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日光幼儿园 苏婉蓉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以操作材料为中介的支架策略
厦门市日光幼儿园 苏婉蓉
操作材料是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是幼儿数学操作学习中从外在动作转化为内在思维的重要媒介。它能有效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诱发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把准备材料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定期组织“操作材料交流会”,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操作材料的提供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具适宜性、实用性、动态性,为操作材料资源库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教育目标物化应兼顾幼儿实际需要
教师把数学活动目标物化在幼儿学习的操作材料之中,因此材料所蕴含的特点、材料投放的方式、材料的使用方法等因素将决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学习、如何得到能力发展。材料目标化能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习得。所以在目标物化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及实际需要,避免“任务”高过“需要”,影响幼儿的探索兴趣,制约幼儿学习与发展。例如在小班幼儿学习配对时,提供幼儿所熟悉的袜子往往比丰富的任务式配对材料更能吸引幼儿的操作兴趣;在中班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时,提供圆点贴、数字印章、笔三种材料让幼儿记录物体的数量,就是考虑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
2.材料提供应能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必须能激发幼儿进行探索学习、有助于幼儿认知发展及形成数概念,在幼儿数学学习中起着隐性指导作用。因此提供的材料应避免单一、重复,应为幼儿留有探索、思考的空间,在操作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引导大班幼儿认识时钟结构时,教师分别提供完整的钟面、缺少数字的钟面、缺少分针的钟面、缺少时针的钟面等,让幼儿比较这些时钟有什么不一样、它们分别缺了什么。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记忆、推理,逐步归纳出钟面的基本结构。这种材料的提供比仅出示一个钟面供幼儿观察或提供多个钟面让幼儿寻找共同特征,更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3.根据实际确定材料结构化特征
操作材料的结构化特征从高到低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定投放的高结构材料,即“目标导向性”;一种是引发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后达成教学目标的隐蔽性材料,称之为“探索发现式”;还有一种就是“自由发现式”,教师直接投放非结构性或低结构的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其中的学习内容。
在数学学习中,三种操作材料模式各有其特有的用处,教师应该灵活根据幼儿能力水平、学习方式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材料,发挥不同结构材料的最大功用。例如小班幼儿爱模仿、自主探索能力较差,更适合“目标导向式”的结构化材料;中、大班幼儿探索欲望强烈、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可以多提供“探索发现式”的结构化材料。又如幼儿学习“按一定规律排序”时,提供“探索发现式”的材料比“目标导向式”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学习自然测量时,提供“自由发现式”的材料能更好地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根据需要提供适量的材料
操作材料应该是多样、充足的,能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但材料是否充足不能简单地以数量来衡量。数量过多可能会造成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因为操作量大使幼儿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丧失自信;数量过少可能无法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也可能引发幼儿之间的争执。因此应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适量的材料:一是提供材料的总数能满足全体幼儿操作的需要。二是具体操作材料的数量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三是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特征灵活选取材料,如小班幼儿以平行操作为主,材料要做到种类少、数量多;多为中、大班幼儿创造合作探索的机会,可采取增加材料种类、减少同种材料数量的方法。
教师要善于解放自己的双手,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尽可能选择经济、实用的物品,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幼儿。
1.就地取材
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利用的材料,特别是一些乡土自然物或废旧物品,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例如收集的瓶盖、纽扣可以作为学习计数、分类、排序、加减的材料,吸管、木棍可作为比较长短、排序的材料,杯子、汤匙可作为配对的材料……幼儿园也蕴含着广泛的教育资源,处处都能找到可用的材料。例如结构游戏中的花片、积木、积塑,角色游戏的餐具、仿真食品,就连幼儿园围墙、栏杆、树木都能作为幼儿测量的对象。教师应因地制宜地活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并动员幼儿积极参与其中。
2.巧妙改造
现在的操作材料颜色鲜艳、结实耐用,不过功能单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资源,巧妙改造、重新组合,使原有的材料发挥出不同的功用,从而显示其材料潜在的多样教育价值。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序数”时,利用建构游戏的格子积塑组合成不同格数、不同方向的宝箱,让幼儿在快乐的“寻宝活动”中掌握5以内的序数;在尝试“按颜色规律排序”时,教师将绘本《点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幼儿在魔法般的点点游戏中掌握了按颜色规律排序的方法。
3.一物多用
材料的丰富性并不代表越多越好,在操作材料中我们鼓励一物多用,这样的材料投放能帮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去发现材料的不同用法,从而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按规律排序”活动中,提供集大小、形状、颜色为一体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就能引发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发现;在“复习5以内的加减”活动中,提供骰子作为游戏材料,通过不断增加游戏难度和合作要求,使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每个幼儿在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在能力水平上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不能整齐划一,应该考虑不同幼儿在学习、生理、心理、思维发展状况的不同,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动态投放。
1.观察幼儿操作,确定“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常常思考:操作材料如何能保证适合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如何确定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通过与操作材料互动探索获得发展。我们觉得观察幼儿的操作是实现材料动态性投放的必要前提。
2.把握时机,及时调整材料
在确定“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适时、适宜地提供或调整材料可以刺激幼儿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建构过程起到催化的作用。当幼儿对材料无从下手时,主要原因是材料太难,应适当降低难度;当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时,主要原因是太容易、缺乏挑战性,应适当增加难度。
3.利用材料自检功能,引发幼儿自我调整
操作材料的设计,最好具有自动控制错误的特点,以便引发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实施自我调整策略,在动态学习中解决问题。例如在“按形状分类”活动中,提供镶嵌材料,在操作中幼儿只有找到形状、大小相对应的材料才能把“坑”填平。提供具有自检功能的材料,虽然教师没有对幼儿的操作结果一一进行检查校对,但是幼儿完全可以通过独立自检性的操作材料进行自我纠错,这既有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使教师从繁忙的检查中脱身而出,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有利于教师对材料的合理性、实用性、适宜性再次反思,及时调整,以达到对材料最佳的动态管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美〕Rosalind Charlesworth,Karen K.Lind.幼儿数学与科学教育[M].李雅静,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美〕阿林·普拉特·普莱瑞.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科学、数学与技术的融合[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赵玮 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