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胤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文系,吉林 延吉 133002)
新时期大学生题材小说的主题内涵
王嘉胤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吉林延吉133002)
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行者,其心路历程的变化也反映着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大学生题材小说占据了一席重要地位。从《青春之歌》到《匆匆那年》这条跨越近七十年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各个时期大学生在成长之路上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反映了不同时代下大学生的追求、探索、迷茫、觉醒,体现了时代变化给年轻一代带来的思想启蒙和阵阵剧痛。
大学生形象 校园生活 心路历程
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行者,其心路历程的变化也反映着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大学生题材小说占据了一席重要地位。从《青春之歌》到《匆匆那年》,这条跨越近七十年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各个时期大学生成长之路上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反映了不同时代下大学生的追求、探索、迷茫、觉醒,体现了时代变化给年轻一代带来的思想启蒙和阵阵剧痛。
从《青春之歌》开始,反映大学生活的的作品便受到的关注和青睐,在“十七年”文学中,受“左翼”文学和政治形势影响,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学作品与社会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其人物形象也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即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政治、阶级倾向的价值观。进入“新时期”后,由于社会现实的日益变化,使得大学生的心路历程的发展更为复杂,所以,对于这一时期大学生题材小说主题内涵的分析有利于更好把握影响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因素,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政治虽然应当与文学区分开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时代下的主流政治趋势总是会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还具有一定的“惯性”,会让人们的头脑形成一种潜在的思维模式,并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逆转。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左翼文学”占据了一席重要地位,并在政治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进入当代文学发展初期,红色经典层出不穷,“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等作品更加直接的反映了爱党爱国的主流思想;再加上,“文革”十年又将左倾政治思维推向极端,对于人们思想造成桎梏,使得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些人仍然保留着以往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
自《伤痕》和《班主任》的问世,便带来了“伤痕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中的大学生形象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张抗抗短篇小说《夏》中的吕宏为代表的大学生,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受极左的思想影响深重,虽然处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但仍然不敢、不愿觉醒,还是以固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主动的成为了旧时代、旧观念的拥护者。《夏》中的吕宏在大学中当上副班长后仍旧以刻板的旧式思维处事,并经常以此来要求同学,儒家文化中“存天理、灭人欲”的糟粕思想深深根植在她的大脑中。她认为女同学送男同学泳装照片的行为是有伤风化的,这种照片不应当在同学之间流行,并用她的思维来教育梁一波要慎重交友。在政治课上,她更是用强硬的老套言辞来反驳其他人的观点,“‘四人帮’的流毒那么深,我们能离开阶级斗争去培养人才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连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都不存在了,这是何等值得注意的倾向!”她的言语带有强烈的“文革”色彩,这种观念正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思维惯性”。但是,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现象背后的人们内心无法抹去的“伤痕”。这些大学生在幼年之时经历了“动乱的十年”,那时的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却被抛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受着极左思想的冲击,经历了人人自危、艰难痛苦的人生历程,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创伤。在经受了这种创伤后,他们变得谨慎处事,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刻坚守着极左的是非观念,甚至变得冷漠、顽固,成为一团死灰。尽管他们的内心可能是苦闷的、无助的,但为了在灰暗的世界中更好地保护自我,一方面,他们让自身时刻保持着狂热的“战斗状态”,不让自己成为被攻击对象;另一方面,长期的思想禁锢已经使他们放弃了对思想自由、个性独立的追求,习惯于旧的社会状态,最终成为了一个时代下的“伤病者”。
另一类是带有一定的启蒙意识的“时代先行者”。这类大学生虽然同样经历过“文革”那段政治高压的时代,但是在面对新的形势时,他们表现出毫不妥协的态度,坚决的抛弃旧的、保守的、错误的观念,勇敢的探索真理、追求个性解放。“思考”、“探索”、“奋斗”成为了这群人的标签,他们被作者赋予了打破旧秩序、创造新时代的历史责任,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作者塑造的一群需要被时代“仰视”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张抗抗《夏》中的岑朗、薛海翔《啊,生活的浪花》中的曲辛为代表。《夏》中岑朗真诚活泼、自由个性、善于思考,并具有创造力和勇于接受新的事物的性格。在政治课上,她敢于向老师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否定将社会矛盾与校园矛盾等同的理论,并在政治考试中又加以阐述“既然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制度,所有制方面的改造已基本完成,那为什么主要矛盾依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呢?我认为这个‘主要矛盾’论是值得怀疑的。”在“泳装事件”的面前,她并不在乎“既然那么感兴趣,让她们去看好了”。她不被别人的评论和非议所影响,依旧唱苏联情歌、贴普希金画像等。《啊,生活的浪花》中的小莉对那些要把自己培养成“月季花”、“金丝雀”的人极其厌恶,却无力反抗,后来在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她得出了生活的真谛,并将自身投入到属于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碾碎我好了,如果能铺路;焚烧我好了,如果能照亮”。这类大学生具有“五四”时期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们承袭了那个时期勇于探索、破除旧制的精神特点,对于固化的思想提出质疑,具有反抗的启蒙色彩,但是他们并非只是“造势”的一群人,他们在真正的“思考”中在进行着创造。作者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群人,从而达到启蒙群众,化解“文革”创伤的目的,并希望通过思想最为活跃的大学校园来为受到长期禁锢的中国文学寻找出路,为知识分子寻回精神家园。
这段期间的大学校园文学中还有如《女大学生宿舍》中骆雪那样品格高尚、自强自立的创业者;《公开的“内参”》中的康五四、戈一兰等一些崇尚西方个人主义,极端畸形的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学生等一系列形象,但上文中两类基本形象的对立则更能反映出时代影响下的大学生形象。
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国际文化的影响也使得国家的中心话语由“政治”转向“经济”。文学领域在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和西方文化、理论的影响下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在大学生校园文学主题方面,由80年代初的启蒙主题转向追求自我表达主题,出现了一批具有叛逆精神的大学生形象。其中,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为主要代表。小说以音乐学院一群学生的校园生活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大学生形象。他们大多忽视书本上的知识,不再关心社会变化和实事,更多的关注自身。但涉及人物性格时又各有不同:他们有的渴望展现自身能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崇尚“超人哲学”;有的内心充满理想主义情怀,但当受到打击之时又变得消极颓丧,泯灭了对生活的热爱;有的受西方实用主义影响,追求当下享受,奉行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原则······《你别无选择》中的马鸣有才华、有能力、富有乐感,但就是想退学,在遭到王教授“你老老实实学习去吧,傻瓜。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的打击后,他选择了更消极的抵抗方式——整天躺在床上,躺到毕业;董客经常说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话“西方现代化哲学的思维是非客观与主观形式的相交”······而他的处事之道又是极为功利、世俗的。比赛中他比别人更重视获奖,只要能获奖,‘个人特点一文不值’”;“马力干的事更没意思,他总是不停的购买书籍,把所有买的书都登上号,可每次上课他都睡觉”······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形象更加注重对个性和理想的追求,有些采取消极颓丧对现实进行抵抗,还有些追求积极正面的理想,如《你别无选择》中森森追求作品力度等等。总之,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渴望“个人实现”,具有“反叛精神”。不过,小说中部分人物的消极抵抗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现实挫败个性和理想主义后内心的空虚与迷茫。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人们对于金钱日益渴求,社会经济矛盾也不断加深,加之改革开放实行多年,西方对于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和深入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利弊。大学校园活跃的气氛和开放的思想,使得90年代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列,接受着社会变化带来的影响和考验。
9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大学教育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内心的集体意识难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大学体制的逐渐开放和学分制改革也使得大学生活更加自由,更接近社会。所以,面对着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和“金钱至上”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空虚,难免会有一些大学生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最终迷失在世纪之交。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面前,大学生基本分为受物质文明诱惑较小的和迷失在“金钱至上”观中的两类形象,而这一时期的大学校园小说也是如此,一类是摆脱了80年代末“叛逆青年”形象,向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靠拢的,具有写实意味的作品。这类作品主要以冯俐的《北京夏天》、马继红的《红十字方队》为代表。《北京夏天》中出生于贫困山村的刘石通过努力考入大学,一心希望改变家人的生活,他虽貌不惊人,但低调沉稳的性格却让他成为许多女生的梦中情人,他也因此感到幸福,充满希望。但是在他经历了父亲去世,目睹了家乡的贫穷和教育的匮乏后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选择,他最终放弃了留校的机会,选择回乡做一名山村教师。作者对于这样的价值选择显然是肯定和赞扬的,她赋予了主人公刘石一种无法抛弃的社会责任感,这时的主流价值观不同于“十七年”文学中的体现国家意志和政治倾向的价值观,而是一种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将视野投入到“人”本身,体现了新的个体价值追求的“觉醒”。
另一类则是描写迷失在世纪之交的另类大学生形象的作品。这类大学生内心彷徨、浮躁,沉醉于现实享受中,同时又经受着精神空虚的折磨,在一种模糊、矛盾的态度中越陷越深。这类作品以卫慧的《上海宝贝》为主要代表。小说主要描写了复旦大学女学生Coco与几个男友之间的恋情,其中涉及了吸毒、性心理描写、不伦之恋等。Coco毫不隐藏的暴露女性的性心路历程,她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同时也陷入到精神和肉体的矛盾中,最终中国男友天天吸毒死亡,德国男友马克返回德国,随之而来的则是女学生Coco无尽的内心空虚。但是这种空虚颓丧与80年代的“叛逆大学生”形象是有区别的,90年代大学生的困顿迷茫并不是对于体制、现实的反抗,而是他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陷入到一种绝对虚无和怀疑的矛盾境地。
除此之外,90年代大学生题材小说更为重视对于爱情的描写,而且表达上也有所不同。这一时期对于大学生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并且对于情感发展的设置也更为曲折和戏剧化。《北京夏天》中许群航爱慕者众多,但她却并未选择从小认识、现在已小有成就的“萝卜缨哥哥”罗普音,而是选择刘石,当刘石决定回乡时也决定和他一起去。但此时刘石查出心脏病,为了不拖累许群航而骗她说自己另有新欢,其后又经过朋友纪舒的告知才终于有情人得眷属。其间,刘石和许群航的爱情经历了三起三落,情感曲折,同时,在情感表达上,小说也不再暧昧不明,而是刻画了一个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个性解放的意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小说中性元素也在这一时期悄悄出现,例如《上海宝贝》中大量的性爱描写等,这种现象一方面表现了由于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人们思想认识已经能够接受作品中性元素的出现;另一方面反映了90年代大学生同居普遍增多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自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传播,短短几年时间便得到了普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广泛的途径,方便快捷的“快餐文化”逐渐成为主流,再加上网络中相对自由的言论发表,使得网络写作具有一种“涂鸦”式的特点。因此,反映大学生活的校园文学作品也在这样的条件影响下出现明显变化。同时,校园文学的写作群体也有向年轻一代转移的特点,近年来,校园文学作品的作者大多是在校大学生或是同龄青年,例如:山东大学程天翔的《轨迹》;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大二学生周坤鹏的《冬天不会冷》;海南大学学生吴兴华的《无花果》等。
在主题上,网络小说的类型相对之前更为丰富了,但反应校园生活的小说题材却狭窄了许多。正如歌德所说的“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所以,现今校园小说的主题则大多以爱情为主。小说《冬天不会冷》主要描写了“殷达夫”和“艾莹”之间的情感纠葛;南华大学学生阿诗玛(笔名)的《毕业说爱你》就以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大四毕业生的毕业生活。除此之外,在体裁上,这些作者更青睐于长篇小说的创作,有很多网络写手更是创作出几百万字的作品。近年来反映大学校园爱情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篇幅上较以往大幅增加的现象最终了导致这类作品主题重复、情节冗长、质量下降。当然,网络中有一些灵异、修仙、武侠等类型的小说也以大学校园为背景,但却并不能真正反映校园生活,至多是以此作为小说情节的发生场地和背景画,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罢了。现今青春校园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宁波作者“安妮宝贝”;西安作者“李寻欢”;“宁财神”等,更出现“郭敬明”“韩寒”“饶雪漫”等一批在青年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当代作家。
当代青春校园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主要以浪漫的西方式恋爱为主,很少涉及家庭、婚姻等话题,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个性”与“现在”的理想主义的心理特点,带有一定的对于思想解放的追求。但是,并不意味当今校园小说都仅仅以刻画青年爱情为主题,一些较为优秀的校园小说则以感情为线,突出“成长”的青春母题。例如,作者九夜茴的《匆匆那年》中以陈寻、方茴、乔燃、林嘉茉等人物跨越十五年的校园青春记忆与各自情感为线索,反映了各自在感情中的内心纠葛,和心理变化,从而表现了一代人在大学校园中、在青春情感中的心路历程,由追求到释然、偏执到接受、痛苦挣扎到坦然回忆的过程,细致刻画出小说人物的心路成长经历,从而达到对于人生境遇的思索,即“放下”和“接受”。小说以作品中人物而立之年时的相聚、回忆为切入点,表现了经过“成长之痛”洗礼后蜕变的人物状态,更好的与校园时代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主题内涵。郭敬明、饶雪漫等作家的一些作品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当今校园小说更注重对人物内心最细微情感的刻画和表达,却较少的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多采用“外聚焦”的视角来描写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以小说人物的动作行为、处事态度变化令读者体会到青春“成长”的主题。
现今校园小说虽多以爱情为主,但却在潜移默化中表达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对于追求个性解放的呐喊,这种理想表达不同于十七年文学中大学生形象的那种共性的、统一的追求,而是一种寻求自由、渴望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立意识追求,这种追求不体现国家意志,而是当今大学生对于挣脱束缚,表达自我,追求自身价值的渴望。例如《匆匆那年》中主人公陈寻的反抗性格;《左耳》中好女孩“李珥”想做一个“坏女孩”的心理。小说反映的心理特征并非个例,而是时代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产物,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不断深化,中国社会受国际影响巨大,而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先行者,对于新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和融合能力,所以,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模式时刻发生着变化,从八、九十年代的迷茫到21世纪个性理想的崛起正体现了这一点,同时这也是大学生心路变化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当代大学生小说主要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人物心理特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寻求表达、渴求慰藉的心理状态,在一些看似叛逆的举动下,实则是青年人在寻求话语和被关注点的过程。在这背后,体现是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解放和社会日渐浮躁给人们带来的不安。
[1]樊星.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校园文学”[J].扬子江评论,2015(1).
[2]黄彩萍.青春与迷茫—读刘索拉小说《你别无选择》[J].鄂州大学学报,2014(11).
[3]张莹.新时期小说中的校园生活和大学生形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4]叶晓雯.文学画廊的一组新肖象—综论近年来中短篇小说中的大学生形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4(2).
[5]朱建华.大学校园文学“触角”伸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7-11-17.
I207.4
A
1673-4564(2015)05-0004-05
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