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锦姬
摘 要: 绘本教学案例“我是彩虹鱼”话剧创编语言教育活动课中,有一位扮演小蓝鱼的幼儿不愿意向扮演彩虹鱼的幼儿索取鳞片,令教师在互动中感到困惑。这一情况反映了阅读教学中一些偏激教育现象与“读者中心论”混淆的问题。本文详细解读上述案例,试图为绘本教学经常出现的“教育支持”困惑寻找破解方法。
关键词: 彩虹鱼 绘本教学 基本理念
一、案例与问题提出
1.案例
(1)文本介绍
“我是彩虹鱼”(“彩虹鱼”系列图画书之一)是当代瑞士童话故事,在欧美,几乎每个家庭和每个书店都能见到它的出版物,1992年“彩虹鱼”系列图书通过出版后就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已经销售了上千万册,荣获了十多项国际顶级童书大奖,受到了无数幼儿的喜爱。作者马克斯·菲斯特对自己的作品评价如下:“彩虹鱼”把一条最简单的信息,即“分享”,作为一件“礼物”送给了世界上所有的人。
《我是彩虹鱼》的故事是这样的:在蓝色大海里有一条七彩鳞片的彩虹鱼,它的美丽让大海深处的其它鱼都很羡慕。首先,美丽的彩虹鱼骄傲地拒绝了小蓝鱼群喊它一起玩耍的邀请,然后又不屑一顾地回绝一条小蓝鱼讨要闪光鳞的要求。被回绝的小蓝鱼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们以后,从此再也没有一条鱼搭理彩虹鱼了。美丽依旧的彩虹鱼变成大海中最孤独的一条鱼,它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漂亮却没人喜欢。章鱼奶奶提议让它把七彩鳞片分给每条鱼,那么它就能知道什么是幸福。这时,小蓝鱼再次来恳求它,彩虹鱼犹豫片刻以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把一片最小的鳞片当礼物送给了小蓝鱼。随后,彩虹鱼立刻被小蓝鱼们团团包围住,小蓝鱼群的每一条鱼都想要七彩鳞片,彩虹鱼送了一片又一片,越送心里越快乐。最后大家齐声邀请彩虹鱼一起玩,彩虹鱼就快乐地向小蓝鱼们游去了。
(2)案例呈现
“我是彩虹鱼”绘本教学活动,第一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给幼儿讲童话故事,第二堂教学活动是幼儿自己创编话剧。以下是第二堂教学活动时产生的困惑。
幼儿:彩虹鱼,你好?我是小蓝鱼,哇,你好漂亮!
教师:(旁白)小蓝鱼再次靠近彩虹鱼搭话,但是彩虹鱼还是不搭理。
幼儿:彩虹鱼,我们到珊瑚礁洞穴去玩,好不好?
教师:珊瑚礁洞穴?
幼儿:对呀,珊瑚礁洞穴里有很多神奇的东西,一起去吧,彩虹鱼。
教师:等一会,小蓝鱼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向彩虹鱼要鳞片吗?
幼儿:我不会跟它要鳞片。
教师:为什么?现在我们要演的就是小蓝鱼向彩虹鱼要鳞片,彩虹鱼不给,小蓝鱼很生气回去的故事呀。
幼儿:不要,我绝对不跟彩虹鱼要鳞片。
教师:小蓝鱼,为什么不要呢?
幼儿:要鳞片的话,彩虹鱼可能会死掉的。
教师:啊?没有鳞片的话彩虹鱼会死吗?为什么?
幼儿:鱼没有鳞片就活不了,我上回在书上看见了。并且彩虹鱼摘下鳞片时会非常疼的,那样我也会伤心的。
这名幼儿在创编话剧时拒绝按照小蓝鱼角色要求去表演,她认为“小蓝鱼不应该向彩虹鱼索取鳞片”。这名幼儿偏离了教师的“体验分享行为带来的美好情绪”的教学目标,令教师感到很困惑。
2.问题提出
近期有部分研究者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进行了研究。运用教育活动评价系统CLASS进行分析。CLASS的评价有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支持维度、活动组织维度、教育支持维度。情感支持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性、尊重儿童的观点。活动组织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行为管理、产出性、教育学习安排。教育支持维度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思维发展、反馈质量、语言示范。上海市二级幼儿园有关教师在CLASS的三个领域上的得分分别是,5.45,5.21,3.70分①。三个维度中,教育支持维度评价得分最低,这是我国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与绘本教学基本理念解读
加雷斯·皮·马修斯在著作《哲学与幼童》中提出哲学是人与生俱来的活动的观点,儿童更能提出哲学的本质性问题。加雷斯通过幼儿童话故事等方式接近并分析幼儿提出的本质性的哲学问题②。
“彩虹鱼”故事中,“不愿意索取鳞片”的幼儿对彩虹鱼“分享”行为提出质疑,幼儿质疑彩虹鱼是属于“分享”还是“失去”,差别在于自愿还是被迫。
“分享”的属性是亲社会行为,艾森伯格和缪森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内在激发的有益于他人的自愿行为”,这种行为由对他人的关心或内化的价值观、目标和自我奖赏所激发,并不期望具体的、社会的奖赏或避免惩罚③。拒绝向小蓝鱼索取鳞片的幼儿,试图以彩虹鱼的感受理解和质疑彩虹鱼的“分享”行为,属于“移情”范畴。移情相较于分享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我是彩虹鱼”绘本教学活动中,拒绝索取鳞片的幼儿是出于已获得的“鱼摘下鱼鳞会死掉”经验,体验彩虹鱼的情绪情感,从而达到移情的效果。“不索取鳞片”隐含的“不分享鳞片”行为,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幼儿通过故事情景体验痛苦和悲伤的道德情绪来完成移情的过程,也有助于促使道德行为的发展。从尊重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上述幼儿“分享鳞片”的行为和“拒绝索取鳞片”的行为最终都能达到正向的教育效果。
三、尊重并理解绘本
尊重并理解绘本指的是,从绘本的本质出发,挖掘它的独特价值。绘本教学中要充分尊重绘本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教师要充分掌握绘本的各种解释。
杜传坤在“童话中的道德隐喻与儿童道德教育”这篇论文中给“彩虹鱼”故事作出了一个很清晰的解释。他说“我是彩虹鱼”讲述的是“卓越的个体”变成“平庸的个体”的过程④。彩虹鱼放弃了自己不平庸的闪光鳞,通过“分享”与群体“扯平”了它的卓越,获得了群体的接纳,认为这是一个残忍的故事。按照他的理论观看故事内容,发现“我是彩虹鱼”完全是另一回事。
以阅读策略中的假设策略分析“我是彩虹鱼”的文本,童话故事中彩虹鱼和小蓝鱼群的矛盾由两件事情引起。一个是彩虹鱼对小蓝鱼群的邀请不屑一顾,另一个是彩虹鱼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一条小蓝鱼索要鳞片的请求。
现在进行假设,如果彩虹鱼更好地应对了这两个矛盾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局呢?以此来分析一下杜传坤“卓越的个体变成平庸个体”理论的正当性。
如果彩虹鱼高兴地接受小蓝鱼群,那之后的问题会不会消失?文本中明显能看出小蓝鱼群不会放弃和彩虹鱼索要鱼鳞的想法。因为即使彩虹鱼和小蓝鱼群关系不和睦,小蓝鱼也没有放弃向彩虹鱼索要鳞片的愿望。不管彩虹鱼有没有“得罪”小蓝鱼群,它们矛盾的关键点在于“索要鳞片”和“不愿意分享鳞片”。
第二个假设,如果小蓝鱼索要鳞片的时候彩虹鱼能够委婉地拒绝,情况会不会有所好转?也未必。小蓝鱼比起彩虹鱼的友谊,更加关心的还是鳞片本身。如果“骄傲”是问题,相对应的应该是“道歉”而不是“分享”。彩虹鱼想要融入小蓝鱼群,就要放弃这份与众不同。
彩虹鱼对自己鳞片的珍爱是一种出于生存的保障、肯定自身价值的表现,与其说是自私,不如说是自爱。小蓝鱼群为什么不惜伤害彩虹鱼一定要索要鳞片呢?杜传坤引用古斯塔夫·勒庞的观点,解释这种群体中的“扯平”趋势。一个平庸的群体无法容忍卓越的个体,因为这违背了群体的要求⑤。一个文本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教师要充分多元化地理解绘本,这样才能在幼儿产生多元化的自我内在意义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四、享受阅读的乐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中,“阅读”范畴目标有:(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⑥。以上目标顺应了国际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重视的趋势,“喜欢”是“阅读”范畴的重要目标,也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指明了方向。
“彩虹鱼”中幼儿提出的“不愿意索取鳞片”,属于“应不应该索取鳞片”的困惑。教师要明白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最引人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些引人思考问题的讨论,参与者不但能够享受讨论本身带来的乐趣,对文本及交流的过程也会产生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表明,阅读中思考是值得鼓励的,思考会获得相应的成就感。
教师担心积极回应那名幼儿提出的“分享鱼鳞”行为的质疑,有可能会导致全班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否认,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幼儿的一些荒唐怪异的想法。如果所有幼儿都认为彩虹鱼不应该分享鱼鳞,这一结果与教师的初衷相违背。教师对文本制定一种理解方式,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这本身是违背阅读行为的错误方法。讨论的导向性基准,着眼点在于是否围绕文本。幼儿的理解只要不离开文本,所有的解释都有存在的必要。阅读要从被解释、被误解、被创造的过程中发展,教师更应该鼓励幼儿对文本产生主观意识,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如果出现完全脱离文本的解释,教师就要帮助和引导幼儿回到文本中即可。以文本来纠正主观意识的偏颇,引导幼儿重新回到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儿童通常能在一个文本中找寻特定的细节来支持他们对这本书的看法,或在已知的其他文本中找到对应的细节来支持某种诠释,这样的解释是应该获得鼓励和赞扬的阅读行为,能够产生阅读的乐趣,从而形成对阅读的喜爱。
总之,解读“彩虹鱼”中“不愿意分享鳞片”的幼儿行为,是属于移情的心理过程,是以“卓越的个体变成平庸的个体”文学评论的理解,应赞同和鼓励幼儿主观意识对文本的再创造对话。
注释:
①韩春红.有关上海市二级幼儿园教师课堂互动情况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5:85-97.
②加雷斯·皮·马修斯.陈国容,译.哲学与幼童[M].文化生活译丛,1989:1.
③张向葵,桑标,主编.发展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80.
④⑤杜传坤.童话中的道德隐喻与儿童道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71,172.
⑥刘宝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