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萍 田 静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论三大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①政治教育工作
田静萍田静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不同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有不同阶段的时代烙印。21世纪的中国,在互联网时代、法治时代、个性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时代机遇和时代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与方向。
互联网时代法治时代个性化时代
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30多年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而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历经社会变迁,深深打上不同阶段的时代烙印。2014年12月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如何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与方向,如何迎接着时代机遇和时代挑战,引领时代,是需要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严肃思考的问题。
中国从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历经20年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中国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IT精英乌镇论剑,展示了二十年来中国在互联网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网络即传媒,当代以互联网、移动通讯为技术支撑,衍生发展了微博、微信、博客等更多的新媒体形态。二十年来,互联网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同样,二十年来,互联网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高校和高校几代学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校配有计算机数量普遍较少,大学生只是初步接触和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还较小,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而21世纪的中国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个人手机拥有量的增加,“截止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可以说,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较快,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每位大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因此互联网传媒也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传媒的鲜活性、共享性、及时性深受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但互联网中的高大尚文化与低俗色情暴力文化的并存、互联网内的开放性特质与隐匿性特质的并存、互联网中人人交流的便捷畅通性与人机交流的虚拟分裂性并存等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
树人先要立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技术层面上要熟悉互联网,应用层面上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相互多关注,拉近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感,增进教师与大学生的亲近感,建立平等相处模式,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据不完全统计,有90%多的山东高校校园网中开辟有大学生论坛,一般会设有“校园话题”、“就业指导”、“学习互助”、“交易市场”等栏目。自由开放的平台,平等交流的空间,可以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先行一步,才能有的放矢。
2014年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决定出台。法治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1]。
通过调查发现,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逐步提高。如浙江、河南等地女大学生求职被拒,状告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分别向九寨沟、张家界、华山、黄山等十个著名景区申请景区价格主管部门公开涨价的具体文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不仅关心自己,也关注身边。另一方面,当大学生受到侵权事件,由于对具体法律知识的欠缺,很难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寒暑假兼职打工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就业求职时,白掏了培训费等等。更有令人沉重的案例,个别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走上犯罪的道路。2004年云南马加爵杀害四名大学同窗的事件震惊全国;2011年西安大学生药家鑫撞人刺死案件震惊全国;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件震惊全国。震惊背后是痛心,是反思。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缺失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法治精神的缺位是重要原因之一。法治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两方面来具体实践。
一是高校要加强法律基础内容的课程学习。目前,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教材只是对法律体系内容进行了概述,篇幅较少,远远不能达到法治时代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建议在“十三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中专门设立法律基础课程,并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合理维护正当权益,知法守法。
二是高校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使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包含有民为邦本、礼法并用等进步理念,但也包含着君权神授、权大于法等封建人治思想。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封建制,人治思想在中国思想源流中是根深蒂固,故今日中国要完成去人治、兴法治的艰巨历史使命。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乃公平正义之精神,乃自由平等之精神。而青年大学生如朝阳,是中国之希望;青年大学生如初春,是中国之未来。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生动课外活动、深刻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把“法治”大字刻在大学生心中,让“法治”精神烙印在大学生的灵魂里。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使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外化于形。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要依法办学,依法治学,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廉政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廉洁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校园氛围。培育大学生用法治思维去观察事物,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自觉养成依规依法办事的习惯,去完成大学学业,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激励大学生把法治精神和廉洁清风带入工作岗位,影响社会,净化社会。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三者新科技组合的异军突起,统一的、标准化的社会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多种不同需求,个性化的消费、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中国进入了个性化时代。个性化时代的主体是广大青少年,高校大学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迎新季,大学里不再只有几十年不变的“欢迎新同学”条幅,还有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如浙江大学的一条迎新语是“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城,不倾国,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江西师大的一条迎新语是“我望眼欲穿的等待,终于看见你的笑脸!亲,到家了!”这些 “横幅秀”展示了今日大学校园的个性化风采。是的,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服饰是一个个多彩靓丽的风景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是一道道多元青春的风景线,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社团活动是一副副独具魅力的风景画。
个性化时代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是要有包容之心。对于个性化时代下大学生的思维、语言、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要给予充分的包容。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个性化大学生也是时代产物,这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个性化时代下,大学生们个性张扬,独立思考,不盲从书本,不盲从官大,不盲从权威,激发了创造力。只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教师就应该包容大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当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在为温饱发愁时,消费选择必然是多样的、个性的,我们应该包容;当北大学生周浩原放弃所学专业生命科学而选择北京一所技校学习数控技术时,我们应该包容并尊重;当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学校给予的课堂知识,不再满足于学校给予的课表,大学生余佳文设计出个性化课表,“超级课表”的实用软件一时风靡全国3000所高校,我们应该包容并赞赏。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引领之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思想引领,“适当引导鼓励新生活人群走出小我,把个人的志趣向大时代的需求延伸,让人生更为厚实和壮阔”。[2]个性化文化与集体文化有冲突之处,个性化时代下的部分大学生可能发展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国家和集体意识,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这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新的课题。每个宿舍成员如何更好地融入到这一小集体中,如何在宿舍中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心下移,进宿舍,听心声,解难题。在宿舍里为大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也给予他们生活的关心,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舍友之间要互信、互助、互爱。进宿舍,师生互动,宿舍如温暖的家,舍友如兄弟姐妹,其乐融融,育人于无形之中。
不同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参考文献:
有不同阶段的时代烙印。21世纪的中国,在互联网时代、法治时代、个性化时代背景下,三大时代特征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和时代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与方向。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2]王晓磊等.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J].半月谈内部版,2011(1).
G641
A
1673-4564(2015)05-0020-03
2015—04—21
①基金课题: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编号SZJYD-14202
田静萍(1973—),女,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田静(1971—),女,贵州铜仁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