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人民医院,贵州岑巩557801)
✿论著/护理✿
探究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时的有效护理对策
张洁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人民医院,贵州岑巩557801)
目的 对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时的有效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在本院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急救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1~2h后出现。48例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痊愈出院,无其它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急诊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密切观察,加强心理护理以及用药护理,并积极做好抢救前的准备,有助于手术成功率的提高,促进愚者早日恢复健康。
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护理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没有明显的诱因,致病机制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血供急剧减少或终端,导致相应的心肌发生局部坏死。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但是其治疗中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这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提高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抢救成功率,本文特选择48例在本院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护理方法及急救措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例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在本院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5.42±5.35)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以WHO1979年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为依据均得以确诊。其中14例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7例患者为后壁心肌梗死,9例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18例患者为侧壁心肌梗死。排除肺部疾病、肾脏疾病及心功能不全等病史者。术前均无心律失常,且没有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患者均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发病至治疗时间为2~20h,平均为(8.2±2.0)h。其中15例患者为缓慢心率失常,12例患者为室性早搏,21例患者为快速性心律失常。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为了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理人员要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进行明确的分工,确保患者进入医院到介入治疗时间控制90min之内。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一方面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及介绍手术的详细情况,明确手术中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提高手术依从性。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通过鼓励来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还要做好患者皮肤清洁、建立静脉通路、更换洁净病号服、连接监护仪、提示患者排空膀胱等术前准备。必要时要给予患者镇痛处理。
1.2.2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在术中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监视,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果发现有心率失常现象应立即将其报告给主刀医生,并配合医生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与此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配合药物治疗。手术完成后包扎伤口并将患者送回病房。
1.2.3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特殊护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心律以及尿量等,对于术中行穿刺的侧肢要注意避免压迫穿刺部位,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胀痛、出血、渗血等情况。术后要保持静脉通常,鼓励患者多饮温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术后4~6h可拔除患者导管,此时护理人员要准备好必要的急救物品以及除颤仪等,并配合医生。若有任何异常则应立即通知主治医生,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待病情稳定后,要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并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合理饮食,防止复发。
1.3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2]
经护理后,患者心律达到60次~100次/分,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恒定(0.12~1.21秒)则判断为痊愈。
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1~2h后出现。48例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痊愈出院,无其它明显并发症发生。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在不断的增长,全球每年有1700万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患者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突然出现剧烈的、持续性的心前区疼痛,部分患者可感受到背部、左肩或者腹部等部位有疼痛感,因此往往需要急诊治疗。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发绀、血压下降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避免和处理则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2]。随着医学诊疗手段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患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就必须要立即对其进行介入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对其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对患者施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这是挽救患者生命、促进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提高的关键[3]。这就要求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对心肌梗死的护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有熟的掌握,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娴熟的护理急救技术,这样才能够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正确的实施抢救护理,并能够配合医生做好急救、治疗、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等,才能及时挽救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4]。在本组研究中,48例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痊愈出院。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总的来说,在急诊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密切观察,加强心理护理以及用药护理,并积极做好抢救前的准备,有助于手术成功率的提高,促进愚者早日恢复健康。
[1] 李婷,刘娜娜.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2):4682-4683.
[2] 王静,颜琼,王霞等.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术中并发电风暴的抢救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48-550.
[3] 王秋菊,钟颖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2):138-139.
[4] 张丽华.80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意义[J].中外医疗,2013,32(36):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