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2015-02-13 20:31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感想象阅读教学

陈 琦 谷 波

(敦化市实验小学,吉林 敦化 133700)( 敦化市第五小学,吉林 敦化 133700)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陈琦谷波

(敦化市实验小学,吉林敦化133700)( 敦化市第五小学,吉林敦化133700)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阶段,语感的培养应立足于阅读教学:融情于读,熏陶语感;品析文字,训练语感;展开想象,丰富语感;注重积累,内化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对不同学段学生语感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目标。由此可见,语感的训练需要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只有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才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由衷热爱。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融情于读,熏陶语感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篇篇文质精美,意蕴深远,语言精妙,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遐思,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和结构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读”为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1.注重示范引领

在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带给学生情感的震撼。因此,教师应在朗读的技巧方面给予学生优质的示范,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了语音、语调、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更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受到语感的熏陶。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海鸥送老人”的情景字字句句感人心扉,令人震撼。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悲鸣的场面是那样的悲戚,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更是令读者为之动容。为了能激发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教师可适时进行配乐范读。深沉、深情的示范朗读,低缓、伤感的音乐,可以瞬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愫交融。

2.多种形式促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采用默读、朗读、浏览、表演读、对比读、赛读、分角色读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读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错落有致的节奏、抑扬顿挫的音韵与奇特严谨的结构产生深切体验,把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字里行间,把文中蕴含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表达出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文章体裁,灵活多样又恰到好处地选择读的方式。低年级教材中选入了大量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教学时,可结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经常进行表演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自由地创编律动,感受儿歌的韵味。对于那些情感饱满、意蕴深远的散文可以采用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更唤醒他们内心的情感,使之与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交融。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诵读、吟咏,在多种形式的反复吟咏中,使学生既能品析诗词的内容、意境、韵味,又能品悟“文外意”。

3.借助问题研读

以读促思是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这样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才能有效地进行语感训练。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中第九、第十自然段时,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默读,提出“‘我’因为什么而愣了一下?”“久久凝视着五星红旗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饥饿难耐的‘我’为什么见到面包后毫无反应?”“从‘吃力’、‘趔趔趄趄’、‘摔倒’这些词中能感受到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进一步深入研读、揣摩、解疑,从而深化读的内涵,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

二、品析文字,训练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是锤炼学生语感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教师能切实在语言文字上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揣摩、推敲、分析、感悟、评价,那么语感的培养自然就能落到实处。特别是文章中那些具有意境美、富有感染力、意蕴深远的词句更要做为培养语感的最佳切入点。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再拘泥于词语表面的含义,而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更加深切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体验。

1.对比揣摩,准确地感悟词语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2)教学中可以运用增加、删除、调换、替代等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品味课文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深入、细致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意旨,把隐含在语句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形成语感。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为了体会诗眼“绿”字在诗中的精妙之处,可以引导学生用替换的方式,把“绿”换成其他的字,然后进行对比、品味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感受到“绿”字不但写出了春风吹遍了大江两岸,而且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生机盎然的景象,富于动态美和意境美。同时,更能触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这一个“绿”字入眼入心,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江南美景图,心中所念的是作者萦绕心间的思乡之情。诗中情,诗中景巧妙交融,诗的韵味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进行比较、揣摩,学生就会对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加以深刻、细腻的感悟,自然也就会获得更加强烈的语感。

2.品析领悟,体会语句的含义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写“文”的基础,而读“文”是入“情”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语言进行品析和对文章蕴含的情感进行体味,感受作者内心起伏跌宕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感更加丰盈起来。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了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了起来。”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文中主人公阮恒动作的词语“举起来”“放下”“举起来”,然后追问:透过这些动作描写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动作入情入景地领会:阮恒开始举起手时,他想些什么?放下手时在想些什么?后来举起手时他又在想些什么?学生在品读中,细细琢磨,反复品味,引发了与文中主人公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情感。

3.抓住细节,感悟语句的韵味

细节是最生动、最有张力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在课文《一夜的工作》中“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弄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的上部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这一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对周总理“扶正小转椅”这一不易察觉的细节进行了着重描写,意在从这件小事上足可以看出周总理细心、严谨、平易近人的思想作风。在“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这一细节描写中,周总理一丝不苟、不辞辛苦,忘我工作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从“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一细节刻画中,则是突出总理的生活的简朴。作者从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伟人的人格魅力深入人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感悟其表达的意蕴,学生的语感会不断丰满起来。

三、展开想象,丰富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则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充分凭借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1.借助画面,激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图文并茂,精妙的文字与精美的插图相得益彰。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化静止为灵动,通过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得到延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想象的引领下,变得更加鲜活、丰满起来。如教学《荷花》中“这么多的白荷花……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一部分时,通过课件展示荷花的图片,从视觉上让学生感受这扑面而来的美,然后引发学生想象,让这样的美渗透到心灵中。这种以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作法,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并与文本产生深深的共鸣,与作者的情愫产生交融,从而培养学生丰厚的语言感悟力。

2.巧妙补白,丰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倡多角度地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作者在行文时留有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补白,这样既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如《穷人》一课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来结尾,不着一点儿修饰,不加一句评论,就这样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地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结尾的补白训练,唤醒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创造力。

四、注重积累,内化语感

语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虽然它是以感受为基本形式的,但是,脱离了鲜活的生活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缺少了对语言文字的丰富的感性积累,就不会有理性的妙悟。因此,只有重视积累,才会内化为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感,并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和运用中逐步凸显出来。

1.联系生活,丰富积累

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语感的培养与生活体验相结合。阅读中,教师要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课堂,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脑海中的生活经历,从而丰厚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如教学《妈妈的账单》的结尾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小彼得,羞愧地扑入母亲怀抱的这一刻,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真意切地进行表达,真正实现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再现。

2.课外阅读,扩充积累

阅读是最有效的积累途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固步于课堂,而要把阅读视野拓展到课外,通过阅读的拓展延伸,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后,知道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感人心怀、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感情。就以“走近沈石溪”为主题链接课外阅读:《 斑羚飞度》、《 狼王梦 》、《残狼灰满 》、《第七条猎狗》等。教学《卡罗尔 》之后,学生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美好,就以“爱是温暖的阳光”为主题补充阅读《爱的教育》、《 感悟母爱》、《 感动童心108个故事》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感受,深化了思维,滋养了心灵,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学生的语感才会逐渐变得深刻、全面、饱满、敏感,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1]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0,(7).

[2]叶圣陶. 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G623.2

A

1673-4564(2015)05-0111-04

2015—08—24

猜你喜欢
语感想象阅读教学
快乐的想象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