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谢亮杰 李俊奇 王帅丁 王坤朋 吕骅侃
论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谢亮杰李俊奇王帅丁王坤朋吕骅侃
摘要:“受过教育的人”,这类群体往往被视为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社会要求的代表。他们的形象受到社会的学习并监督,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动向。“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本文将纵观当代社会和教育体系,通过受过教育的人在社会上所担当的角色,分别发表对受过教育的人该有的形象的看法。
关键词:形象;知识;道德;三观;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61-01
讲求“修身善性”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之根本,并引之以为戒律。然而近些年来,体罚、辱骂、性侵、受贿等一系列本与教师形象风马牛不相及的标签订在了人民教师的身上。一些品性不正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利用职位的便利,做出丧尽天良的禽兽行径。试问,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尚且如此,那受过他们教育的人岂不更甚。受过教育的人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力量,被视为知识、技能、道德、社会要求的化身,更有一部分继续承担着施教者的角色。如果这类人品行不良,言行不一,在社会面前极易失去教育、模范和发展的力量,更将诱导当代人乃至社会走向歧途。
所以,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的树立对于整个国家都尤为重要,探究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对当代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普及与教育系统的成熟,受过教育的人占了整个社会的大部分,他们的形象展现在教育他人、发展社会、科研探讨等各个时空之中,闻道在先,术业有专,他们拥有比在校受教育者丰富的知识,成熟的社会生活经验,对世界有更真切的了解,熟悉各种道德规范、发展规律,他们接受了社会寄予的角色期待以及角色权利,他们已经“社会化”“文化化”。
作为“社会化”“文化化”的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大致可以分解成三种角色: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社会要求的代表。
1.永远的学习者——掌握学习
“学会学习”是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必然趋势,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生存手段,是对学习本身的革命与改造。它意味着传统学习状态的改变,即由被动接受性、机械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索性、发现式学习;意味着传统学习空间的改变,即由课堂学习为主转向学校、家庭、社区学习一体化;还意味着传统学习时间的改变,即由一次性学习转向终生性学习、由连续性学习转向非连续性学习。学习化社会要求终身化学习,受过教育的人不是学习的终结者,而是永远的学习者。
2.知识的开发者——具备主体性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自主之人,独立之人,能动之人,创新之人。英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认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往往崇尚人的自主性,因而他自己就富有主见,并对其他人的独立思想持同情态度——真正受过教育的人的生活,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他的生活规划及其包含的各项具体内容中去”,“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达到“自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道德是社会公正的天然屏障,法律是社会公正的人工保障。受教育的人愈多,道德的力量愈大,法律的职能也就愈弱。人接受教育的水平与道德发展水平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赫尔巴特从实践哲学(伦理学)出发,提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的名词”。受过教育的人对科学、真理、民主、道德、法律等有着崇尚之情和敬畏之心。
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累积美德的过程。美德的累积是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给学生们“灌输”了太多、太大、太空的价值观念,结果孩子们不仅没有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甚至没有养成将香蕉皮放入垃圾桶里的习惯。“灌输”不是德育,它根本就不是教育。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享受。人受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人的精神成长和理想实现的过程。精神生活的充实,理想世界的广阔,从本质上提升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拓展着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是人们愈来愈追求并崇尚技术和物质,其结果可能是技术“掌握”住了人,电脑主宰着人脑,“形象化”即真实,“数字化”即生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真正的灵魂是凝聚着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的真善美的观念,真正的信仰便是对这种观念的崇尚与追求。教育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人生信念与理想,呼唤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良知。教育还能够保障人性的健康进步和人对于真善美的爱心与关怀,从而有效地阻止人去嘲笑夜空的繁星和天地中的良心。我们有理由说,失掉了一半教育,便失掉了一半人性。
综上所述,形象包含了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身为受过教育的人,更要做到“外修气质,内修品质”,他们扮演着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社会要求的代表,在社会中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形象直接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并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所以,全面提高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势在必行。而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全面提高施教者的形象,对下一代受教者进行较好的引导,从而不断升级中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师德读本/傅维利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2013.3.重印).
[2]教育学基础/傅建明,李勇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012.2重印).
[3]大教学论/夸美纽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教师的形象与审美/赵春风编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