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娟
(苏州新草桥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语文教学新课标改革的日渐推进,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古典诗歌的赏析的分数在高考语文总分中的权重也提升不少。传统的高考语文,在诗歌考察上偏向于文学常识与名言名句的考察,现在则注重于诗歌的赏析,尤其是艺术手法的分析与思想感情的感悟。基于此,高中语文诗歌赏析也要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着手,不断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赏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诗歌赏析技巧不仅有助于提升高中生阅读诗歌的能力,还能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审美品位。然而在现实得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诗歌赏析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而言,有以下几点:
1.教师在诗歌赏析之前,缺乏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讲解,很多教师在赏析诗歌时,仅仅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带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这种背景介绍及其简短,根本无法起到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作用,因此学生在阅读诗歌时,难免会有一种隔膜感。
2.教师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讲解有一定程度的忽略。很多教师在进行诗歌赏析时,虽然也会提到具体的艺术手法,但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去做更为细致的分析,也没有向学生阐释这种艺术手法所带来的创作效果,因此学生对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只有一个模糊的感念,缺乏明确的认知。
3.教师在诗歌赏析过程中,功利性太强。一些教师将诗人的思想感情当做“知识”一样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品味去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孟子·万章下》有这样一句“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将之总结为“知人论世”四个字,并将之作为中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同理,这条鉴赏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就创作背景的研究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时代背景的研究。王国维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在总体风格上有着不同的表现。诗歌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气象与风格,就以唐诗而言,初唐诗尚不脱六朝绮丽的风格,盛唐诗就已经规模宏大、气象万千,中唐诗力图突破盛唐的藩篱,求新求变,风格较为多元,晚唐诗则因社会环境的日渐沉沦,多偏向于凄清哀婉。教师在诗歌赏析时,首先要将诗歌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及风格特征做一个概述。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选读》为例,里面收录的人既有初唐的杜审言、陈子昂等人,也有盛唐、中唐的孟浩然、白居易诸如,教师可以诗歌的讲解中贯穿时代背景的渗透,做到史与诗的结合。
第二,诗人生平研究。文学虽然有一个总的时代特征,但生活于同一时代的诗人因其生平际遇、思想习惯的不同,诗歌旨趣也不尽相同。所谓诗歌赏析,就是力图挖掘出每一位诗人诗歌中的独特之处,彰显其中的差异性。以中唐诗诗歌而言,白居易的通俗浅显就不同于李贺的奇崛瑰丽,当然也不同于所谓的郊寒岛瘦。这些个人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作者的生平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诗歌赏析之前,还需要对作者生平一个详细的介绍,例如白居易晚年色诗风就和他安居洛阳、转向佛学的生活状态有关。
第三,创作背景研究。作者创作诗歌时所处的特定背景是理解诗歌最佳的钥匙。诗人的总体作品虽然会呈现出一种统一的风格,如杜甫诗歌总体是沉郁顿挫,但具体到单个的作品,则会由于创作环境与个人心境的不同而有不同,如青年时代杜甫写作的《望岳》和晚年创作的额《秋兴》,其情感状态便有很大的变化。
时代背景与创作环境的了解是诗歌赏析的第一步,或者说是诗歌赏析的外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读者对诗歌的鉴赏。诗歌赏析的核心过程便是艺术手法的研究。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当他们读完一首诗时,发自内心的认为它写得好,然而当教师问他们好在何处时,却完全答不上来,究其原因,便是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缺乏深刻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将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创作效果贯穿到高中语文诗歌的赏析中,教会学生如何去“真正地”阅读一首诗。首先,诗歌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一般都会有主旨句、关键字之类的说法。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里的“穿、拍、卷”便是此句的关键字,因为它们形象地将大江东去的情形展示在了读者面前,又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便是整首词的主旨句,因为这里面体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关怀。教师要将这种培养学生寻找主旨句、关键字的“眼力”贯穿到诗歌赏析之中。其次,诗歌有着十分丰富的表达技巧,并且不同的表达技巧能够带来不一样的创作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可以分为诸如比喻、对偶、用典、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则有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乐静写哀情等等,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甚至构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通篇用典。艺术手法及其创作效果的讲解有助于提升高中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一首不熟悉的诗歌时,知道从何处下手来予以解读。
诗人创作诗歌时,必然会有相应的寄托,或为忧国忧民、或为伤春悲秋,这些寄托是作者创作诗歌的动力,也是其创作诗歌的主旨。诗歌赏析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文字的解读,来感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与其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感情。因此,高中语文诗歌赏析在了解作者创作环境与解读作品表达技巧之后,还要进一步探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内涵。首先,诗歌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大都含蓄蕴藉,意象与意境是其中常见的两个范畴。意象是指带有人主观感情的物品形象,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境界。不同的意象往往会带有不一样的感情色彩,从而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情绪,如《旅夜书怀》中“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便寓意着孤单与漂泊,《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通常便指向离愁别绪等,意象的掌握与感悟,有助于学生透过相应的字词便能迅速的把握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其次,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作者在抒发感情时,通常喜欢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如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便是通过大雁与秋蓬这两种象征着漂泊、离别的意象来展现自身孤独的情感和对亲人的思念。当然诗歌中也存在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诗歌赏析需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做出解读,不可一概而论。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上所言就是根据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几点策略。学生掌握了这些策略,就等于获取了解开诗歌之谜的钥匙,从而能提升自我的鉴赏水平与学习能力。
[1]何春强.解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7).
[2]吴健.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J].读写算,2011(39).
[3]刘忠义,陈新.高中语文古诗歌鉴赏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
[4]席志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J].课堂内外,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