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微微(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的探索
——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为例
许微微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关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已经作了明确的说明,但是却难于量化,往往被忽视。从而很难实现历史教学真正的意义。本文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为例,从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近历史,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联系社会现实,让学生感悟历史,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化认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取代了“思想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简单的强调政治性、思想性,它更具有人文主义的含义。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对个体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对国家责任心塑造,是对全世界、全人类文明认同的教育。所以,在平时的历史教育教学中,针对这一内容,有非常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发现,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真正的意义。以下,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例来谈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其中包含,确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铸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这三个要素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呈现了人在情感领域的整个图画。
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虽然本课意义重大,但是对于高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就是受教育者,而且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对教育本身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从心理上还有一定的逆反,那么,怎么才能把学生相对熟悉而又有些逆反心理的东西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学,自主学,并形成知识体系,还能产生心灵上的震撼。笔者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体会现在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不容易,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及爱国热情;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
在新课改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实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但是却很难量化,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往往容易被忽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1、开发教学资源,学生亲近历史
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重演。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也就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那么怎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以本课为例:要学习教育的发展,一提起教育,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怎么办?尤其是教材中的内容,就是老师也不愿意简单重复,实在是比较枯燥无聊。那么这个导言就很重要了。所以笔者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身边的资源:搜集笔者学校从创建到现在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进行整理,选择不同阶段的典型照片及校名变更表来作为导入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极大地兴趣,并由学校的发展阶段总结出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学生很容易把握,而且学生初步体会到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性,自己目前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这样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充分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近历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同样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现象与乡土史均是可以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源。笔者在处理本课时,不仅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教材提供的“学思之窗”等资料,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提供大量图片、数据、视频资料,还利用了笔者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学校及城市资源,如采用延边二中的发展史及延边大学的相关资料,更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资源,如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职业证书。这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了课堂内容,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设置历史情境,学生体验历史
学习历史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别人的结论和思想,而应该让他们通过历史知识结构的搭建,通晓后人对前人的理解和认识过程并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才能够实现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重点内容上,教师要通过语言、文献、表格、图片、声像资料,展开生动、真实典型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的时空中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从而更好地知道、解释和感悟,并从中获得求真的乐趣、智慧和情感价值体验。为此,必须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获得感悟和体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情境化教学:
⑴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其思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一致,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如:笔者在上本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我们学习历史,除了要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更要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引起学生对认识历史途径的关注。然后逐层设问:从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们能够从中总结出什么经验和教训?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发现目前我国教育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你觉得该如何解决呢?或者是你对我们二中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得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结论,总结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发现新问题,出谋划策,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来服务国家,以使国运兴盛的爱国情怀。
⑵为学生创设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假设自己是当事人,去创造历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并从中感受古人的智慧,落实情感目标。比如,在处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挫折篇向发展篇过渡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中日在二战后到文革结束教育发展情况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数据对比,设问: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那么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接下来你会怎么做,把教育放在什么位置?学生一看到这鲜明的数据对比,马上认识到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是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的,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所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样就初步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⑶为学生创设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情境,使其设身处地的感知并分析历史。在本课恢复高考这一问题中,笔者播放了电影《高考1977》的片段之后,教师有感而发:“几十个火把投向那一片荒草,犹如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而收音机中所传出的那一阵天籁:可以考大学了!无疑是那代人最大的福音,他们终于有机会可以重新拾起书本,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但是像小根宝那样从小就失去学习机会闹革命的那一批知青,却无力招架这命运洞开的曙光。那么在座的各位手握着自己的青春的同学们,真的希望你们能够更好的爆发出你们青春的力量。“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了情景,在此情况下展示1977年高考考场的图片,设问:在座的同学们都想考大学,你们为什么要考大学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教师继续:我们来了解一下77级大学生的心声,同时屏幕展示。通过这一系列的冲击,学生进一步感受“教育革命”对知识青年的摧残,以及恢复高考给人带来的希望。更深刻体会现在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不容易,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及爱国热情。
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这也是当今我国历史教育的追求,赵亚夫教授在《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一文中就指出:历史课程是针对人的社会活动认识、人的道德情操养成、人的健康人格发展的“人性化”课程。中学的历史教学一定得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实现,让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行动,真正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公民教育的功能。而我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他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具备思辨性、针对性、批判性。老师应在课堂上通过恰到好处的讲解和因势利导的推动,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从史实中得到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收稿日期:2015—03—06
文章编号:1673-4564(2015)02—0123—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