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赏析的深层问题研究

2015-02-13 17:50潘慧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潘慧(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诗歌意境赏析的深层问题研究

潘慧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诗歌意境赏析,是学生们进行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鉴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诗歌意境的赏析的深层问题的研究来寻求学生对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期为学生能够独立而准确的鉴赏诗歌提供帮助。

关键词:诗歌意境赏析、诗歌理解力、画面描述

诗歌意境赏析,是学生们进行诗歌鉴赏的一个常见内容,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学生们对赏析程序日渐熟悉,无论是诗人所写之景,抑或是该景物所营造之氛围,以及该景物所寄托的诗人之情感,可以说如数家珍。可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诗歌鉴赏细节就会出现问题。问题表现为:一不能准确表述诗人的情感,二不能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与情调,三描绘的图景画面不具体、不生动。

透过学生诗歌赏析所呈现的表象,可以看出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存在如下深层问题:

1.诗歌理解力和领悟力问题

2.语言表现力问题

诗歌理解力和领悟力是种综合性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但可以养成。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力和领悟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细读全品——“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王尚文语)

有些学生无法准确表述诗人的情感,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有关。

譬如读王维《山居秋瞑》,所获得情感认识如果只局限于诗人热爱自然,这样显然没有把握住诗人所想表现的真正情感。

如此读诗的同学忽略的是什么呢?

一是尾联的直白之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句中的“王孙”,指代的是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化用的《楚辞·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只不过诗人是反其义用之而已,是说春天虽然已近阑珊,但是自己依然宁愿留在山中。正如诗人在《青溪》中所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诗人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山中更加洁净纯朴贴近心灵。难怪在《唐诗合选详解》中,王云翼先生会说:“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由此可知,把握情感,不仅要观景,还要悟情,要抓议论与抒情之句。

二是忽略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空”这个字。“空山”这个词,在王维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的确值得玩味。比如,《鹿寨》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句。可是本诗所写之景没有冷清清寂之意,也不是佛教禅宗所谓的空寂和虚无,结合本诗来看,“空山”这个词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意思:①山中树木苍翠,蓊蓊郁郁,在这里,外来者难以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②是指此处远离世俗喧嚣,人迹罕至,就像我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一样,适合人类居住;③是指雨后初晴,碧空如洗,树叶也因为雨水的清洗而愈加苍翠,面对如此美景,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④这里虽空而不虚,虽静而不寂,山中虽静寂,但是常有浣衣女归去时的欢歌笑语。可见,这里所说的雨后的“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寂,不是死灭,而是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只用一个“空”字,就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流露出诗人隐逸情怀:憩居于如此世外桃源,这需要内心有闲适情致以及愉悦的生命体验。

如此细品,定然能准确表述诗人在《山居秋瞑》中表达的情感。

二是联想与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

诗歌鉴赏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有的学生无法准确概述《石头城》一诗的情感,除了不会抓“故”“空”细读全品外,还与学生不善联想与想象有关。

这首诗可抓住“山”“水”“城”“月”想象一番的,通过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沉寂的群山,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不停地拍打着寂寞的空城。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如此想象,我们怎能体会不出诗人寄寓的情感,这就是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这首诗我们还可以进行相似联想,李白《苏台览古》有这样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说的是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同样刘禹锡“旧时月”“还过女墙来”,极言故国的没落荒凉。两位诗人均是怀古抒情,寄寓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怀古诗,大都包蕴两方面的思想情感:一是昔盛今衰,二是历史鉴戒。

三是知人论世——联系诗人和时事发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如理解与把握《山居秋瞑》,就有必要了解王维其人。

苏轼评价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一心向佛,晚年更是注重修禅。禅宗强调‘静虑”、因为“禅”的本意就是“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面对一切境遇都不忧不喜不悲不乐。王维以禅宗的视角审视人世的一切,自然能保持一种恬静的心境,这对他晚年的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年的王维特别喜欢描写恬淡山水田园生活,并以此表现他内心的无喜无悲的心境。《山居秋瞑》就是这种心境的再现。

语言表现力是慢功,需要学生多方面的修为。从诗歌意境分析的要求来看,可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改诗为文。

所说的改诗为文,是把诗歌以散文笔法泡开。如可将王维的《山成秋暝》改成散文,将杜牧的《清明》改成戏剧等。

多做这方面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自身的语言表现力。

改诗为文一例:

《江畔独步寻花》

温暖的春天悄悄地来到了,阳光照耀着大地。有一天,诗人独自在浣花溪边散步,看见黄四娘家小路两旁开满了鲜花,花朵就像锦缎一样铺满了小路。

诗人心想:这万紫千红的花儿多美啊!花朵密密匝匝,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树枝都压弯了。花朵娇艳地在枝头绽放,有红的、有白的、有粉的……有露出美丽的脸蛋的,好象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风采;有张开一半嘴的,好象说:“我马上就要露出美丽的脸蛋了!”;有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涨得好象马上就要绽放……

花朵太芬芳、太迷人了,蝴蝶被花儿的美、香吸引住了,在花间翩翩起舞,迟迟不肯离去,好象在说:“这里的花儿真美丽,这里的花儿真美丽!”

(下转15页)

美丽的花朵又引来了许许多多的黄莺,黄莺飞到枝头上,自由自在尽情地歌唱着,婉转动听,好象在对诗人和蝴蝶说:“瞧!这里多美啊!我要和蝴蝶一起唱一首赞美歌!”

诗人看了这美妙的画面,十分开心,心想:这些蝴蝶、黄莺不是都在为我和这美丽的景色而舞蹈、歌唱吗?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二是述之以画。

将诗歌描写中的景物描述成一幅画。描述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诗中点睛之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转换成画面。同时要遵循“信达雅”的标准,在描述的时候既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进行合理的再创造,使得画面富有层次和顺序。

画面描述示例:

山居秋瞑

一场新雨过后,幽静的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清泉击石之声,若隐若现,传向远方。竹海之中传来的浣衣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打破了宁静的夜空。溪中的莲叶摇曳,莲蓬移动,是渔夫乘着月光,驾渔船沿水下行。

三是修饰训练。

无论是改诗为文,还是画面描述,都要注意语言修饰。写景状物,要注意形声色态味,动态场景要注意动词和形容词,还要注意使用修辞格。这里不再展开。

收稿日期:2015—02—23

文章编号:1673-4564(2015)02—0010—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I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