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林 菁
幼儿园分类教育的活动指引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林 菁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或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幼儿进行分类教育属于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是小班学数前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大班学数后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龄班,幼儿分类活动内容不同,目标定位不同,但又有相同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的分类教育活动涉及多种类别,一般来说,将分类活动分为以下四类:按照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如按照颜色、形状、数量、量的差异、材料的性质、用途等)、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多角度分类、层级分类。每一种分类活动各有其特点,因而其活动目标的定位也不同。下面对几个在实践中较难把握的分类活动进行内容解析,并在内容解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的定位,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把握。
案例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小班)
内容解析: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是小班初期的一个感知集合教育活动,其意义在于让幼儿将一个个物体加以区分,促进幼儿对单个物体(即元素)的认识,在区分的基础上再将相同的物体进行归并,建立起关于某种物体的概念。
目标定位:1.根据实物范例或图片范例将相同名称的物体归并在一起。2.能用“××和××放在一起”“它们都是××”等表述分类的理由。
案例2:按物体的数量分类(中班)
内容解析: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是指将具有相同数量的物体归并在一起,如将所有是3个物体的实物卡片(3个苹果、3棵树、3朵花等)放在一起,将所有是5个物体的实物卡片(5个皮球、5个小朋友、5朵花等)放在一起。这类活动,一方面是找到物体在数量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将其归并到一起;另一方面,是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建立初步的数概念并了解10以内数的守恒,即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等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目标定位:1.能把相同数量的物体归并在一起,了解10以内物体数量的守恒。2.能用“一样多”“都是×个”等表述分类的理由,建立物体数量“一样多”的概念。
案例3:二维分类(大班)
内容解析:二维分类,即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如将系鞋带的白色球鞋放在一起,将没有系鞋带的黑色球鞋放在一起。二维分类属于任务分类,即要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幼儿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看标志(或按教师的口头指示),学会同时从两个角度(或维度)来区分物体的特征并归类,而幼儿在分类时要同时在头脑中考虑物体的两个特征或同时记住分类的两个要求。
目标定位:1.会看标记,关注物体的两个特征,将物体分成2~4类。2.能根据物体的两个特征或听教师指令进行分类,并贴上相应的标记或用语言表述。
案例4:多角度分类(大班)
内容解析:多角度分类也称多重分类或多维分类,是指对一组物体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即一个物体可以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如一堆糖可以按大小分,可以按种类分,还可以按软硬分;一堆卡片,可以按形状分,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大小分,还可以按有无图案分等。多角度分类要求幼儿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转换分类标准,将同一个(或同一组)物体归并到不同的类别中。这种分类活动对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要求较高。
目标定位:1.能关注物体的多种特征,对同一种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训练思维的灵活性。2.能用简单的标志记录并表述自己的多种分类方法。
案例5:层级分类(大班)
内容解析:层级分类也称逐级分类,这种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如一堆玩具(有大小不同的娃娃和玩具汽车)的整理,我们会先将玩具分为娃娃和汽车两类,然后再将娃娃这一类分为大娃娃、小娃娃两类,将汽车这一类分为大汽车和小汽车两类。层级分类要进行多级多次的分类,每分一次,子类就越多,每一子类的物体数量就越少。在幼儿期,我们通常要求幼儿进行两层两次的分类,所以有的教师用书就将其称为“二次分类”。
目标定位:1.仔细观察物体的特征,能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不同特征进行多级多次的分类。2.能用“我先把……分成……再把……分成……”表述自己的分类过程。3.初步理解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案例6:按物体的肯定与否定分类(大班)
内容解析:按物体的一个特征的肯定与否定的标准分类,肯定标准是指符合某一特征的所有物体,否定标准是指不符合某一特征的所有物体。如红色(肯定)与非红色(否定),非红色的标准指红色之外的所有颜色。
目标定位:1.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或颜色等特征,将物体按照肯定与否定分成两类。2.认识常用的“肯定”与“否定”的标记,建立关于物体特征“是……”和“不是……”等概念。3.能用“它们都是……的”“它们不是……的”等表述分类的理由。
案例7:按物体的用途分类(大班)
内容解析:按物体的用途分类,要求幼儿将具有共同用途的物体归并在一起,让幼儿初步建立食品(吃的)、玩具(玩的)、用具(用的)等概念,并发展幼儿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
目标定位:1.将生活中常见物品按吃的、用的、玩的进行分类。2.能正确地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在分类活动中,活动材料的提供很重要,材料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对分类活动都有影响。如大班的“按物体的肯定与否定分类”,可提供3张圆形的卡片和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卡片各1张,要求幼儿将这些材料分成两类。由于材料的严格调控,容易引出肯定与否定命题,即只能将卡片分为“圆形的”和“不是圆形的”。又如大班的“多角度分类”,可以提供不同颜色、不同大小、有把柄和没把柄的5个杯子,引导幼儿观察杯子的差异,然后提出多角度分类的任务:“要把这里的杯子分到这两个‘家’,可以有很多种分法,请小朋友去分一分。每分一次,就记录一次。然后再看看还可以怎么分,再分,再记录。”在“层级分类”活动中,可以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或不同扣眼的“扣子”和记录表,让幼儿进行逐级分类,可以先按大小分两类,然后逐层往下再按形状分;也可以提供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杯子和记录表让幼儿进行二级分类。
有的分类活动,因材料提供出现问题,会产生多种分类的可能,从而给幼儿带来难度使他们无法理解并进行操作。如在一次小班的“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活动中,教师投放了玩具、水果、服装等,要求幼儿把玩具和玩具放在一起、服装和服装放在一起、水果和水果放在一起,对于初学分类的小班幼儿来说,这样的材料提供不属于按物体的具体概念分类,而是按照二级类概念分类。所谓具体概念分类,即对同类同名称物体分类,如从不同水果或水果卡片中将香蕉、苹果、梨子、葡萄等分别归类,从不同玩具或玩具卡片中将不同大小的皮球、不同形状的积木等分别归类。所谓一级类概念分类,如从一堆画有各种水果、车辆、动物等卡片中将车的卡片挑出来归为一类。所谓二级类概念,如按交通工具、玩具、植物等分类。不同种类的分类活动安排在哪个年龄班,应考虑幼儿的认知经验及类概念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小班应选择具体概念水平的分类,中班可进行一级类概念的分类,大班除一级类概念外,对一些熟悉的物体可进行二级类概念的分类。教师对于在小班初期开展的“按物体的名称分类”,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材料的筛选,一般来说,玩具、水果、动物这三类是幼儿熟悉的,可以将“按物体的名称分类”分为按玩具的名称分类、按水果的名称分类、按动物的名称分类等三个具体的活动,活动材料根据不同物体的分类进行相应投放,以免幼儿误按照物体的用途分类。
有的教师对活动材料投放缺乏筛选,选择的材料不够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在一次“按物品的用途分类”活动中,教师投放了书籍、碗、筷子、汤勺、锅、锅铲、砧板、菜刀、漏勺、碟子、衣服、裤子、袜子、球、积木、玩具车等生活物品的图片,让幼儿分类。我们认为,玩具、食品、文具、洗涤用品、家用电器、家具、服装等等,具有多种属性或特征,提供这类物品时要考虑幼儿的经验。活动中提供的锅、锅铲、砧板、菜刀、漏勺等属于厨房用品,这些用品偏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果改为幼儿自己常用的铅笔、尺子、透明胶、玩具筐等,则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更容易操作并建构关于物品用途的概念。
标记,亦为标志、记号、标识,是表示物体某一特征的记号或符号,是物体某一特征的抽象和概括。在分类活动中,标记的运用比较常见。是否要让幼儿去探索用什么标记?出现什么类型的标记?标记何时出现?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首先,关于“是否要让幼儿去探索用什么标记”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各种分类活动的标记,应该是由教师制定的,不需要让幼儿去探索和讨论,活动的时间没有必要花在这个环节。
其次,“出现什么类型的标记”这也是由教师考虑并设计的。通常,标记分为符号型、图谱型和文字型。幼儿园分类活动常用的标记大多数是符号型的标记,如用色块表示颜色、用图形轮廓线表示形状、用线条小人表示大小等;较为抽象的分类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图谱型标记,即图加简单的文字。如在“按物体的用途分类”的活动中,玩具、服饰用品、书报等不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容易设计出符号型的标记,而对于幼儿来说,也不宜直接采用写有“玩具”“服饰用品”“书报”等文字标记,这时可采用图谱型的标记,即画上“积木”或“娃娃”等代表玩具,画上“嘴巴”代表食品,画上“手”代表用具等。
第三,在分类活动中,标记在活动不同阶段运用时,作用是不同的。在操作前运用,标记通常成为一个“教师的代言人”或“支架”,让幼儿明确分类的要求,按标记提出的特征,将具有这一特征的物体从一堆物体中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要分析、辨认、比较、对照物体的特征是否和标记一致,从而促使幼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在操作后运用,则体现对操作活动的梳理和提升。所以,标记的何时使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大班的“二维分类”活动,适合先出现标记,让幼儿看懂标记后再进行操作,所用的标记可由两个标记构成的,如“红色三角形”的表示法是“红色的色块”+“三角形图形轮廓线”,“大的、绿色的”表示法是“线条小人”+“绿色的色块”。在“按物体的肯定与否定分类”活动中,标记适合在操作后运用,即先让幼儿分类再根据分类结果贴上标记。使用什么样的标记,不能随意地设计。如教师设计了“○”和带“×”的“○”的符号标记,用以表示“是圆形”和“不是圆形”,这样的标记尽管是可以的,但与通用的表示法不太符合。“肯定的”标记如形状和颜色,可直接用相应的形状和色块作为标记;“否定的”标记,可在相应的形状和色块上加一个斜线表示。如果标记出现在先:首先,教师可在活动前出示标记与幼儿互动,了解幼儿是否理解标记所表示的意义,如果幼儿看不懂,教师要向幼儿讲解标记所表示的意义;其次,让幼儿学会看标记进行分类。如果标记出现在后,教师可让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分类,并为分好的每一类材料选出合适的标记或让幼儿自己画标记。在“多角度分类”活动中,应先让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分类,然后为分好的每一类材料选出合适的标记进行粘贴或插卡记录,有的分类标准或特征找不到适合的标记,可以让幼儿自己用笔画出简单的线条作为分类的标记来记录。
第四,标记在不同时机出现对幼儿的难度是不同的。出示在先,是按照标记进行分类,难度较低;出示在后,即先分类,再根据分类的材料贴上相应的标记,则较难。对于大班幼儿,为了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除了“二维分类”外,其他分类活动都应该先启发幼儿思考如何进行分类,在幼儿自主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理由,然后再采用图谱标记等进行提升,使幼儿概念内化。总之,教师要学会借助直观的标记作为支架来支持幼儿的分类活动。
现代幼儿数学教育比较注重引导幼儿将数学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和趣味。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是幼儿练习分类的最好途径。日常生活中:在散步活动时,让幼儿将捡来的落叶进行分类;在午餐结束后,引导幼儿将盘子、调羹、碗、筷子分类收放;在整理服装时,可以按照季节分为夏天穿的、冬天穿的,也可以按照上衣、裤子、裙子分,还可以按照大人穿的、小孩穿的分;在整理鞋子时,可以按照名称分,也可以按照系鞋带的和没有系鞋带的分,还可以按照皮鞋、布鞋、塑料鞋等材质分等。游戏活动中:在游戏活动结束时,让小班幼儿将积木、小汽车等各种玩具按名称收拾整理,让大班幼儿用多角度分类的方法整理建构游戏的积木、积塑等材料;在“超市”角色游戏整理柜台时,既可以引导幼儿对物品进行名称分类,也可以进行用途分类,还可以让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多角度分类。
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将建构的分类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如学习了多角度分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要把班上的小朋友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有几种分法?这个分类任务的提出,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将班级的小朋友进行多角度分类,从而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如按性别分为男孩和女孩、按服装分为穿园服的和没穿园服的、按鞋子分为穿运动鞋的和穿皮鞋的、按身高分为个子高的和个子矮的等。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女孩站一边,男孩站一边”“穿园服的站一边,没穿园服的站一边”,这不是多角度分类,而是属于“听指令行动”,幼儿只要判定自己是什么性别、有否穿园服就可以完成任务。从这一例子中可见,要将数学学习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迁移经验、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责任编辑: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