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春景
郭宏成校长的著作《郭宏成:复光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首次提出“复光教育”的办学理念,既有对教育理论的创新性思考,又有直面现实教育问题的操作性措施。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一名从普通教师走上领导岗位的高中校长在实践中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心路历程,展示出教育家成长的发展轨迹。他基于对教育的热爱和对人个性的尊重,在学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抓住时代赋予的使命,让一所学校受益,让一批学生铭记,可谓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国化。纵观全书,有几个突出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理论具有创新性。作者一反一般教育理论的晦涩难懂,用一个通俗易懂的科学名词系统概括了他的教育理念。他把“应试教育”描述为急功近利的、缺乏赏识的“灰色教育”,把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充分展示个性、表达自我,进而成就自我的教育描述为色彩斑斓、缤纷夺目的“复色阳光教育”。描述了一个极具活泼生机、使人向往的教育理想国。他指出:“学生拥有不同的生命姿态、不同的成长节奏、不同的喜好和特长,进而会渴求通过教育找到那个适合于他们自己的颜色。”从中道出了他对“人性”的重视。他提出从欣赏开始,要唤起人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要注重沟通与互动,通过创设丰富的活动让师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他基于积极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推行“成功教育”,直至创造性地提出“复光教育”理念,充分展示了作者在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时推行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复光教育”理念为当下的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模型:在“复色阳光”照耀下,每个人得到个性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就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理论通过实践得到了验证。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提出的“复光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了教育管理的实践。作者通过对所在学校的管理,不断验证了该理论的科学性。他不仅仅只关注于学生的教育,更注重制度的完善和师资队伍的锤炼。学校推行的“协同发展个性成长”育人模式,为“复光教育”的实施确定了操作路径。他把教师、学生、课堂、课程几个教育的关键点通过创新的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创造了一种多样的、个性的、包容的文化氛围。在提升组织效能上,他提出:“在课程上,从割裂分离转向相互融通;在教学形式上,从单一主导转向双向互动;在团队合作模式上,从各自为阵转向协调联运”,努力减少系统的内耗。师生之间形成学的共同体,师师之间形成探究的共同体,班级联动形成关怀的共同体等,最终实现教师自主成长,学生快乐“疯长”。这就是“复光教育”理念最动人的光彩。
最后,可读性和借鉴性强。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撰写了教育管理实践的过程。重点通过制度创新过程、大量丰富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让我们看到“复色阳光”是如何由全体教师发射出来,进而相互照耀在学生和教师身上的。在制度创新上,用扁平化分权管理,使学校管理更有效率和活力。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创设自主成长的环境,形成了多个“有机团队”,通过非行政手段的“共同体”形式把教师凝聚在一起。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受,让不同特质学生都有生长的空间和环境。通过“学习中心课堂”的构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通过体验式的德育,使学生的德育活动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德育更贴近生活实际。其中许多真实的做法和案例,非常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意义。作者在处理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时,思路尤为开阔。当代管理大师波耶特指出:一般组织变革中,常常会遇到阻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组织中那些最需要变革的人”,因为变革虽然有机会,但对一些已经“成功”的人会带来“威胁”。这也是我们许多教育实践者在推动改革中,措施往往落实不下去的原因。因此作者提出了变“求同存异”为“求异存同”这样一个学校教育之“道”。允许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教师都有自己展示、发声的机会,让学校每个人的价值都有所体现,激发了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成长本能,进而实现了整个学校组织的最大获益。
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在对教育所承担功能的思考上,作者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传统意义上中学校长的角色。
作者所在的烟台三中,历史并不甚悠久,规模也不大,但近年来,在作者的引领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荣誉,办学声誉也日益提升。在学校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他本人也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山东省为数不多的中学正高级教师、首届“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在这背后,是作者对基础教育的思考与追问的结果,是作者创新和践行复光教育的收获。当前,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三十多年,我们还在不断地叩问自己,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何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无论你是一名教育管理者,或是一名教师,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