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诠
(军械工程学院 人文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003)
论超文本文学作品中计算机技术的意义
○ 袁诠
(军械工程学院 人文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003)
超文本文学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借助计算机的链接技术及屏幕、鼠标等硬件设备,形成与传统纸质文学迥异的文学文本形态,表现出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与文学发展相互渗透的趋势。对于这一新的文学样式而言,计算机技术不仅仅是其文本生成、承载、传播以及接受的不可脱离的环境,并且已经成为小说风格特点、结构框架乃至意义实现的一部分。
超文本文学; 计算机技术; 文学文本形态
超文本文学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借助计算机的链接技术及屏幕、鼠标等硬件设备,形成与传统纸质文学迥异的文学文本形态,表现出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与文学发展相互渗透的趋势。对于这一新的文学样式而言,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其文本生成、承载、传播以及接受的不可脱离的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软件层面的超链接技术以及硬件设备层面的人机界面技术。作为一种外形式,超链接技术和人机界面技术已经不再仅仅是外在于文本内容的独立存在,而是已经影响到作品内形式的形成,成为小说风格特点、结构框架乃至意义实现的一部分。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观点:新的创作手法带来了作品“程序”的“陌生化”,“陌生化”带来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是新的艺术样式的价值所在。超文本文学的艺术价值和风格形成就离不开超链接技术和人机界面技术的支持。文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超文本作品探讨计算机技术在超文本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
“链接是超文本的特色所在。它本质上是两个或者更多文本单位之间的联系,允许读者从这一文本单位跨越到另一个文本单位”。[1]118由于链接将相互之间没有线性联系、各自独立的片段拼接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遵循时间先后和逻辑因果的联系方式,因而又被称为“超链接”。超链接作为超文本的特色所在,集中反映了超文本文学的新颖之处,它不仅仅是对节点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它的连接作用给超文本小说在叙事结构、风格乃至意义实现上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影响。
(一)动态潜能的情节结构
超链接其实是对节点之间关系的定义,这些节点之间的关系是多种的,主要有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连接,这些连接中又分单向的连接和双向的连接,因此,总体而言,超文本小说的结构基本上有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和二者混合而成的结构三种。不论是哪一种结构框架,节点之间的关系都不是传统的线性关系,而是多线性或者是非线性的关系,用黄鸣奋教授的概括,是一种非径直性的关系,即作品中的线索不是由前因后果直接发展而来的,其中有曲折、有分叉,情节线索有多条,没有主次和中心,故事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方向。[2]应该说这种作品结构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如百科全书和词典类的书籍,每一个词条都可以看作一个片段,之间没有线性的关系。在后现代的一些作品中,同样存在非径直性的叙述方式,只不过由于纸质载体所固有的连续性使这种非线性减弱了,或者说传统纸质文本对于线性结构的彰显掩盖了文本的非线性因素,而在电脑和网络媒体技术的支撑下,非线性得到了新媒体物理性质的支持,从而得到突出。[3]对于超文本小说而言,从一个节点出发有多个方向前进的可能路径,当读者阅读时选择不同的链接点,故事就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超链接为超文本小说提供了一个故事情节多路径、多方向发展的框架,这一框架虽然在设计之初是固定的、静态的,但是随着读者阅读时选择点击行为施加的影响,只能有其中一个路径能够实现,那么从阅读实现的角度来看,超链接所提供的结构框架就是一个具有动态潜能的平台,在其基础之上,超文本小说的动态阅读才有可能实现。
(二)确定的叙事风格
后现代理论是一个难以定论的范畴,根据哈森的观点,后现代文化虽然有多种特点,但不确定性是其最根本的特点之一,表现为重复、断裂、拼贴、戏仿、元小说等种种特点。这些在后现代主义的纸质小说中体现十分突出,如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整体而言就是一部对经典童话的戏仿之作,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叙述视角和人称在不停地转换、跳跃,情节线索不连贯体现出一种断裂的特点;在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中叙述者讲述的其实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一个战争事件,但是叙述者却时不时以作者的口吻说自己就是在讲一个虚构的故事,从而构成了元小说的叙事风格,消解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但在纸质小说中,上述视角和人称的转换、重复、断裂等大多是发生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并且纸张所具有的线性和实体性,使得读者在阅读之前能够有一个整体感,阅读中也能够根据逐渐积累的阅读经验,或者重复阅读而清晰地认识到结构上的变化。比如在读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的时候,虽然叙述者和故事线索都在变换,但随着阅读的进行基本能够摸索到这一变换的规律,即前一个章节的内容是第一章中提到的装订错了的《寒冬夜行人》中的一个故事,而下一章必定是小说中的男读者在发现了这个故事后去追查其原先出处的经历,如此循环下去,整部小说就是在被错订入《寒冬夜行人》一书的其他故事和男读者追寻《寒冬夜行人》原本的故事中交替展开的。因此,由于纸质媒介的物理限制,后现代派纸质小说的不确定性是有所减弱的。而在超文本小说中,这些不确定性由于超链接手段的使用而更加强烈,阅读超文本小说时通过选择和点击链接点而激活一个链接,打开另一个节点片段,这一行动看似跟读纸质文本时翻开一页书一样,其实远非那么简单。由于链接的设置是非径直性的,所以每打开一个新的片段往往会出现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语境乃至叙事线索的转换,可以说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辅助,超文本小说中的节点数量是很多的,之间通过链接建立的联系、组合也是难以计数的,可以说无法像阅读纸质小说那样,能够在阅读中摸索出变化规律,并且如果读者不同或者阅读时间不同,超文本小说会呈现出不同的文本内容来,重复阅读基本不可能实现,因此说文本的呈现形态也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见,超文本小说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链接点的选择和激活,节点之间会在叙述视角、叙述人称、情节线索和叙述风格上发生跳转,从而形成断裂、重复和拼贴,并且程度远远甚于纸质小说。以小说《Holier Than You》为例,[4]整个小说虽然是围绕Nelson Tucker来叙述的,但是叙述人称和视角却在不断地变化,或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和第一人称叙述在酒吧中,“我们”听Hank Craven向众人讲述Nelson遭遇车祸和挨打的事情;或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他服役期间家中的不幸:儿子死去,妻子离开,最后只能搬回家与母亲同住;也有Nelson的母亲、前妻、继子以第一人称叙述他们与Nelson之间发生的事情。在每一个叙述中,Nelson都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我们无法对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出确定的判断。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各个节点的拼贴,由于链接点和它所指向的节点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关系,因此有的时候同样的片段会在不同的位置重复出现,而由于上下文的不同,同样的叙述内容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从而造成意义不确定的阅读感受。不确定性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超链接通过链接点在文本中得以体现,读者在真实世界中通过点击链接点对小说的叙事进程施加影响,从而混淆了真实与虚构文本之间的界限,达到类似于元小说造成的真实与虚构之间不确定的效果。这一点将在对主体间性的论述中具体分析。
(三)作品的多元意义
上述对链接技术的两个方面的分析,似乎是将链接定位于结构、形式的层面,是外在于作品意义本身的,其实不然,对于超文本小说而言链接不仅仅形成情节结构框架和叙述的风格,而且也是小说内容和意义本身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链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链接点设置在文字文本之外,以小说《Twelve blue》为例,[5]这部小说的首页上方有一幅画着12条曲线的图画,画面被分为八个部分,对应的图画下方有从1到8的序号,点击序号或者图片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进入小说。每一个承载节点文本的网页又分为两个部分,左方是该节点对应的那部分图片,右边为文字文本,图片中的每一条线都是链接点,可以指向下一个片段,而文字中也有句段充当链接点,用下划线标识,这样小说就有了两套链接点。作为链接点的图片看起来是处于叙事之外的位置,与文本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是构成整部作品的一部分,因为读者只有通过阅读链接、打开链接才能够进入新的片段,并将各个片段联系起来从而进入一个建构意义的过程,可以说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也不得不阅读着链接结构。另一类是链接点本身就是叙述文字的一部分,如《Twelve blue》当中文字文本中设置的链接点就属于此类。这类链接点本身就是叙述语言中的一个词语或者句子,它首先承担着叙述话语的任务同时还通过下划线、加亮或者色彩不同等方式与其他词句加以区分承担标明链接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链接点作为链接结构在文本中的体现,它与它所指向的节点内容往往存在着意义上的修辞关系,仍以小说《Holier Than You》为例,点击以“Carle”为链接点的链接,页面就从以第一人称叙述Hank Craven向众人讲述Nelson的遭遇跳转到以第三人称叙述Nelson与弟弟Carle小时候在学校的故事。也就是说链接点与被激活的文本内容之间有着一定的修辞性关系,读者可以通过阅读链接点进而对其指向的节点内容加以推测,从而做出自己的阅读判断,可以说阅读链接就是阅读作品的一个环节,超链接进入作品意义本身。
人机界面是指计算机与人进行交流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包括屏幕、鼠标和键盘,前者是输出系统,后两者是输入系统。通过人机界面,用户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对计算机发出指令,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和组合将结果通过屏幕显示给用户,从而完成人与计算机的交互。
(一)电脑屏幕的交互意义
电脑屏幕可以说是沟通读者所在的现实世界和超文本小说所在的虚拟世界的一个窗口。“窗口”这个词本身就隐喻了一种关系,即窗内和窗外之间是可以直接交流、互动和对话的,并且我们通过窗口看到的只是外面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个部分是动态变化的,因为其所在的是一个丰富、复杂的世界,“计算机使用窗口隐喻,其背后的基本意思就是:实际运行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比屏幕上所能显示的要多”[6]。
电脑屏幕作为窗口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从文本的角度来看,电脑屏幕是文本的载体,是读者感受文本结构和意义的最直接的途径,电脑中的这一超文本小说作品是怎样的,读者无法直接全面地掌握,只能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去探知其中的一个片段;另一方面从阅读的角度来看,电脑屏幕为阅读超文本小说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它与物质世界的环境有所区别,这种环境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一个窗口不仅仅只是呈现框在窗架中的景物,更意味着其周围的广阔世界,电脑屏幕不仅仅是输出片段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一个片段背后潜藏着多个内容和路径程序被激活的可能。两方面相结合,使得电脑屏幕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输出的接口,更是读者通过阅读对整个超文本小说进行探究的环境和载体,在其中读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空间感和繁复感,文本的呈现和读者的阅读虽然不可避免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是屏幕的窗口呈现始终提醒读者,其背后运行着的是一个立体的、复杂庞大的、如同“迷宫”一样的系统,阅读就像一种探索路径的探险游戏。
(二)鼠标阅读的交互意义
超文本小说的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读者用鼠标点击链接点进行的,这一鼠标阅读的方式在传统阅读的心理感受之上添加了一个具体的阅读行为,在读者与文本之间构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交互行动,而不仅仅是心理想象和感受的层面。鼠标阅读的交互意义在两个层面上体现的:(1)具体的阅读行为层面。在阅读超文本小说时,读者必须首先实施一个按动鼠标、点击链接点的行为,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一次点击,它其实是一个信息输入行为,是通过对链接点的选择点击,将读者的心理反应、个人偏好等信息反馈给计算机运行程序,计算机程序将之翻译成机器代码对超文本小说中的运行层发出指令,并做出反应,反应结果再通过计算机的传输协议翻译成自然语言呈现在电脑屏幕上供读者继续阅读。读者通过鼠标将自己的认知信息输入文本,这其实就是一个加入文本的过程。在传统小说文本当中,叙述者是叙事行为的直接执行者,故事如何发展全凭叙述者的讲述,读者在故事如何发展方面束手无策,而在超文本小说中,读者通过用鼠标选择和点击链接点就可以对故事到底向何处发展施加影响,这样读者就部分替代了叙述者的功能,进入了叙事活动的本身;(2)在阅读心理层面。读者进入叙事活动本身的体验必然会在阅读心理上带来与阅读传统小说完全不同的感受。传统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和领悟是调动各种经验、情感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情感丰富、性情敏感或者与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相似的人才更容易进入作品的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甚至作者本人进行“神交”,产生共鸣,而头脑冷静或者情感、人生经历贫乏的人则很难进入作品的世界。与此不同,超文本小说在被阅读之前是没有完整文本的,读者必须通过鼠标点击的阅读行为参与到叙述活动当中才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同时展开阅读。读者在对故事进程进行选择的时候,必然要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设身处地”的情感预设,将自己植入故事当中。读者在超文本中的地位就如同一位出色的演员,将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经验与剧本中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和经历合一,他的表演所表现出来的既是自己又是人物,只不过超文本小说的读者比戏剧演员更有主动性,他能够有限度地选择事件发展的方向,这个限度就是超文本小说本身固有的具有动态潜能的结构框架,读者选择的自由局限在作者设置好的若干个选项之中。
如此看来,鼠标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从行为到心理的交流、互动,选择和点击等实际参与行为强化了读者在心理上对文本的体验和融合,而心理上的融合又能够反映到实际参与行为上对文本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这种读者与文本交互的程度是传统小说难以企及的。
[1]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黄鸣奋.非线性传播与文学的历史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黄鸣奋.超文本探秘[J].文艺理论研究,2000(6).
[4]见网站:http://www.duke.edu/~mshumate/fiction/htt/index.html
[5]见网站:http://www.eastgate.com/TwelveBlue/
[6](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袁诠,河南漯河人,军械工程学院人文教研室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
I206.7
A
1672-8610(2015)07-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