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练好“把握教材”这项基本功
——以苏教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

2015-02-13 04:13:11文俊
英语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英语课程教材

文俊

教师应练好“把握教材”这项基本功
——以苏教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

文俊

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从教材的整体性、层次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理解教材,从倡导依托教材的角度批判了本本主义和脱离教材两种倾向,并主张在此基础上运用删、移、替、补等手法对教材进行重构,从而优化教材的使用。

英语教材;整体性;基本功;教材重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有这样的定位:“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即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都要通过教材这个重要媒介得以实现,可见教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能否深入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体系并灵活运用教材,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质量高低。因此,把握教材应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本人和教学管理者都应重视。英语教材内涵丰富,除教科书外,还有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读物、录音带等材料,本文仅聚焦教科书,并以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进行阐述。

一、理解教材,把握结构体系

(一)教材的整体性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共有六册,每册集中讨论一种关系(例如个体与社会),分为两个模块讨论不同的话题(例如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与Teenage life),每个模块涵盖3~4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从话题引入、阅读、语法、综合技能、学习技能以及写作等板块,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六册教材看似讨论了不同的话题和主题,但并非简单的编排,而是以个体的人为中心,从认识自我扩展到认识身边的人、环境和社会(群体),通过不断认识和改善个体与自身/他人(7A和9A)、个体与环境、自然(7B和8A)、个体与社会之间(8B和9B人)的关系,不断实现完善和发展个体的人生目标,形成了一个“基于人、发展人”的完善体系。认识教材整体性的意义在于,可以防止肢解每一册教材及人为割裂各模块之间、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影响学生获得对教材的完整印象。

(二)教材的层次性

教材不仅体系完整,模块、单元之间相互关联,而且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所呈现出的螺旋式渐进的梯度。例如,7(上)、8(上)和9(上)的第一个单元同样都讨论了认识人的问题,但教材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能力要求层次也有差异。7(上)教材中对自我的介绍仅限于姓名、年龄、外貌、住址及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而8(上)第一单元(Friends)开始涉及generous、funny、humorous及helpful等内在个性品质,9(上)第一单元StarSigns则用energetic、active、curious、stubborn、creative等更丰富的词汇拓展了人的内涵,同时把人的个性特征与星座(文化)联系起来,拓宽了外延。这样,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和描述人,为推荐、介绍人的写作技能培养做了层层铺垫。对教材层次性的把握有助于避免急功近利和教学平面化的不良习气,有助于防止首次接触话题时便将三年的知识和盘托出,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三)教材的情境性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任何言语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因此语言学习离不开情境。细心研读教材就会发现,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精心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且一以贯之的语言情境,力求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让语言学习变得自然有趣。以9(上)Unit 6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学习为例,教材设计了(A1)A reporter interviews people on TV.It is about the murder in Valley Town.Millie is taking some notes.Then you can ask Millie what different people said.(B1)Millie calls Amy,Amy is in the bathroom.Amy’s mother answers the phone.等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地进行转述(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规则加以转换)。之所以强调教材的情境性,是因为有些教师常常忽略这些精心设置的语境,总是直奔主题,机械地讲授语法规则、组织操练,使学习变得索然寡味。

二、依托教材,把握总体方向

教材(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经教育部审定编写而成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只有充分依托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才能够忠实于课程理念,完成课程所赋予的使命。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苏教版《牛津初中英语》“在编排体例上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套教材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显然,这些优势是其他零散教学资料所不具备的。教师依托教材的意义在于,教学活动不会偏离课程标准设计的轨道和中心,并最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强调依托教材,也是为了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从教材,本本主义,把“用教材教”变成了“教教材”,这是年轻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二是自视清高,看低教材,随意使用自认为不错的教学资料或所谓的“校本教材”替代地方教材,这是有一定资历的教师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重构教材,优化逻辑关联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第五条提出“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因为教材本身虽然自成体系,结构相对固化,但不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学情。这就要求教材的实施者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在总体把握单元结构和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删、移、替、补等手法,对教材结构进行重构,达到优化教材逻辑关联的目的。

(一)删除过难过易的内容

例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个单元的Comic strip变得相对幼稚起来,如果再组织学生听读、表演,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忽略此部分内容,采用其他形式引入话题。几乎每个单元的Reading部分都有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的练习,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练习对于基础好一些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因此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做这部分练习就是浪费时间。再比如8(下)的第二模块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charity)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显得比较陌生,尽管教材中有一定的语言输入,但要求孩子就charity的话题展开如organizing a charity show/talking about charities/tips for joining a charity walk等讨论,无疑有很大的难度,如坚持组织讨论,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带给学生挫败感,因此可以删除。

(二)调整原有板块的顺序

每个单元虽然按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Task的顺序排定,但根据单元话题的不同,也可以进行合理调整。例如,9(下)Unit 1和Unit 2的语法部分都涉及宾语从句的知识,鉴于由if/whether、that或wh-引导的宾语从句总是交替出现在日常语境之中,所以有必要将两个单元中的这部分内容合并,进行综合学习,从而形成整体印象。有些教师甚至尝试过让学生在浏览所有模块、单元的基础上,拟出一个授课顺序,完全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也不失为重构教材的一种举措。

(三)替换不尽合理的情境

语境贴近学生生活,这本是教材的一大特点,但有时也难免出现牵强附会的“真实语境”,例如8(上)unit 2的speak up任务为Talking about different schools。学生在同一学校、同一个班级上课一年多,谈到自己的学校早已没有了information gap,如果按惯例创设一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聚会时交谈的语境,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过于虚假而失去兴趣。但是许多老师忽视了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如果要求他们用教材期待的语言结构谈论对比各自的小学,讨论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另外,有些内容已经比较陈旧,例如9(上)Unit 5的Task部分,范文涉及曾红极一时的影星巩俐。作为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别说对巩俐,就连对二代谋女郎章子怡可能都很陌生。这正是教材与生俱来的缺陷——时代性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智慧的教师会搜集新生代影星杨幂、张静初或依然活跃在荧屏的老影星Jack Chan、范冰冰等的材料进行替换,引出描述影星档案的有关术语和语言材料,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补充教材,贴近学生需求

《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还可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或延伸原有的教学活动,比如增加属于相同主题且水平相当的阅读篇目,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8(上)第六单元涉及发生于1999年的The Taiwan Earthquake,时间已经久远,就近的案例是2008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教师应有意识地搜集相关的英文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进一步丰富与地震相关的词汇,也增强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逃生和救人的意识和技能。另外,9(上)Unit 6的话题为Detective Stories,Main task要求学生根据相关材料写一篇侦探故事,但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新意。为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续写范文(家庭成员间的摩擦),并在第二天安排分组角色扮演。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拓展了能力(把写和演结合起来),也教会了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相对于单纯的照本宣科,这些处理方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有情感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综合提升。

总之,学会把握教材,就是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既依托教材,又重构教材;既能把教材教“薄”,也能把教材教“厚”,做到深入领会,灵活运用。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应下苦工扎实修炼。

引用文献

刘继和.2005.“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

王守仁,何锋.2007.牛津初中英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

肖礼全.2006.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信息:210044,江苏省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英语课程教材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文教资料(2022年1期)2022-04-08 22:18:22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教材精读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