茶博会或者类似活动,扩大商机,推广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

(三)走出设计阶段的框架束缚,创意引领、跨界融合,加快规模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状态在我国还属于摸索阶段,相对于其他产业,在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应该打破传统产业的局限性,创意引领、跨界融合将是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泉州的文化创意园应该走出设计阶段的框架模式,相互学习发展,资源共享;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丰富文化创意产业链。例如泉州融合得最好的是文化旅游。还可以将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娱乐、建筑、零售以及教育业跨界资源融合,相互扶持发展,形成规模化发展。例如韩国的一部《大长今》推动了韩国美食热、古装热以及旅游热等等。

(四)积极引进和保护人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人才永远是产业发展的源头和根本,文化创意产业更是以人为核心,以服务人为目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需要优秀的文化人才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需要社会大众去关注其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第一,引进人才。政府应该建立完善吸引保障人才、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让优秀的人才来泉州,并安心在泉州工作。第二,培养人才。利用泉州现有高校、中职学院等资源,培养不同层次的文化专业和文化技能人才。例如泉州农校开设的陶瓷美术、雕刻等技能班,黎明职业大学的动漫专业等,还可以利用华侨大学、泉州师院、黎明职业大学等开设相关的文化创意专业班,培养本科、专科不同层次的人才。第三,发掘人才。泉州本土还有很多没有被发掘的文化创意人才,例如没有什么文化程度的手工艺人等。提高泉州文化创意园的吸引力是发掘人才的一个很好渠道,例如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文化创意园中展出,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创意园的兴趣,又可以发掘人才。

注释:

①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的,通过将各种因素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针对某一个标准计算各备选元素的权重;确定每一层次中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行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

[1]上海创意中心.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Porter M 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s,1998(11):77-90.

[3]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言报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Turok Ivan.Cities,cluster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The cas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in Scotland[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3(11):555-565.

[5]Cave.Creative Industry:Contract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厉无畏.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张京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香港特区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报告[R/OL].(2003-09-16)[2014-10-15].http//sc.info.gov.hk.

[9]Padmore Tim,Gibson Hervey.Modeling systems of the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J].Research Policy,1998(26):625-641.

[10]商烁.基于GEM模型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0(2):108-109.

[11]杨秀云,郭永.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1):90-97.

[12]王蕾茵.基于GEM模型的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3]泉州统计信息网.泉州统计年鉴[DB/OL].(2014-09-20)[2014-10-20].http://www.qztj.gov.cn/outweb/index.asp.

[14]林菊香,陈怡.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和对策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泉州集群文化产业
泉州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38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0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0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