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艳
教学叙事与反思
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吴丽艳
英语作为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在现代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直以来,为了应试,英语教学失去了语言教学的魅力。英语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只是记大量笔记,然后在课后抄单词,背笔记。这种枯燥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使用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任务;小组合作;兴趣
我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将近二十年。教学初始的几年,为了应试,我也像大多数教师一样,给学生灌输大量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并反复操练,同样的题型让学生练了一遍又一遍,单词也是一遍遍地抄写。学生机械性地记住了,但是由于不能在实际情境下使用,不久便又忘了。学生很苦恼,我也很困惑。为何讲了这么多,练了这么多,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而且课堂气氛沉闷紧张,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每当我提问时,学生主动发言的人数很少,有的学生甚至回避老师的目光,偷偷把头低下。久而久之,学生对学英语失去了兴趣。
随着英语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也在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不再遵循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设置生动的教学情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让学生感知语言、习得语言、应用语言,而不是学习语言。
为了使教学覆盖面更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教学。我们学校的班容量是每班40人左右,我把他们分成6人一组。成绩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互相搭配。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长是成绩一般的同学,主要是为了鼓励他们更好地表现自己),负责管理监督小组成员。一个成绩好的作为记录员,并负责统计数据。每节课都以小组为单位计分。小组内发言人数越多,参与范围越广,得分越高。一个星期小结一次,一个月进行总的统计。对表现好的小组加以表彰,颁发奖状。这样小组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小组合作过程之中,我给他们设置一定的任务。任务基本围绕本节课或本单元的主要语言项目,具体并且可操作。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从学生升入七年级开始,我就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七年级新目标人教版的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做自我介绍,学会问候他人,学会如何结识新朋友”。我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了不同的任务。例如:一、二组的同学制作能够彰显个性的名片,名片既体现了第一单元所涉及的个人介绍、电话号码,也可使同学们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三、四组组建一个本小组成员的电话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利用采访的形式,会很自然地运用到本单元所学语言;五、六组谈论本小组成员名字的含义。在任务的编排上,我首先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情况,难易适中,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乐于参与,整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有些同学再也不像以前课堂上只盼着坐到老师看不见的角落或趴下睡觉。他们不再失落,因为每个同学都可以加入到小组讨论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汇报完任务后都会由衷地展现微笑和自信。这种以完同时,这节45分钟的课堂也留下了些许不足:
1.因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被确定为2a-3b,阅读部分包含有15个被动语态句子、13个生词,内容较多,短短的一节课实在处理不完,我只能运用整体教学法指导学生理解、把握阅读材料,理解好三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发现它们所传递的美,学会审美、创造美、分享美。课本上的某些对阅读的整体理解不形成障碍的具体词汇的讲解,只有留到下一节课解决。
2.因为这节课是阅读教学,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整体理解、把握上。对于多容量、大难度的教学内容,我通过提问的形式给学生理解提供了适当的启发与帮助,也收到了学生很好的互动与回应,他们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是,这节课上还是反映出教师主导多了一点,我还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开展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活动成果,去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为时间有限,我只有把“秭归端午”的写作任务留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作为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课后,省教研员金莺老师点评道:“这节课上,教师很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发展,从学情出发设计课程;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没有平铺直叙地面面俱到讲授教材,而是作了科学合理的调整与整合,让课堂重点突出;教师注重活动开展输入的质量,从而保证了学生后续输出的有效性;教师善于在课堂上用语言、竞赛等方法去激活学生思维,注重学生课堂生成,让学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劲头。”秭归英语教师杨得玉用“新颖、有趣、灵活、扎实”八个字做了凝练的点评。
以后,无论是有机会再上这一课,还是上其他任何一课,我都会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艺,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任务为手段的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学不再是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运用英语的信心和成就感。
在谈到广告这一话题时,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辩论任务——对广告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这可不仅仅是小组合作了,而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同学们更增加了热情。在谈论到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各执一词,用到了单元所涉及的目标语言,很巧妙地用到了文中的一些词汇,还原创出许多自己的句子。这个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学生在实际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语言意识,并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这种任务还可以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例如:在讲到日期的表达法时,学生们可以在家采访家人和朋友们在一周内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在体验快乐的同时练习了语言,不必再进行枯燥的抄写单词,而是在与实际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语境中应用语言。
有时我还要求学生站在讲台上以“老师”的角色给同学们布置任务,因为他们有相似的生活、相同的年龄,所以他们的任务更贴近生活。有时我也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分角色表演,我会以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给他们很多鼓励。使学生逐渐消除学英语的紧张感,能自信地面对全体学生大声地说出英语,提升自己的胆量和勇气。这也为以后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必须用心,善于发掘,设置最适合学生的任务。一节课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层层递进,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源于生活的任务对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展示表现自己的才能,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快乐。
引用文献
侯渝生.200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信息:066300,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骊城学区下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