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海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524)
关于高校微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 张大海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524)
2013年以来全国微课比赛风起云涌。高校微课建设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微课相关研究也呈井喷之势。高等教育的微时代似乎即将来临。高校微课教学必须保证微课短小、问题意识强的优势,同时必须考虑学生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自主性。微课是对当下新型学习方式的迎合,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表现出对学习规律的违背。
微课; 微课程; 问题; 趣味; 学习规律
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1月发布了《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3月即启动了第二届比赛,将于2015年5月到8月迎来全国决赛。自2013年,全国性的微课大赛共举办了四场,涉及中小学及高校。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了首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开了学科微课比赛的先河。另外,2014年以来,全国各省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微课大赛。与此同时,微课研究性论文已呈井喷态势。很明显微课已然成为一股潮流,它被视为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最好回应和最好突破口。伴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突飞猛进地发展,教育领域的微课时代似乎即将来临。在这种状态下,高校教师对微课进行冷静反思则倍显重要。本文从微课内涵、特点及其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等展开讨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Micro-lecture已经在国外得到应用,并出现“一分钟学者”(One Minute Scholar)、“一分钟教授”(One Minute Professor)等概念,并在美国和加拿大一些高校被采用。而上世纪六十年代,Mini-course同样存在于美国高校中。Mini-course相对于Maxi课程提出。Maxi课程属于大型长期性课程,而Mini-course一般只有一两个课时。这两种形式对国内高校的微课教学明显有启发意义。而在国内,Micro-lecture译为微课,而Mini-course译为微课程,这种译法明显存在不足。在国外,Micro-lecture一般在5~10分钟,与Mini-course相距甚远。在了解这种背景的情况下,翻译时应该突出其不同,如可以将Mini-course直接译为迷你课程以示区别,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分歧。另外也方便微课与微课程在国内的区分。
国内微课虽然与国外Micro-lecture有所不同,但很明显这二者之间存在渊源关系。从微课的主体形式——视频的角度来看,微课视频在时间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都受到了Micro-lecture的影响。然而微课并不是单纯的视频。对于微课是什么,国内尚在争论之中。胡铁生于2011年首次提出微课概念,他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时间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1]自此之后争论不断。
我认为应以传统课堂教学及慕课定义为参照来理解微课。如此来看,微课应是一种以短小精悍的音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同时还应包括辅助性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课件等。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即要求参赛者在提交微课视频的同时,必须提交配套的教学设计文本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而微课程则可以理解为在连贯的主题性的长期微课。在实际运用中,采用微课的教学案例非常少,微课在极大程度上是被视为一种教学资源的。
微课这种教学资源所具有的第一个特点是时间短,不宜超过10分钟。其次,微课必须具有独立性,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课程自身结构的完整,对于阐释的内容必须做到清楚、透彻。在微课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微课程,形成不同主题的长期性课程。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微课中不宜存在上次课程复习,否则将影响教学中的使用,也将使微课沦为迷你课程。如果复习内容必须出现,那么应该在此次微课结构之外形成自足结构,否则将严重影响微课的独立性。
在信息化时代,微课被引入高校并不奇怪。它表现出一种对这个时代学习形式的迎合。时间上的短暂和结构上的完整使它在快节奏生活中独占优势,但这两大特点运用不当也会显示出它的极大缺陷。
问题意识在微课制作中必须处于首位,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节微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一个问题。每一节微课都必须围绕着问题而展开,这个问题的产生、解决的过程都必须清晰、简明、扼要地进行解释,如此才能保证其内在结构的完整。目的性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有学者提出趣味性非常重要。陈小军这样理解微课:“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2]那么微课是否必须具有趣味性?不是。引起兴趣不是微课的授课目的。并且微课视频本身已经占有声音和形象上的优势,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当趣味性成为侧重点,如此短暂时间的授课过程则更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因此逻辑性应胜过趣味性。
有些学者提出微课是对翻转课堂、碎片化学习等多种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学的最大支持,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讨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设想。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是否具有足够的自主性和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学生的自主性是无法保证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传统课堂的学习形式很多学生尚且无法完成,以视频代替文字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了吗?笔者认为不是。其次,短暂的十分钟能够让学生做好课前或课后准备或复习吗?笔者认为不能。如果短短十分钟视频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那么如此轻松的学习会有怎样的效果就值得质疑了。最后,学生时间问题,如果每个老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采取这种方式,那么对学生来说则会成为极大的负担。另外,高强度的自主学习可能导致自主性不够的学生则走入越来越不懂、越不懂越不想学的怪圈。
高校在微课建设中必然会面临以上乃至更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对微课的态度则十分重要。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使用。在微课的起步阶段,并不是所有微课都值得推荐。以大学英语为例,在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其中就包括短视频。如果某些微课的利用价值不如短视频,则不必强求。
微课对学生提出了高自主性的要求,二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十分突出。缓解这种矛盾的关键是它突出的问题意识,或者说目的性,这应成为微课建设的重点。趣味的吸引是短暂的,引起学生的趣味应该是在课堂之上引发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而微课可以借用来解决学生心中的各种疑问。笔者认为《十万个为什么》等类型的书籍会非常适合制作成微课。
从当下微课的发展来看,它得到了国家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发展势头很强。但笔者认为它作为教学资源值得拥有,但是难以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国外七十年代就已开始的Micro lecture并没有成为高校课堂的主体这足以说明问题。
微课本身是对知识体系的解构,因此它是碎片式的。碎片化学习虽然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但没有理论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微课资源建设是有必要的,但是若每个高校大规模进行微课建设则有待考虑。
“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个人的兴趣要让位于集体的利益。”[3]125笔者赞同这一观点。而微课与此恰恰背道而驰。知识体系和逻辑只有在漫长的生活和学习中才能获得。而高校在这方面则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校向学生展示的应该是知识背后所具有的逻辑。而微课向学生展示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极大的目的性很可能会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长期无体系的知识碎片中浸泡,会造成学生思维凌乱。而知识整合的任务交给谁来完成?因此单纯的微课建设意义不大,它必须配套更完整的网络课程建设,比如慕课。
在一定程度上和短期内,微课对解决学生的问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习自主性好的学生。但是从长期来看,它很可能弊大于利。微课是对学习规律的违背,却是对信息化时代学习形式的迎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微课的推广方式。高校教师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微课教学,而不应盲从。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6]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
[7]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12).
[8]McGrew,L.A. 1993. A 60 - seconds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
[9]Kee,T. P. 1995. The one minute lecture[J]. Education in Chemistry.
张大海,男,河北张家口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H193
A
1672-8610(2015)07-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