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前景
——以《都市快报》为例
拓宣庆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对陕西民生新闻的兴起、发展、优势、以及特点做分析研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和理论知识,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对陕西民生新闻的全面分析,使其走出发展的怪圈,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陕西民生新闻;问题与缺陷;相应对策;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各电视台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的电视新闻逐渐在新闻界崭露头角。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正式开播,其凭借着百姓化的视角以及独特的新闻语态,把观众的眼球再次拉回到新闻节目。
从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启,全国各电视台纷纷效仿相继推出了全新改版的民生类新闻节目如: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北京电视台的《第一时间》。这些节目在语言和主持形式上都焕然一新,一股民生新闻热在全国迅速兴起。与《南京零距离》同年,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也推出一档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南京零距离》首次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但其视角并没有深入到各个社会领域的新闻事件上,新闻视点只是围绕着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或是其所想所感。而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则摒弃传统新闻观念,注重新闻生活化:语言风趣、幽默、节奏明快,形式新颖,信息量大,溶入服务。
(一)受陕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陕西地区文化事业自主创新的劲头日益高涨,政府对媒体事业的发展也大力扶持,电视台也进入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的运营机制中。这样各种新奇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展示和运作,竞争也公开透明化。
(二)满足各电视台之间竞争及生存的需要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都市化发展的火热阶段,各地方电台媒体的竞争也进入一种白热化的阶段,“高收视率、高广告收”入成为其你追我敢的必要衡量对象,陕西民生新闻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都市快报》一开播,把观众的眼球再次拉回到了新闻节目,收视率大大提高。过去以播报时政新闻为主,地方电视台无论从权威性、全面性、深度性都比不过中央电视台,不能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收视率、节目质量也就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三)具有区别于传统新闻的特点和优势
1、贴近百姓生活2、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了群众维权意识4、主持人亲民化、品牌化
(一)选题落入俗套,报道内容浅薄
1、未深入理解民生的真正含义
王芸曾说:“现如今的电视民生新闻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搞明白民生的真正含义”。《新闻学大字典》对民生新闻的解释是:“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异事的新闻”。中国民生新闻的“生”则概括为四点:生活(衣食住行)、生存(生存权利)、生计(国际民生)、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怀)。但如今的民生新闻大多都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件表面化、形式化的报道,其只是在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琐事。
2、栏目之间的不良竞争
“鲲龙”AG-600的出现恰好可以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它只需要一块水深超过2.5米的水域便可实现降落,同时其自身的大载重量也确保了投送量的足够多。
陕西的民生新闻出现这种内容浅薄的报道,很大方面来自各栏目之间的不良竞争。大家竞争的不是新闻内容本身,而只是收视率和广告效应。
(二)新闻模仿化现象严重
1、节目传播同质化
我们知道在传播现象中有一种现象叫“传播的同质化”,主要指的是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的信息产品的风格、内容、形势都非常的接近。在陕西2套的《都市快报》出现后,西安地区又先后出现了《今晚播报》、《第一新闻》、《都市热线》、《西安零距离》等这些民生新闻节目,其在节目的包装、定位、形势、主持人的风格甚至是说话语态都如出一辙。由于地域的限制,不管是《都市快报》、《西安零距离》、《今晚播报》、《第一新闻》还是到后来陕西二套的《都市热线》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对同一个事件进行报道.
2、改版形式雷同化
西安地区《都市快报》曾一度创下在晚间9到10点的收视率超过中央电视台,但如今《都市快报》不论是从节目的内容上还是形势上依旧与十年前开播时没有很大的改变,2009年的改版也只是加长了播出新闻的条数,加长了广告时间,从节目板块与形势上并没有什么创新,依旧是以往的“抢先看”“记者跑街”和“小喇叭说事”。如果《都市快报》不能在节目本身和新闻视点上开创出新意,做出自己的风格,不能进一步的发掘自己地域的优势和特色,不能给民生新闻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只是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不论是《都市快报》还是陕西的民生新闻的发展恐怕会很难更上一层楼的获得更好的生机。
(三)节目形式以及语言娱乐化现象严重
为了取得好的收视效应,民生新闻在节目的包装上甚至用上了一些娱乐化的手段,比如说以一种调侃,开玩笑甚至是直接骂人的方式来解读评论一些新闻内容。
(四)利益化思想导致报道不全面
我们从《都市快报》看起,其新闻本身在报道选择上存在“城市信息量大,农村信息量少”。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民生新闻,大多数把镜头聚焦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难道其真是看不到农村问题?以《都市快报》为例:新闻内容大多都只发生在西安市内,而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记者本身怕麻烦,另一方面是近距离跑新闻比远距离跑新闻能得到更多的物质奖励。
(五)百姓的思维话语权被记者剥夺
现如今很多记者为了使新闻易拍摄或是为达到某种节目效果而提前设置好新闻内容。这一问题在《都市快报》中显得比较突出,记者在出门前提前写好了提纲,提前设置好被访者说的话,采访期间直接拿出稿件让被访者照背,或者就是某一新闻事件不让当事人发言,直接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认知强加给受众。这样长期以往大大降低了百姓的发言权和参与感,百姓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都被忽略,记者总是把持主动权,长期以往下去,新闻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会失真,让百姓会觉的是装腔作势,对新闻就会失去信服力。
(一)报道面应该进一步拓宽
民生这一词本身包含了很多意义,文毅曾说其“涉及到人类需求五个阶段有着本质的契合”,可以看出:1、百姓对信息的需求不只局限于生活琐事。2、巧妙利用时政新闻资源。3、搭建公共话语平台。4、扩大新闻的报道区域。
(二)新闻报道形势多样化
如今民生新闻克隆现象严重,大多都是依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特色。同样的新闻,我们要做的好看,与众不同,就应该在报道手法上做文章,下功夫,就算是一样的新闻事件,我们也要有不一样思维角度与报道形式。1、突破浅层次报道。2、悬念化的故事报道。3、多方式灵活化的报道。
(三)充分体现本土资源优势
1、巧妙利用方言话的特色优势。2、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本土优势。3、放权百姓展示地域特色。
(四)广泛利用各地新闻资源
对受众的定位扩大化以后,我们对新闻的报道面将更为广泛,所以城市之间的新闻信息交流也应该加大,不因该关起门来做新闻,要把眼光方远。每天各个地方都会有很多新奇事件发生,我们对这些富有地方有特色的新闻都应该关注,对这些新闻资源也应该广泛的运用,使得新闻的亮点增多,可看性增大,而对各个栏目的制作手段也要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五)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的质量要提高就必须要让受众觉的自己是新闻的主体,拿《都市快报》来说,很多记者出门前就已经拟定好了新闻稿,采访时百姓都是按照他的思路走。没有充分的体会到他自身的优越感。我们必须明白:“民生新闻中百姓是主体,所以新闻采访对待主体要充分的尊重”。就一件事情要看看他们到底想说什么,而不是记者对着镜头不停的表态,也不能是记者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被访者,或是让被访者按照他的思路走。
(六)加强新闻的人文关怀
在陕台的《第一新闻》中甚至有记者竟然能在当事人唯一的小女儿出车祸离开之后问其母亲难过不难过,我们报道的实质不能仅仅停留在那血淋淋的车祸现场,不是让大家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看新闻,而是在这一事件背后整合资料对其深入的了解,调查关注其事件发展的动态,纠察其本质原因与问题所在。我们应该做的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视角上,能洞察他们所想要的,所希望被关注的,或是我们通过媒体能给予其帮助的,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会更有人情味,才会更受到百姓的喜爱,才会体现出民生新闻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7-51.
[2]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34-46.
[3]周纪宣.追寻新闻美学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53-162.
[4]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79-193.
[收稿日期]2015-08-04
[文章编号]1674-6198(2015)04-0083-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10
[作者简介]拓宣庆(1987—)女,陕西延安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