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英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汉语教学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一年、每一学期,有些学校甚至是每个月会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同所有学校一样,本人所在的学校每一学期都会召集学生代表对教师进行考核,其中一项是召开学生座谈会。今年,一个情况引起了我的好奇:连续三届的学生对同一位教师提出的意见是“对学生态度不好,急躁,没耐心,废话多,浪费时间”等等,分打得也相对低一些。其实这是一位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教学工作非常负责任的老教师。于是,我带着疑惑去听该教师的课。课讲得非常好,条理清晰,难点、重点突出。发音标准,声音洪亮,板书规范。听课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名学生趴在桌子上,该教师看到后站在讲桌前大声地说:“一大早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晚上干什么去了?父母挣钱不容易,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送你来学习,你上课睡觉对得起你父母吗?你的学习本来就不太好,还不认真听课。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复习,是学出来的,不是睡出来的。……以后你肯定会为今天的行为后悔。坐起来,不许再睡觉!”。前后大概有十分钟。我听到有学生小声说:“唉,又开始说教了。”从学生的反应看,似乎习以为常,而更多的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你说什么都随便,我们听着好了。那位趴在桌子上的学生满不在乎地坐了起来。整堂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言不语。所以,教师以为学生没理解,一再重复有些内容。下课后,教师感觉很累,直说学生水平差,还不好好学,上课拖不动。而实际上,从往年统考的成绩看,该教师授课班级学生该门课的成绩还不算差。私下和学生交谈,学生普遍反映该教师“人是个好人,就是爱唠叨,回答问题时我们不敢说错,不然……说话伤人,让人难以亲近”。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教师的亲和力。亲和力,《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这一概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和学结合成教学质量这个无形的化合物。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越“关心”学生,学生也会越“回敬”教师。当然,“关心”要有度,要分清主次,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个人空间。一名教师亲和力的形成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态度。教师话语亲和力对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预科汉语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互动的活动,教师的工作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来自不同环境,千差万别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一名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过程已经决定了它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而学生读书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作为强者的生存能力,对民族学生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所以,当出现某些不合教师心意的行为时,教师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常会不知不觉的表现在讲课中,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学生希望学习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和心情,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很大。学校追求过级率和双证书的压力不敢也不能给自律性差的学生太多的轻松。因为考入我校的民族学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南疆边远地区,汉语水平稍好一点的都免预科进入学院学习专业课去了,留在汉语教学部的民族学生须通过一年的学习达到预科结业的标准方可进入学院继续学习,学生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学生特别渴望被关怀,被尊重,被信赖。面对全区各个高校,尤其是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中存的这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我们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深刻的反省:“教”得是否得法;教学中的一些外因是否考虑到了,如亲和力。学生是否以愉悦的心情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等等。如果学生能在较为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学习活动,我们相信学习效率定会有所提高。教师的亲和力不仅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方面也极其重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转变以“管”为主的育人观,突出以教育启迪为宗旨,切实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学生上的教育观。重视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渴望,注重学生潜质的发掘。前面提到的教师,就是因为课讲得过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而重复过多,又让学生有了厌烦的情绪;长时间的语言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有了疲劳感;对学生要求过严,使学生产生了畏惧感;教师“无情”的说教,使得师生间心的距离变得更远。教师的亲和力是沟通师生关系间的“润滑剂”,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隐性资源,其潜力是无穷的。亲和力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力,付出越多,回报也越多。汉语教学中恰当使用亲和力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古人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越平易近人,学生也会越亲近教师,其教学计划的实施也更容易进行,教学成果也更容易凸显。教师的亲和力是学校育人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需要教师个体努力、群体铸就。具有亲和力的教师,也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作为教育工作最前线的教师,只有形成对学生强烈的亲和力,才能适应当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那我们如何来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呢?
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与学生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会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生。在工作中,教师要勤奋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以增强育人的智慧、毅力和耐心。曾在学生中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其中一问是“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许多学生都提到“有责任感、宽容的”,“不论学习好还是差,能一视同仁的”,“尊重学生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比较热情开朗,所以一些学生还提出“善良、幽默、开朗的”等等,由此可见,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对学生要言传身教,以情感人,以理育人,以德示人,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是最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亲和力。
其次,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课堂上,一般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这从一定的角度往往给人一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而且对学生是一种俯视的态度。如果教师缺乏亲和力,不苟言笑,一本正经,那么,学生是不敢大胆发言的,这会是一堂“独角”的语言课。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没有“师道尊严”的观念,消除唯我独尊、自持清高的态度,该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成效,教师一定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应走入学生中,亲近学生,以师生民主平等的态度以及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当然,也不是一味的退让,因为我们的学生热情好动,课堂教学要宽严结合,松驰有度,否则教学难有提高。
最后,学会欣赏和宽容。学生都希望进步时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认可。犯错误时,内心感到内疚,希望得到谅解。批评是教育,宽容和欣赏也是教育,有时比批评更有教育效果。
一次去听课,学生用“从未”口头造句。“老师经常批评我们,从未表扬过我们。”老师笑着解释说“批评你们是希望你们更好”,学生接着说了一句“但是总是批评我们让我们觉得很失败,老师,我们一点进步也没有吗?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们的进步?”当时老师非常尴尬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宽容了学生的过失,保护了学生的“面子”,可能会使学生刻骨铭心。表扬和欣赏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何乐而不为呢?正所谓“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教师亲和力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亲和力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力,付出越多,回报也越多。教师只有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亲和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的良师益友,才能使教育教学更加成功。
[1]杨明.教师亲和力浅析[J].科教文汇,2008(6).
[2]黄河波.教师亲和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