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审视及原因认知

2015-02-18 10:34王芳平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问题

许 婕 赵 均 王芳平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审视及原因认知

许婕赵均王芳平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摘要:基于中国学校体育实施成效一直不容乐观的现实,运用文献资料法,依据角色理论审视中国学校体育,发现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角色错位、角色庞杂和角色距离的问题,进而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分析造成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角色期望分化、角色认知误差和角色实践落差。且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和原因之间有着相互对应的逻辑关系,角色认知误差使角色错位成为可能,角色期望泛化使角色庞杂现象呈现,角色实践落差造就了角色距离的现实。因此,从矫正学校体育角色问题的原因,便是解决学校体育角色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角色理论;学校体育;问题;原因

近几年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的不容乐观,让学校体育备受关注。但学生体质状况与学校体育到底有多少联系?学校体育是否就该对现状引咎其职?为什么学校体育备受关注和重视的同时,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还是事与愿违?基于此,学校体育研究者们开始重新思索“学校体育是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干”,提出新的指导思想,试行体育教学改革,尝试新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但是学校体育似乎还是没有做到让人满意的地步。那么学校体育问题何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解决未果?

本文尝试从社会学角色理论的视角,将学校体育视为具有一定关系体系的社会结构,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分析当代学校体育的客观存在性和人的主观操作性之间的矛盾:学校体育角色期望泛化、认知误差和实践落差,及由此导致的学校体育角色错位、庞杂和距离等问题。

1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分析

不同的社会主体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体系,在一系列的关系体系中,其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每个社会主体都有自己的角色集,因此,在其角色扮演过程常常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依据角色理论审视和分析中国学校体育,发现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主要从角色错位、角色庞杂和角色距离三个角色扮演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分析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

1.1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错位

角色错位是指某主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身份地位不符,未表现出其角色应有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中国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其角色错位的主要表现是学校体育对其本位和价值认知的不时偏离。

1.1.1中国学校体育“钟摆式”的本位认知和行动本位的“举步不前”

首先,学校体育认识本位成“钟摆式摇摆”:长期以来,教育和体育中都存在着“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较量。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职能在于让人的本能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社会本位论则认为:教育要满足社会需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公民”。[1]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不同程度地要求教育和体育为政治经济服务,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还曾出现了极端现象。当下人们逐渐认为“教育是直接为人本身服务的”。[2]教育、体育以“人”为前提,因此“人本位”无可厚非,但关系的普遍性决定了学校体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在教育和学校体育越来越高的“以人为本”的呼声中,“社会本位”也是时起时落。这种“本位”认识的摇摆,模糊了“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界限和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在教育和学校体育中“人本位”是必须,“社会本位”是必然的特性,即以 “社会本位”为主导,必须的“人本位”势必会被弱化,但反之以 “人本位”为主导,必然的“社会本位”必然会被强化,因此,依附“人本位”而自然而然地达到强化“社会本位”的本位认知,即会满足学校体育在角色扮演中实现“人”的需要,也能实现“社会”的需要,这是利益权衡和先后实现的问题,但中国学校体育的本位认知却还在“人”和“社会”之间没有固定距离的摇摆。

其次,学校体育行动本位的举步不前:学校体育同时对人进行“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改造,“物质性”与人的“生理活动”相对,“精神性”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对。“物质性”改造和“生理性”变化是学校体育工具性的功效,具体化的实践。“精神性”改造和“心理性”变化是学校体育方法性的功效,认识性的实践。学校体育应同时解决学生关于体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而非仅仅工具性的实践。因为“健康”和“体质”都是动态流动的概念,不会因为任何工具性的实践而一劳永逸的获得,所以学校体育不单是追求“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这些物质层面的改造,同时要从实践和发展层面上,让学生认知体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使他们具备运用体育手段进行锻炼的能力。[3]目前,学校体育更为重视工具性功效和具体化的实践,忽视学校体育的方法性功效和认识性实践,即只“授之以鱼”而未“授之以渔”。

1.1.2学校体育实然价值和应然价值间的矛盾

体育价值是“体育的功能(效用)与人类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一种主客体关系,是体育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关系属性。”[4]体育的应然价值是指体育在本质状态下对人需要的满足。应然的体育价值是“人们关于体育的价值目标,是人们关于体育的价值理想。”[5]体育的实然价值是指体育“现实”状态下对人需要的满足。事物都应在应然价值状态下存在,但实然价值是人对事物功能的主观选取,是对应然价值的重新设计,因此,实然价值很难或者根本没有达到应然价值的水准。就学校体育而言,一方面它是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具有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属性,具有应然价值,另一方面,它的实施主体和作用对象是人,有一定的主观被操纵性,从而产生实然价值。两种价值取向会因为其客观存在性和主观被操纵性产生矛盾,矛盾间的张力决定了学校体育对“社会”和“人”发展趋向的一致性,张力越小,一致性越强,学校体育的实然价值更易趋向于社会和人发展的一致性,实然价值就更接近应然价值,反之则亦然。加之在“必然王国”中的学校体育价值的是多元化的,造成价值取向彼此冲突、相互抵触、甚至是难以调和。但“体育作为一个不同文化共同体的存在又不可能没有内在的价值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体育运动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努力实现多元的统一和主导价值的确立。寻求具有普适性的价值。”[5]普适性价值也许是对多元化矛盾价值取向的调和,这个普适性标准就是应然价值,因此学校体育要充分认识其应然价值,以不断接近应然价值的状态下寻求发展,从而不断克服因“人为”造成的两者间的现实冲突。

1.2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庞杂

学校体育作为社会结构之一,它的关系体系是多元化的,角色扮演也是多重化的,如果学校体育在多重角色扮演中没有理清主次,则可能会导致角色庞杂不清,这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思想和功能两个方面。

1.2.1学校体育思想的频变与多元

自现代学校体育在中国萌起,主流的学校体育思想不时变更,从建国前的“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到建国后的“三基教育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再到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等。学校体育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标的择取,从而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但考究历史便不难发现学校体育很难实现思想上和实践上同步转变,历史证明,学校体育思想先于具体实施,例如,军国民体育被否定时,学校体育的内容依然是兵士体操。所以当学校体育处于思想变动时期,多种思想可能重叠存在,学校体育角色也必然不是单一的。目前学校体育倡导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思想,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任务不断多元化。因此频变的学校体育思想导致了学校体育角色也不断变换,学校体育角色繁多也不可避免。

1.2.2学校体育功能的挖掘与延伸

因学校体育是教育和体育下的交叉学科,兼具教育和体育的功能,能够对人进行“物质性”和“精神性”改造,所以功能广泛且庞大。而且我们还在不停地对学校体育功能进行挖掘和延伸,研究也由宏观逐渐向中观、微观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很多关于学校体育功能的挖掘也已经超出了其基本功能和直接功能范围,如学校体育万能论、学校体育的“生命”功能等,这样“无限制地扩大学校体育功能领域和影响程度就必然降低学校体育的真正作用,冲淡乃至完全淹没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和直接功能。”[6]因此对学校体育新功能的竭力追求,使学校体育的目标众多,角色庞杂也不可避免。

1.3 中国学校体育的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是指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之间存在的差距。角色距离是中国学校体育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但学生身体素质连续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学校体育貌似总是无法完成在改善学生体质问题上它该负的责任;我们呼吁“健康第一”,但稍有“含量”的运动技术练习和稍有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几乎已从体育课上销声匿迹;我们追求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让学校体育从小学开始就不断为其他课程让道;我们倡导终生体育,但只是“授之以鱼”让多数学生一出校门几乎与体育绝交。学校体育角色扮演的现实成果与我们的期然之间存在着实实在在的距离。

2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原因探讨

依据角色理论分析上述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发现,不同角色问题的出现,都对应着不同的原因,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施操作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角色期望的分化、角色认知误差及角色实践落差等。

2.1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认知的误差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主体对其外界关系群体对其不同类型角色期望的领悟。角色认知是联接角色期望和角色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指导实践的意识。因某些限制,我国学校角色认识存在误差,是角色错位的直接原因。

首先,人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权性”限定了政策制定者的学校体育角色认知。“有限理性”是指:行为人所获得的信息、知识与能力都是有限的,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性、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行为人所能够考虑的方案也是有限的,未必能做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7]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制定者也会因有限的知识、计算能力、预见力及有限的价值取向等其“有限理性”而制约学校体育政策的完备性、选择性和时效性,所以学校体育政策只是可能“满意”标准而不是最优化的方案。另一方面,“人”的有限权限性使体育政策和法规只是利益相关者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表达给政策制定主体,再由政策制定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相关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的过程。[8]因此,政策制定者兼具“有限理性”和“有限权性”的双重限定,从而影响了其对学校体育角色的认知。

其次,政策的“共性”和理论研究的“个性”影响了学校体育研究者的学校体育角色认知。虽然理论研究进程中,不停地追求结论统一,但如果一门学科理论研究达到了完全的统一,那么这门学科的研究就到了终点。因此,理论研究者具有释放“个性”特征,来自不同学派的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论基础,只有研究者对同一问题各有己见,百家争鸣,理论才有不断接近“共性”的可能。然而,政策实际是对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分配的结果,是“共性”体现,所以理论研究 “个性”和政策“共性”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影响了理论研究者的学校体育角色认知。[9]

2.2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期望的分化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组织、团体、他人对扮演者的角色期待和要求。角色期望分化是指社会中不同层面或不同主体对角色期望的不一致。学校体育在其角色扮演中不同社会主体对其角色期望也有所不同。经济方面,中国经济本应为学校体育和群体体育服务的义务却被竞技体育所侵夺,学校体育甚至被要求迎合和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方面,“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体育教育和运动可作为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强有力的工具”,[10]因此,学校体育无法独立于政治之外;文化方面,在人们确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时[11],学校体育便担任起体育文化和教育文化的传承重任;国家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都赋予了学校体育培养国家“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个人层面,学校被公认为是保持或者增进学生健康的责任者。因此,多重角色期望让学校体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中应接不暇,角色期望的分化,影响着学校体育角色的择取,角色庞杂便在角色期望分化下衍生。

2.3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实践的落差

角色实践的落差是指赋予角色与实施扮演角色之间存在的差距。学校体育的实施者是人,尤其学校体育的具体的实施者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角色的实现程度。可以角色实践落差是角色距离出现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校管理者的“有心无力”和“有力无心”使学校体育实践落差成为可能,“无心无力”使其成为现实。学校管理层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和支持程度,直接决定着的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实施。但学校管理层对学校体育不是“有心无力”就是“有力无心”,更甚至是“无心无力”,因此,缺乏学校管理者支持的学校体育发展的诉求无门。

其次,体育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责任加剧了学校体育角色实践落差。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实施效果最具有影响力和掌控权的一层,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关键环节。但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评估机制使学校体育不能获得相应的学科地位,从而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又影响着其自身的学科地位,矛盾的循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师的职业认知与职业水平,从而加剧了学校体育角色的实践落差。

另外,经费投入和硬件配备是学校角色实践的瓶颈。中国的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造就了学校体育这个“破落户”。虽然国家有着明确的教育经费的支出预算,但试问中国多少学校是按标准配备的?但学校体育硬件配备不单纯是资金投入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的是“人”的理念。没有理念,即使有大量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也会被层层“有理由”的“二次分配”,学校体育分到的只是残羹冷炙,怎能没有角色实践的落差?

2.4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及原因关系梳理

如图1所示,在上述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和原因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图1 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及原因关系图

角色认知误差是角色错位的根本原因。学校体育的角色认知的外在形态是学校体育政策、思想和研究理论,这些理论层面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学校体育本位所在,因此角色认知误差的矫正是纠正学校体育角色错位的根本所在。

角色期望泛化是学校体育角色庞杂的主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肩负了政治、经济、文化、学校等各个社会群体的角色期望,因此,寻求学校体育同时满足国家需求、社会需要和人的需求的“有限平衡”,是解决角色庞杂的关键。但这一有限平衡的实现最终依赖于合理的学校体育角色认知。

角色实践落差是角色距离出现的直接原因。这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基层管理、学校体育教师及硬件设施等方面,落实基础管理和教学工作实施是缩短角色距离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但都必须需要以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望为前提[12]。

3结论

3.1依据角色理论,中国学校体育目前主要存在角色错位、角色庞杂及角色距离等问题。角色错位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的本位认知的钟摆式“摇摆”、行动本位的“举步不前”, 及价值认知中实然价值和应然价值间矛盾;角色庞杂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思想的频变和学校体育功能的挖掘和延伸;角色距离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目标和成果、实施和成效的差异。

3.2依据角色理论,中国学校体育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角色认识误差、角色期望分化及角色实践落差。人的“有限性”、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特征的迥异使学校体育角色认知有误差,角色认知误差是学校体育角色错位的根本原因;学校体育社会关系体系的多面化使其角色期望的分化,角色期望的分化造成了学校体育角色的庞杂;学校体育实施者,主要有学校体育管理者、学校体育教师等,造成了学校体育角色落差,表现出的问题即是学校体育角色距离。

3.3从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实践等方面矫正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问题,是解决中国学校体育角色错位、角色庞杂及角色距离的根本,角色认知是指从政策上确立学校体育发展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角色期望是指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寻求与学校体育本位统一。角色实践是指从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师、硬件设施等方面落实学校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7.

[2] 马卫平.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3] 谭兆风,伍天慧.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回归与守望——近1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述略[J].体育与科学,2002,23(6):65.

[4] 李传奇,周兵.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6(19):50.

[5] 于涛.体育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240,255,258.

[6] 张晓飞.学校体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9):69.

[7] 明山.有限理性与政府决策[J].政府改革与创新,2005(2):28.

[8]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32.

[9] 许婕.中国学校体育角色历史审视与定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7.

[10] 杨曼苏.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45-248.

[1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5.

[12] 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1-33.

◀学校体育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Theory

XU Jie, ZHAO Jun, WANG Fang-ping

(PE Dept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ity that the Chines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has always been not as good as we expected,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the article mainly studied the primary problem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which are role dislocation, role complexity, and role distance. And then to discuss the causes for these problems, which are role expectation, role cognition,and role practice. And there are a logic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The role cognition causes the mighty of role dislocation, role expectation leads to the role expectation, and role practice results in role distance. So correcting the reasons is the key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Role Theo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5)06-0052-05

作者简介:许婕(1982-),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TY03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D736)。

收稿日期:*2015-08-08; 修回日期:2015-09-21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