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稳健指数FSI的金融稳定性分析

2015-02-18 06:28杨立勋周之奇
统计与决策 2015年6期
关键词:存贷款稳健性金融机构

杨立勋,周之奇

(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730070)

0 引言

中国于2003年12月27日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该法中关于金融稳定的概念首次在中国提出,标志着政策当局对宏观金融稳定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金融系统的稳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最根本保证,当我国金融处于相对稳健的状态下,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较强,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的实施;当我国金融处于不稳定状态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下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实施,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房地产和地产市场低迷、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且金融业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进行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测度金融稳定指数及分析金融稳定的发展趋势,对制定中国金融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1.1 指标选择的原则

(1)选择的指标应符合国际规范,与国际惯例接轨;(2)指标应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便于国际间的比较以及交流;(3)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考虑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金融风险,能准确地反应金融风险程度;(4)各项指标要简明适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稳健性,需从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产效益两个方面来考虑。依据上述原则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认为反映金融稳健性的指标体系应由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比例、次级贷款比例、可疑贷款比例、损失贷款比例、存贷款利率差和税后利润率构成,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

(1)商业银行资本充足达标资产比率。资本充足性是衡量金融机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的目标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政策当局通过该指标来监测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依据《巴塞尔协议》中的监管指标,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对调整的资本比率和调整的I级资本比率指标的监控,来评估个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

(2)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拨备覆盖率即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指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帐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

(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该指标充分反映了资产质量,FSI通过监督贷款质量来评价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风险资产组合,以此来识别某一经济部门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问题。

(4)次级贷款比例。指商业银行向信用程度较差或是低收入人群借贷的比例,由于这些借贷人的信用级别或信用记录较差,所以次级贷款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次级贷款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5)可疑贷款比例。指借款人或是借款机构无法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大量损失的贷款。所以可疑贷款比例也是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6)损失贷款比例。指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措施或是法律途径都不能挽回或是挽回极少部分对商业银行造成大量的损失的贷款。损失贷款比例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7)存贷款利率差。市场利率是市场资金借贷成本的真实反映,而能够及时反映短期市场利率变动的指标就是存贷款利率差。

(8)商业银行税后利润率。该指标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大,FSI中评价体系的该指标充分的反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并对经营状况作出了良好的判断。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数据来源

2004~2013 年的《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2.2 数据处理方法

3 金融稳健性指数FSI的计算

3.1 金融稳健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它是客观赋权法的一种,依据每个指标的观测值反映出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用信息熵确定的变化速率来体现样本数据的性质,最后的评价值是拿二者相乘得到。

(3)计算M列指标的效应系数Ei,定义给定Ei=1-Qi,从前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如果指标差异越小,Qi越大,Ei越小;如果指标差异越大,Qi越小,Ei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选取的指标可以充分反映出金融稳健状况;如果指标数据没有差异的时候,Qi最大,其值等于1,那么Ei=0,其选取的指标反映不出任何问题。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金融稳健性指标权重

3.2 金融稳健性指数

通过上述方法可得出2003~2010年每年第二、四季度的金融稳健指数(如表2所示),相应得出金融稳健指数的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

表2 金融稳健指数FSI

4 实证分析

4.1 我国金融稳健性呈上升态势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3年第2季度起,我国金融稳健性指数不断上升,这与我国政府采取如下措施有关:从2004年起,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高消耗能源和高污染行业调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为金融机构的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从2005年起,通过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国内商业银行进入了新一轮改革,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上市,中国银行招商引资规模加大,农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增强了金融机构的自身造血功能和对产业的输血功能,大大降低了金融风险;从2006年起,伴随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年末,沪、深市场总市值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为我国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自身的改造、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稳健性迈上新的台阶。

图1 金融稳健性变动趋势图

4.2 拔备覆盖率对金融稳健性提升贡献显著

通过图2可以看出,拔备覆盖率从2007~2010年处于连续快速上升态势,且从2007年以后处于高位运行,该指标作为衡量金融机构的直接指标,其不断上升,说明银行业金融机构战略转型加快,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加快,信贷管理对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水平提高。总之,说明我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另外,从该指标的权重看,位居各指标之首,为0.1399,说明该指标为影响金融稳健性的第一因素,其不断上升对金融稳健性提升具有显著性贡献。

图2 拔备覆盖率变化趋势图

4.3 存贷款互补利率差成为影响金融稳健性的双刃剑

一方面,存贷款互补利率差在2008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即存贷款利率差上升,意味着金融机构获利空间增大,银行承担风险的压力减弱,银行的损失类贷款比例不断下降。但与此同时,随着存贷款利率差上升,工商企业成本增加,生存压力增大又可能导致银行的损失类贷款比例上升,增加商业损失贷款数量,再加之资本市场波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资产价格破裂,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发行受到阻碍,基金销售量直线下降,导致资本充足率达标资产比率严重下降,最终抑制金融稳健性持续提升。

5 结论

(1)金融稳健指数FSI评价体系适合我国金融稳健的评估。金融稳健指数FSI评价体系指标的体系符合对金融稳健性评估,而且符合国际规定、简单适用。

(2)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金融的稳健起着重要的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整体金融机构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对金融稳健性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对宏观经济的增长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3)资本充足率达标资产比率、损失贷款比例和存贷款率差三个三级指标对金融稳健性影响最为明显。资本充足率达标资产比率和金融稳健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商业银行达标资产比率越高,金融稳健程度越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差越大,我国金融稳健程度越高;损失贷款比例和金融稳健程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损失贷款比例越小,我国金融稳健程度越高。

[1]Frankel,Jeffery and Rose,Andrew,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An Empirical[J].Trea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1).

[2]Krkoska,L.,Assessing Macro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 Central Europe[J].Post-Communist Economics,2001,(13).

[3]Ghosh,S.R.and Ghosh,A.R.,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and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s,2003,(50).

[4]Kaminsky,G.L.,S.Lizondo,G.M.Reinhart.Leading Indicates of Currency Crisis[R].IMF staff paper,1998,45(1).

[5]沈悦.基于FSI的中国金融安全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7,(10).

[6]朱远程.中国金融稳健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0,(34).

[7]谭政勋.金融稳定分析的宏观模型综述及展望.经济与管理,2011.

猜你喜欢
存贷款稳健性金融机构
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基层银行定价管理的思考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计量
会计稳健性的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关系探析
存贷款收益率编制要求与分析方法研究
Effect of Ammonia on the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1-Methylnaphthal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