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智与情感》译本探析译者的主体
贾云春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要求译者不仅要把文章翻译,更要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就提出翻译有三难:信、达、雅,唯有兼具这三者,才能算作是忠于原著。而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主体,因而译文的风格迥异,不同的人读来有不同的感受,本文将从《理智与情感》译本探析译者的主体,以期对翻译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译者主体性;四个步骤;探析
收稿日期:2014-10-14
作者简介:贾云春(1983-),女,河北香河人,山西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有句俗话叫做“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里一千个哈姆莱特不仅是因为读者对于文章作品的理解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不同的译者翻译风格不同,读者读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对于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自然就有不同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存在即合理,每种译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审美价值。本文将借用诠释学的角度来探究《理智与情感》译本中的译者主体[1]。
1诠释学概述
简而言之,诠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这里的文本不单指书面文字,还包括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诠释学的目标是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自身来了解文本,由此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写作意图。
现代的诠释学中,乔治斯坦纳的“诠释运作”理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乔治的著作中,他将翻译过程人为划分为四个步骤:①信赖,译者对于原文作者持有信任的态度,觉得作者的作品有价值,值得自己翻译。②侵入,中外文化的隔阂,乃至作者的不同,译文作者与原文作者不可能做到在每个方面都相同,对于不同事物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难免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翻译工作中,这就是所谓的侵入。③吸收,这一步是译文作者开始仿照原文作者的思路,将自己代入写作之中,模拟原文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和想法,吸收是翻译过程中主要的阶段。④弥补,译文作者由于自己的主体地位,因而在翻译时掺杂了自己的情感,带有自己的客观情绪,这时就需要进行弥补。弥补一般是在全文都翻译完了之后再进行的,一般是对于特定词汇做出注释。无论翻译什么作品,这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
2译者主体性概述
这里提到的译者的主体性,在乔治斯坦纳的《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一书中,乔治将译者的主体性解释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掺杂个人情感,在译文中打上自己独特烙印的过程。现代诠释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又被划分为译者接受原文作者的主体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创作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的好处是让读者能够读到基本上算是原汁原味的作品。弊端是,只是基本上的原汁原味,并非全部。当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人种、不同国家间主流的价值观或许统一,但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就难以统一,因此单一过程中做到绝对的原汁原味是不可能的,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中的“信”也不过是尽量忠实于原文,并不是完全相同。
3基于现代诠释学角度探讨《理智与情感》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3.1 信赖
作为浪漫主义进入英国时,英国出现的唯一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简·奥斯汀的小说描绘的场面多在英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但她善于抓住各种细节场面来展现人物特点,连她自己都承认自己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生长于乡村牧师家庭的简·奥斯汀,擅长借助日常生活情景,如舞会、喝茶、串门、家宴、纸牌、闲谈等来展现资产阶级状况及经济关系。
简·奥斯汀的写作特点以及写作材料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因此译者才觉得简·奥斯汀的作品值得翻译给中国读者,正是译者对于作者的信赖,才会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翻译[2]。
3.2 侵入
作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一定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是没办法完全转换的,这也就导致所有的译本都无法完全客观地再现原文,而受到译者个体语言水平、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同的译者也会翻译出不同的文字,这种解读上的不同是译者对于原文作者作品的侵入,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例如:She avoided the looks of them all, could neither eat nor speak ,and after some time ,on her mother’s silently pressing her hand with tender compassion ,her small degree of fortitude was quite overcome; She burst into tears and left the room.
在孙致礼先生的译本中,上面的话是这样翻译的:她尽量避开众人的目光,既不吃饭,也不愿说话。一会儿之后,她的母亲怀着怜悯之情,不声不响地抓住了她的手。顿时,她的微不足道的坚毅精神被彻底摧垮了。她的眼泪夺眶而出,拔腿奔出屋去。
而在武崇汉先生的译本中,上面的话是这样翻译的:她躲着大家的目光,吃不下饭,说不出话。过了些时,她的母亲亲切而同情地默默握住她的手,她仅有的一点控制力也失去了,她陡然哭了起来,离开了房间。
对比上述两位译者的译文,他们对于“She avoided the looks of them all, could neither eat nor speak ”这一句的翻译大致相同,都体现出了威洛比突然离去之后玛丽安悲愤的精神状态。但是在翻译“on her mother’s silently pressing her hand with tender compassion ,her small degree of fortitude was quite overcome”这句话时,孙致礼先生的翻译更显出了玛丽安的妈妈给她的无声的支持和关心,但是武崇汉先生的翻译“她仅有的一点控制力也失去了”,更显示除了玛丽安此时的无助,可以说两者的译文各有所长。
3.3 吸收
作为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吸收是译者对于原文作者思想情感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尽可能地保留作者的思想,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的表达,已达到自己翻译的最终目的:将原文作者带到译文读者的眼前。
例1:“Had they told me, ”he cried with vehemence , “that Mr Palmer and all his relations were at the devil ,it would not have turned me from the door, My business is with you and only you.”
在孙致礼先生的译本中,上面的话是这样翻译的:“即使他们告诉我,”威洛比激动地嚷道,“帕默尔先生以及其亲属都见阎王去了,也休想把我赶出门。我是来找你的,只找你一个人。”
而在武崇汉先生的译本中,上面的话是这样翻译的:他激动地说道:“即使他们告诉我帕默尔先生和他全家人都见鬼去了,我也不会走开,我有事找你,正是要找你。”
上述对话发生的背景是玛丽安不堪承受威洛比因为金钱而抛弃她的打击,濒临死亡的时候,威洛比来请求得到她的谅解,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威洛比生气之下说出了这番话。两位译者的译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于“the devil”的理解,在笔者看来,孙致礼先生的翻译更便于国人理解,“阎王”是中文中特有的词汇,“见阎王”的意思等同于英语中的“见上帝”,而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就算帕默尔先生及其亲属都死了,我也不会离开。体现的是威洛比此时的决心之坚定。而武崇汉先生的翻译“就算帕默尔先生及其全家人都见鬼去了”,在中国人看来,这句话是说不通的,中文中的“见鬼了”多是用语表达说话人的惊讶或者发泄自己的不满,如:我钱包掉了,真是见鬼了。武崇汉先生想要尊重原文进行翻译,却没有考虑到读者在理解方面的问题[3]。
当然,还有对于“My business is with you and only you”这句话的翻译,孙致礼先生翻译的:“我是来找你的,只找你一个人”,更符合原文的意思,也更符合威洛比此时的情感,翻译成“我有事找你,正是找你”,读起来总觉得少了几分韵味。
例2:“Well ,my dear, it’s a true saying about an ill wind, for it will be all the better for Colonel Brandon”
在孙致礼先生的译本中,他是这样翻译的:“好啦,亲爱的,这里倒真正用得上‘恶风不尽恶,此失而彼得’那句俗话,因为布兰登上校就要从中捞到好处了。”
在武崇汉先生的译本中,他是这样翻译的:“好吧,亲爱的,关于恶风的俗话说的真对,总不免对有的人有好处,因为这就对布兰登上校太太有利了。”
“ill wind”是英国俗语,这里孙致礼先生将其改编为中国谚语的形式,虽然与原文不是完全相同,但是便于中国读者的理解,让读者了解了“ill wind”的含义,对于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有着更深的了解,其实这句话就是对詹宁斯太太的讽刺。当然,武崇汉先生的译本忠实保留了原文的语言色彩,展现了詹宁斯太太的无礼。
例3:Mrs ,Ferrars was a little ,thin woman ,upright ,even to formality, in her figure ,and serious ,even to sourness ,in her aspect.
在孙致礼先生的译本中,他是这样翻译的:菲拉斯太太是个瘦小的女人,身材笔直,甚至达到拘谨的程度;仪表端庄,甚至达到迂腐的独步。
在武崇汉先生的译本中,他是这样翻译的:菲拉斯太太是个瘦小的妇人,身子直挺挺的,简直近于拘谨;脸色严肃,简直近于乖戾。
在作者的原文中,这一句是用排比的形式来塑造拉菲斯太太的形象,相较于孙致礼先生的翻译,武崇汉先生的翻译其实更贴近原文,“妇人”在中文中的含义其实比“女人”更带有贬义。谈到“女人”,我们可能会产生各种联想,如:漂亮的女人,温柔的女人。谈到“妇人”,我们往往联想的都是不好的方面,如:恶毒的妇人。作者想表达对于拉菲斯太太目中无人的讽刺,因此在译文中用“妇人”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在翻译中,注意不同词汇潜在的意义导向也是很重要的。
3.4 补偿
上文已经提到过,译者对于原文有着侵入,因此在翻译完成之后,就必须进行补偿。在所有的翻译作品中,最常用的补偿的形式就是添加注释,不同的文化背景总会产生其独特的文化产物,这些词汇不便于直接在文章中翻译出来,只能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来解释,以避免文章内容上的损失。
如:“…anxious that his tithes should be raised to the utmost”。这里的“tithe”是教会为了维持神职人员的生计,保持教会的正常运转而向居民征收的费用,往往是按照居民收入的十分之一来计算,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教会剥削居民的手段。孙致礼和武崇汉先生在翻译时都对“tithe”有详细的介绍,已解答读者的疑惑,让读者不至于一头雾水。
5小结
翻译最原始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不同名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人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因此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应该尽量减少译者主体性对于文章内容的影响,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注意读者对于某些方面的理解,用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唯有注重读者和作者两方面,翻译才能真正达到“信、达、雅”的目标[4]。
参考文献:
[1]贾菊花.从阐释学视角评《理智与情感》的两个中译本[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32(5):23-26.
[2]金妙.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研究《理智与情感》两中译本[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5):77-78.
[3]徐美娟.从《理智与情感》中欣赏奥斯丁的叙述技巧与语言风格[J].新西部(下旬刊),2013(10):94,99.
[4]邓恋玫.从女性主义意识的转变解读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
(责任编辑孙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