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婷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语言输出”的有效性探究
唐玉婷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英语课例,梳理分析了读后语言输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即读时语言输入与读后输出不一致;语言输入与输出间缺少支架和桥梁等。本文着重探讨提高读后语言输出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以期促进高中学生的语言输出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课例分析;语言输出;有效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无疑是重中之重。目前,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采用“读前—读中—读后”三段式阅读教学模式。其中,读前活动是话题热身活动,旨在激活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读中阶段主要是处理文本信息,梳理语篇结构和操练语言知识;读后语言输出活动则通过一些活动,把文本信息、核心词汇和重要语言结构等结合起来,进行语言输出,为学生创造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读后语言输出活动的设计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戴军熔、郑春红等2012)。
(一)读中语言输入与读后输出不一致
阅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输入途径之一,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输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语言输出服务的(戴军熔、郑春红等2012)。因此,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必须紧扣文本主题,确定读后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但有些老师在设计读后语言输出活动时,往往偏离文本主题和本节课的输入语言,导致学生所输出的语言和内容与输入大相径庭。
【课例呈现1】
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教学内容是《牛津高中英语》第二模块第三单元的Interviewing an expert,语篇描述了“中国第一位太空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故事”。读完要求学生仿照文本写一位“名人”的故事。导入文本内容并对新语言知识进行必要的操练后,授课教师设计了以下的读后活动:Try to describe one of your classmates with the help of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the text.(请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语言知识和主要内容,描述你身边的一位同学)。该课主要讲述了杨利伟从小就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刻苦学习、不畏艰难,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为国增光的感人故事。教材编者设计这样的阅读内容,旨在使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感知和把握描写“名人”生平的篇章结构、语言结构及一些描述“名人”的词汇(王媛2009)。因此,读后活动也应紧扣这一主题设计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对“名人话题”的表达能力。
(二)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缺少铺垫和支架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设置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输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语言输出前,学生所积累的语言知识尚未为语言输出做好相关的铺垫;老师几乎未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出时必要的支架,输入与输出间缺乏必要的台阶,导致学生的输出漫无目的,因而输出活动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
【课例呈现2】
这是一堂教研组公开课,教学内容是《牛津高中英语》第八模块第三单元的Visitingthemaster,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去欧洲参观一些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毕加索、梵高、达·芬奇等几位艺术大师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人名、地名和作品名,学生阅读时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授课教师在简单导入后,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回答几个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接着就设置了以下活动:Suppose you were one of the famous artists,introduce yourself to your Classmates.(假如你是一名著名的艺术家,请向你的同学做自我介绍)。
本案例所突显的问题是读中阶段的处理太过简单(仅17分钟),文本解读走形式,偏离了阅读课型以“阅读”为主的基本方向,学生的语言输入数量严重不够。学生在输出活动中所要用到的核心词汇、重点句型、文本结构等,授课教师在输入环节时没有设置任何训练,忽视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间的台阶和桥梁,导致学生在输出活动中未能运用本课中的核心词汇进行表达,因而语言输出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很显然,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收获甚少,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总之,缺少必要的语言支架的活动会导致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以及情感不能真正被激发,课堂展示的是停留在学生原有认知层次的、肤浅表层的语言输出。(戴军熔2010)
(一)输出活动应强化主题意识
设计读后语言输出活动最重要的就是紧扣文本的主题,脱离了主题的读后输出活动便是盲目无效的行为。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必须基于主题内容,且围绕文本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核心词汇和语篇框架等方面展开,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的语言输出基于文本主题和本节课所学的核心语言输入,并能有效激活学生记忆中存储的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和信息,引导其在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并发展创造性思维。(戴军熔、郑春红等2012)
(二)输出活动前要搭建语言和语篇支架
教师在设计读后语言输出活动之前,应先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前是否具备了足够的语言输入量?
2.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预测心中没底,那就意味着在开展这项输出任务前,教师必须在输入阶段的各个环节提供足够丰富、形式多样的语言帮助和语言支架,使学生在输出活动中能够使用所学的目标语言完成任务。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挖掘文本材料中的语言元素,而且还要在与话题相关的语篇结构、问题特征等元素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输入,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不同文体特征做好相应语言结构和框架的示范与铺垫工作,使语言输出活动真正建立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从而真正实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的目的。
高中英语读后语言输出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实践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搭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支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切实提高读后语言输出的有效性。
引用文献
陈红娟.2013.搭建支架,提升小学英语语篇阅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学篇),(2):5-7.
戴军熔.2010.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1):6-15.
戴军熔,郑春红,朱雯,吴璇.2011.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雪娇.2013.从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阅读课的读后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21-25.
王媛. 2009.有效阅读教学设计实例解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1-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D/2013/02/051
作者信息:214200,江苏宜兴,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
1386153149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