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体验过程的外语课堂教学

2015-02-13 11:32于炳育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过程课堂教学教育

于炳育

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因此,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格外重要,尤其是在强调学生全人发展的当今时代,如何营造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更应该是每位教师的期待和追求。基于知识体验过程的教学有利于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要有体验知识的意识,把握体验知识的行动原则,在教学中践行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教师要有体验知识的意识

(一)知识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知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涵义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关于知识的概念众说纷纭,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知识观即关于知识的观念,“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和信息,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1]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母体,哲学视野中关于知识观的不同认知,也导致了其在教育学中的不同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流派所秉持的知识观是不同的,这些知识观影响了教学流派的形成,进而影响了教学观和教学实践。

自17世纪以来,不同的知识观信仰,催生了与它们相对应的教育流派。如经验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通过感觉获得的,强调尊重经验,遵循自然;自然主义教学流派就是秉承这一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强调直观、注重感觉训练和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的教育理念;实证论认为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归纳出来的,因此,只有能被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才能被把握。教育流派中的科学主义就是典型的实证论的追随者,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将来的生活作准备,知识的学习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本文的知识体验主要是强调知识与人的直接经验的关系,即虽然没有机会直接参与知识的建构和形成,但可以通过“体验”这个中介行为来模拟知识的“那时”状态,以“当下”的境况理解“过去”。这种理念与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很相似,强调以活动与经验为中心,注重适应与变动,肯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师体验知识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包括对外语知识的认识存在许多不恰当之处,如一直简单地将知识理解为死记硬背或机械化理解和记忆,强调仅仅依靠记忆的途径获得知识等。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这种状况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种对知识的认知决定了教师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这种理念下形成了确定的、唯—的、静止的知识观,而学生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

然而,我们已经生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遨游在“信息海洋”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增加量和变化速度也是惊人的,有时甚至是难以置信的。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不断出现,引起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进化,并且其速度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传统教育中单纯传递知识的做法显然已经是行不通了。袁振国教授在其《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指出:“从现代动态的维度看待知识,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不断地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2]由此我们对任何知识,包括外语知识也要有这样的信念:知识是可扩展的、多样的、可更新的。

(三)教师要树立体验知识的观念

自教育发轫之日,尤其是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到来,知识的传授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知识教学活动的背后有这样一种假设,即知识是具有普遍真理性,且不可被怀疑的。这种知识论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封闭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知识论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人们继而开始关注知识的动态生成性,注意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着的整体性的动态生成过程,是师生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3]基于“生命经历”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自觉地体验知识,形成体验、感受知识的意识。

诚如石中英教授在其《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知识的性质影响到教学过程,这一点更为明显,因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能够建立在知识传递基础上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情况下师生双方对知识的性质怎么看影响到各自的角色,影响到师生互动,影响到教学评价的模式。对知识的一般性质的看法必然影响到教育知识的性质的生产、判断、辩护、陈述,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教育实践的开展”。[4]所以必须首先解决教师如何认识知识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展。

总之,应该把知识看成是不断变化、发展和进步的,只有这样,教授这些知识的教师才会感到有活力,学生才能突显灵性,外语课堂才能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这是创设具有生命力外语课堂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二、体验知识的行动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

如今,许多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知识观,在教学内容上追求稳定和单一,在教授方式上以灌输和讲授为主,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束缚和压抑了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思维,使得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很少有理智的乐趣,学生与生俱来的追求真谛的勇气和探索能力及对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渴望,在教学中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课堂活力更是得不到充分展现。“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知识的进步是积累的过程,更是革命性变革的结果。以这样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是为了突破规则”。因此,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自20世纪末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基础改革蓬勃开展。因此,也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日益认识到,好的教育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利用一切机会获得或是创造新知识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学生对知识所秉承的这些品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这样的发展现状,教师要遵循创新性原则,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更新转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

(二)适应性原则

在体验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以期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的能力。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5]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语言作为文化的组织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发生变化,形式更新,内涵衍生。尤其是外语教学更是如此,他国环境下语言的转化和使用又在空间上发生了变化,其性质更是多变、不易把握。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去体验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观念,让教学变得更具有科学性和活力。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改变不了周遭的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体验中,在外语教学中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多样性原则

长期以来,对教学知识的理性取向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教学观念,导致了功利化、程序化和异化的课堂教学的出现。这种教学的出现一方面是受理性知识观的诱导,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的忽视。多样性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具体到学生群体更是如此。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认识发展等都是各异的。因此,学生丰富多彩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知识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多样性特征为前提,更多地关注不同形式知识,如感性的知识、个体经验、本土知识等的结合和运用。不同知识形式的运用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

另外,不同类别的知识有着各自的对象、性质和认识方式,这些方面又反过来规定着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外语教学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其知识的获得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强调事实分析和逻辑推理,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体验和情感介入。因此,其学习方式大多是开放式的,这也决定了单一的知识体验和教学并不能满足外语教学的需要。

(四)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主要是指“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生成而不是在其发展过程之前就存在的”。[6]生成性具有下列特征:一是重视过程而非本质。生成性原则下的教学不仅关注事物是什么样的,更关注事物为何是这样。二是重视关系而非实体。实体是一种静态、孤立性、封闭性的存在,而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联系性的、开放的存在。三是重视创造而非预定。生成的核心是创造,生成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四是重视个性而反同一。

生成性原则下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过分关注教学规律而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及互动性重视不够的弊端,还原了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给予了教师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创造的可能性。生成性原则尊重人的行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重视学生的成长与个性发展。基于生成性原则的知识体验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方案,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特点。

三、基于知识体验过程的外语课堂教学实践

几年前,笔者有机会到济南市进行挂职学习,期间受邀为济南市英语教师做了一节示范课。结合这次异地教学的经历,具体谈一谈如何进行基于知识体验的外语教学。

首先,基于情境体验知识,准确进入教学现场。我运用多年英语教学的经验积累来感受应对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陌生的教材(天津与济南两地教材版本的不同是最大障碍,山东使用的是人教版课本,天津使用的是外研版)、陌生的学生(参与这次教学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我所任教的学校学生水平还是有差距的,而且班级规模较大)、陌生的教室,再加上300多位陌生的济南市英语教师。课前如何准备,课堂如何发挥,对我是一大考验。面对复杂的教学环境,我基于多年英语教学的感受和体会,迅速、准确地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确定性”,在短时间内研究并熟悉人教版课本的特点,同时寻找到不同教材的共同点,做好心理准备。

其次,基于个人经历体验知识,组织教学,唤起学生兴趣。在认真准备这节课时,我努力将自己当下的体验,结合教学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无论是从一开始的自我介绍到逐渐熟知,还是再到课文的理解及总结归纳,无不体现将所教内容与教师的具体体验、感受结合在一起,亲切、形象、生动地推动教学进度,拉近了与陌生学生的距离。比如在自我介绍环节,我从自己对济南市的印象开始,介绍了通过接触这座城市而了解到关于它的一些人文历史,但是还有一些不甚了解的地方,请求同学们帮助介绍,由此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为教学的进行打好情感基础。

在阅读理解课文后,我讲述了一段个人年轻时如何获得留美学习机会的经历,并将此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课堂上学生反映强烈,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究其原因:教师的个人经历和体验融入了学生现实所学的知识中,再配上几张当时留学时的照片,活灵活现,令人难忘,知识学习的效果自然是极佳的。

基于教师体验的知识教学,因其融合了教师自己的亲历感受,学生自然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我让同学用英文“描述自己的梦想及实现梦想的计划”(“Write about your dream and the plan to realize the dream”),重要的一点是:将所学语言知识点运用其中。这样一来,学生乐于听,也就乐于写,写得生动而丰富,同时,也更为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所以,只有教师对知识具备一定体验和感受力时,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才会做好,教学才能具有活力。

最后,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逐次提升。在所讲授的课文阅读理解的思路上,我着重从循序渐进到系统完整掌握的过程,特别是在设题时,通过体验文本,进一步感受和把握知识重点,逐步引导,全面提高深度,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由浅入深的体验过程。在知识运用上,强调以不同的形式运用课文关键词、语言点,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水平的目的。通过自身对课文语言点感受,把握了由零散语言知识点到集中归纳积累的过程。

[1]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改革[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 9).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程培英.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D].上海:复旦大学,2013.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过程课堂教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