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创业尹良红吴 琼 闫 冰 黄盛玲 罗丽花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630)
✿论著/冠心病✿
急性心梗行IABP需警惕合并腹主动脉闭塞
邱创业*尹良红▲吴 琼 闫 冰 黄盛玲 罗丽花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630)
患者,男,44岁,司机,因“突发胸痛4小时”于2014年5月20日凌晨00:30分入我院。患者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突发胸痛,为胸骨中断、段后部压榨样痛,疼痛向后背放射,伴大汗淋漓,不伴心悸、呼吸困难,无发热、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自含服速效救心丸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就诊于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后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给予抗凝抗栓等对症治疗,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急诊转入我院,转院途中出现心跳骤停,伴小便失禁,立即予心肺复苏、肾上腺素静推等,约4分钟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拟以“急性心梗”收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最高达155/120mmHg,未规律服药,未监测血压。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未发现药物过敏,预防接种史不详。查体:体温37℃,脉搏10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6/79mmHg。神倦,自动体位,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肺叩诊清,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尖搏动不明显,心界不大,心率106次/分,律欠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入院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后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心梗三项:肌红蛋白>400ng/ml,肌钙蛋白I 7.35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80ng/ml。入院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广泛前壁、后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泵功能III级。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控制心室率,同时急诊行冠脉造影+PCI术,穿刺右桡动脉成功后置入6F鞘,5FTIG冠脉造影示:右冠优势型,LM(-),LAD近中段弥漫狭窄95%并见大量附壁血栓,前向血流TIMI2级,LCX近中远段斑块形成,前向血流TIMI3级,RCA中远段斑块,前向血流TIMI3级。穿刺股静脉成功后,置入起搏器电极至右心室,设置好参数后备用。未能触及右股、足背动脉搏动,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置入7F血管鞘,多次尝试送入钢丝受阻,造影见:右髂总动脉闭塞,触摸左股、足背动脉未见明显搏动,考虑腹主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遂未用IABP。经桡动脉PCI。经桡动脉路径,5F Pigtail至腹主动脉约L2水平作腹主动脉造影,见腹主动脉远端L2-L3水平闭塞,见有少量侧枝循环。术毕拔除桡动脉鞘,桡动脉止血带压迫止血,安返CCU病房。患者术后无不适,3天后要求出院。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一项介入治疗方法。是在X光引导下,用导管经皮肤导入一个30-50cc的球囊放入主动脉,球囊会因应心作膨胀或收缩。它的原理是将一个带气囊的特别导管置于降主动脉近端,气囊连接在压力泵上,由压力波形或心电图R波与T波自动程序控制与心动周期同步。当心室舒张时,气囊快速充盈膨胀,以增加主动脉内舒张压,从而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心室收缩时,在主动瓣开放前,气囊快速抽空排气,以减轻左室射血的阻力,降低左室后负荷,从而减少左室做功,改善心功能[1]。通过物理作用,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和改善心肌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心功能不全等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和治疗。特别在行PCI术进行血运重建时,IABP可使外周循环和血流动力学明显得到改善,有利于维持心肌氧供和氧耗的平衡,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辅助纠正心源性休克[2]。
IABP在临床上作为改善左室功能的辅助治疗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方面已渐为临床广泛运用,但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本例中,有几点值得思考:(1)急性心梗病人,由于时间仓促,心电图和心肌酶特异性高,诊断较明确,往往不会再去详细的体格检查和适当的辅助检查便送往介入室,因此容易忽略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合并腹主动脉病变、肾功能不全等。(2)假如腹主动脉不完全狭窄,阻力不大,而导丝刚好盲穿能通过,使用了IABP,可能会导致斑块脱落栓塞全身各脏器的动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或气囊壁被尖锐物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刺破,严重可出现主动脉破裂,后果严重。(3)时间紧迫的话可以简单而重点体格检查,如可以触摸股、足背动脉搏动等,必要时彩超了解腹主动脉情况,术中避免过力盲推,造影明确。如以上方面能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IABP术中、术后的风险、不良反应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将大大减少。
[1] 计乐群,胡大一.主动脉球囊反搏的临床运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42.
[2] 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邱创业为在读硕士研究生。
▲尹良红为本文通信作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