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优化
王玉珍
(敦化市翰章乡学校,吉林 敦化 133700)
课堂提问是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需要教师能够纵观全局明确教学目标,同时提问的时机应把握准确,提问内容应当难易适度,具有梯度和趣味性。
课堂提问;初中地理数学;明确化;科学化;精确化
古人云:“学起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设置课堂提问,并巧妙运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提问的优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互动效果。 以下从地理学科为例,谈一谈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几点做法。
教师在课堂提问上不应该搞形式主义,每个问题都应该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当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提问。掌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需要学生识记与理解,哪些知识需要学生学会应用,哪些是能力培养目标,哪些是思想教育范畴,从而围绕目标设计提问,通过课堂提问串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反,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含糊不清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何为重点。例如在“日本”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归纳起来有两个部分—自然地理特征和发达的经济。前者是重点也是关键,后者是难点,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可以提出问题如下:读日本位置图,说明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及矿产特点;读日本主要工业分布图,说出日本工业区的分布特点;日本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上三个问题的选择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
对比来看,有的老师喜欢单纯的向学生提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类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可以让学生回答得异口同声,课堂反应效果听起来很强烈,但实际上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收获甚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反思,多设置有价值且目标导向明确的提问,不断提高教师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提问手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都有不如乐之者。” 要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乐知者”,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就要根据提问内容采用适当的提问手段。
例如在讲授时区和日影线的知识点时向学生提问:“妹妹的年龄一定比姐姐大吗?”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处于集中状态,很想知道“为什么妹妹的年龄会比姐姐大”。此时教师引入“时区”的概念,对“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进行理论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地球自转。
由于漫画极具艺术性和趣味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这一方法的利用。漫画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从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过渡,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时,通过“就地取材”这幅漫画向学生提问:漫画中的人物用毛笔在河里一蘸就可以把河水当做墨汁来作画。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就会回答: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化肥农、重金属药等污染物流入江河湖泊,使河水遭受严重的污染,才使河水黑如墨汁。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图片、信息、视频等材料为课堂提问服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教师甚至可以通过三维动画的演示来解释地理知识,例如可以通过三维模型演示地壳结构的变迁。漫画,视频与三维模型等创新的形式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更形象的说明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使课堂提问具有趣味性同时更加艺术化。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学生也可以从电视电脑中有意识的搜集到很多地理信息,进一步开阔视野。例如曾经在电视广告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不节约用水,那么你喝到的最后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泪。”在水资源的教学中,可以从这一句广告词入手,对学生设计提问,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紧张情况。利用这样一句广告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切身意识到浪费水资源的严重后果,教导学生人人都应珍惜水源。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可以将课堂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例如从每天的生活中体验气温的变化,在每年中体验温度的变化,这就是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 在讲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特点时,让学生从家乡生活体验出发,想一想我们的家乡所在地每年的降水分布在哪几个月份,汛期在哪几个月份。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总结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即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在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旅游资源,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开始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回答出在我省有著名的长白山天池旅游景区、敦化市六鼎山旅游风景区等旅游资源。由此可见,合理运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手段,可以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过程中。
利用诗歌故事等来提问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在青藏地区一节教学中,巧妙利用这样一首地方歌谣:“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大山,趟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才进新郎账房。”这一歌谣反应了什么问题?学生们通过想象,可以回答出在解放前我国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状况较差。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我国的航空,铁路,陆路运输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交通状况的前后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再如,利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典故向学生提问,诸葛亮是如何借到东风的。学生们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也可能不够完整全面,但是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懂得天气、天象。诸葛亮在冬初,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推断天气还要恶化,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他的巧借东风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科学的推测。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的有效听课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安排提问。
例如在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应先设计提问中国地形有哪几种,不同地形的自然景观是否相同,开发利用途径又会有何差异。然后教师做小结,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对策,很自然的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内容,使学生知道知识是如何衔接的,又是怎样深化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
众所周知,重点与难点是教材的精华所在,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这类问题的设计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可以把重点与难点内容拆分成若干个部分,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利用递进式的提问方式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同学将重点、难点逐个击破。
例如在“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教学课堂之中设计这样的问题:第一问,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这样很容易得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即东南多,西北少;第二问,我国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得出夏秋多,冬春少;第三问,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整个课堂提问层层深入同时又能环环相扣,掌握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同时突破了难点,引导着学生的思维,使之向知识的深度方向扩展。在此过程中,不同梯度的问题也恰好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之中,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教育理念。
课堂问题的设置应当难易适中,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在青少年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的问题应当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对于教师来说,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问题设置的太难就会使学生压力过大,失去自信心,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到抑制。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提问的难度,如果把课堂提问比作桃子,教师应当多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桃子,避免唾手可得和望洋兴叹这两种极端情况。
例如在讲授“我国气候的特征”的时候,可以采取先分析后综合的方式,把此难点拆分成三个难度适中的问题。问题一: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干湿地区划分图,提问我国有哪些温度带?(寒湿带、中温带、暖温带等,教师总结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问题二:阅读表格“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比较”,通过对比提问气温年较差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变化大,教师总结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大陆性特点)问题三:中国在哪个季节降水最多,和同纬度地区相比,此季节温度有何特点?(夏季降水多,温度高,教师总结得出我国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通过这三个难度适宜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此外,教师应当利用教学技巧,发挥“最近发展区”优势。由于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即便是难易适中的问题,也不能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学会在课堂中适当留白,适当的给同学留出思考与讨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在争论中思索成长。对于稍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此问题分配给思维相对较活跃的学生,通过一部分学生的答案来启发其他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分配方式既能能给一部分学生“抛头露脸”的机会,又可以起到凝聚课堂的作用。
总之,地理课堂提问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人而异。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度”,正确处理课堂提问中“难度”、“坡度”、“密度”的关系,同时教师也应当拓展思路,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让课堂提问多样化,趣味化。这样才能增强地理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1] 关文信.新课堂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版社,2003,(5).
[2]钟翰道.融入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热情[J].地理教育,2012,(6).
2015—04—19
G633.55
A
1673-4564(2015)03—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