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周氏麝火疗法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

2015-02-20 04:05龚华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3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周氏麝火疗法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

[引著格式]龚华. 基于周氏麝火疗法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30):87~89.

龚华(长江大学附属洪湖市中医医院办公室,湖北 洪湖 433200)

[摘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波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愈来愈重要和迫切。结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氏麝火疗法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传承与保护省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健全机制,专项投入;加强宣传,积极保护;精心整理,完善建档;培养队伍,后继有人;生产保护,持续发展;品牌优势,效益凸显。

[关键词]麝火疗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国办发〔2005〕18号)。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波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愈来愈重要和迫切。笔者结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氏麝火疗法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传承与保护省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

1周氏麝火疗法概述

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周氏麝火疗法,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洪湖市中医医院创始人、已故荣誉院长周承明老先生的一种灸贴同用、内外并治的祖传疗法,承载了“浴火重生”与中医针灸、火疗、治病养生等文化理念,具有重要的医学学术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麝火疗法是通过火灸、敷贴药膏、内食发物及饮用药酒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综合性的中医疗法。烧、贴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对患处或经穴直接有治疗作用;而发、饮,则在于祛邪外出。烧、贴、发、饮四者合之,则有较强的散寒除湿、化瘀通络、蠲痹止痛之效。

操作分四步进行,即一烧、二贴、三发、四饮[1]。

1)烧麝火取制成之麝火药块如黄豆大小,用镊子夹稳点燃后迅速放在选好部位之皮肤上,使之继续燃烧,同时用手指轻轻揉按所烧皮肤周围以减轻其疼痛。燃烧取点以阿是穴为主,如果痛点附近有经穴则取经穴。一般每次烧10处左右。

2)贴麝火膏药于烧后的第2天,所烧部位呈Ⅱ度烧伤,起泡后皮肤脱落暴露烧伤处,每处贴1张。以后根据脓液的多少每天换药1~2次,直到伤口痊愈为止,一般约需40d左右。

3)进食具有发性的食物以进食雄鸡、鲤鱼为佳,鲫鱼、黄花菜、猪蹄等亦可。于烧麝火后1或2d开始。每2或3天1次,连续10~15d。雄鸡与鲤鱼交替食用,其他发物可作补充穿插。

4)饮祛风通络酒于伤口分泌物增多后开始饮用。每次饮15~20mL, 3次/d,直至伤口愈合。为巩固疗效,连续饮用3个月左右亦可。

主治病症: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2]、大偻(强直性脊椎炎)[3]、其他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肩周炎)等。

禁忌证:该疗法专用于风寒湿痹阻证,凡中医辨证为热痹(关节肿热疼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禁用或待症状减轻后酌情处理;行痹(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禁用。

2周氏麝火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与经验

周氏麝火疗法于2011年6月正式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医药项目(鄂政发〔2011〕33号)后,为了给麝火疗法寻求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之路,洪湖市中医医院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多项举措,促进周氏麝火疗法的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使之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 健全机制,专项投入

医院召开了非物质文化工作专门会议,对“非遗”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成立了麝火疗法管理委员会,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如使用麝火疗法的激励机制,让保护、传承工作有章可循,并依此建立完善了对于周氏麝火疗法的详细保护机制。落实了专项资金用于工作的经费,投入5万元进行麝火疗法的资料整理收集工作,投入50多万元在风湿病科门诊、风湿病科一病区、二病区设立了麝火疗法治疗室(中医综合治疗室),切实做到组织领导、专人负责、经费保障“三到位”。

2.2 加强宣传,积极保护

广泛宣传麝火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医院网址、医院论坛、《洪湖中医》院报等载体,在医院内部增强全体员工的自觉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医院与时俱进,把脉大数据时代的资讯特点,通过洪湖中医公众微信平台、《中国中医药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大河报》、《三湘都市报》、《高铁·旅游地理》及百度、360好搜等传媒,加大以麝火疗法为代表的周氏综合疗法的宣传力度,使麝火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4]。

2.3 精心整理,完善建档

洪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洪湖市《麝火疗法》保护小组,对麝火疗法的处方、工艺操作规程、质量标准、诊疗规范精心进行收集整理,认真地进行核查,分类归档,严格登记,认真地填写好遗产调查表,为“非遗”项目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并积极保存维护。《麝火疗法》保护小组,与洪湖电视台通力合作,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拍摄专题片,对麝火疗法诊疗过程及物料的制作过程,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

2.4 培养队伍,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关键在于传承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至关重要。医院沿用传统的以师代徒的方式培养麝火疗法传承后继人[5],使麝火疗法在洪湖市中医院风湿病科医疗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为了让这项祖国中医精髓能够更好地、更广泛地发扬传播,医院在全院范围内采取个人申报、专家组评定、管理委员会认定的方式确定新一批4位麝火疗法传承人,而且还认定了4位优秀医生作为传承人的候选人。这就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洪湖市中医医院有了保护和传承雄厚的人才基础。

2.5 生产保护,持续发展

医院专项投入2300万元,已经建设并投产麝火黑膏药和活血通络酒的制剂生产车间。医院立足特色专科优势,自制制剂现有9个剂型,30余个品种,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连续多次居于湖北省医院制剂产品销售量第1名。该基地位于洪湖市工业园区文泉大道工业一巷,是湖北省最大的医院制剂生产基地,按GMP标准设计,占地40亩,建筑面积11100m2,由综合制剂车间,提取车间,质检办公楼,动力中心等组成。投资1500多万元的各种设备和生产线运行良好。制剂室建立了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新药检室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精密设备。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医院成功探索出一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6]。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把先进适当的高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等应用到非遗项目中,从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活力。

2.6 品牌优势,效益凸显

洪湖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病,“十二五”重点专科。30多年以来,医院传承采用以麝火疗法为代表的周氏综合疗法,共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患者100万余人次,其中外埠病人占90%以上:专科影响力辐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及美国、日本、丹麦、印尼等国家,让数以万计的风湿病患者告别了病榻、轮椅和拐杖,获得了新生。如今,“治风湿,到洪湖”已成为全国风湿病患者的口碑,“洪湖中医”具有很高的的品牌效益。2012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华医药栏目,以专题片《麝火攻痹症》对麝火疗法进行了时长22min的专题介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3结语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医药的瑰宝,我们既不能将其束之高阁,又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对其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化工程。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强受众传承保护意识;凭借数字化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和创新[7];通过可持续的生产性保护,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有效转化;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挖掘其新价值,造福于民。我们要在保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色和核心技术的前提条件下,探索中医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其良性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祖山,李拥.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08~110.

[2]刘萍.麝火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16~17.

[3]钟明,熊惠.痹证6号方合麝火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8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85.

[4]孙晓珍,曹晓萍.基层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与推广策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4):412~414.

[5]韩雪燕,周亚滨,王颖,等.中医师承人员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47~48.

[6]罗婷婷,焦艳,朱慧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3):23~26.

[7]赵鸣,程志娟,倪爱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以海州五大宫调保护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7):71~75.

[编辑]一凡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30-0087-03

[作者简介]龚华(1968-),男,药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临床药学工作,gohady@qq.com。

[收稿日期]2015-03-2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