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胡向跃,鲍洛文,朱方超,郑晓贞(温州市中心医院,浙江 温州325000)
健康促进疾病管理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
张慧,胡向跃,鲍洛文,朱方超,郑晓贞(温州市中心医院,浙江 温州325000)
目的探讨健康促进疾病管理模式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IBD患者60例,对其实施健康促进疾病管理模式干预6个月。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6个月采用炎症性肠病症状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出院时较入院时,干预6个月后较出院时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分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显著提高(均P<0.05),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SCL-90得分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躯体化、偏执和精神状态较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与干预6个月后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康促进该疾病管理模式用于IBD患者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助于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的改善,尚不能排除是药物治疗的影响。
炎症性肠病;健康促进;生存质量;心理健康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及未确定的 UC和CD重叠中间型的结肠炎,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预后较差[1-2]。近年来,我国IB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3]。IBD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理、情感、功能状态、社会能力等方面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4]。为探索一条IBD患者综合干预的有效新途径,本文对本院60例IBD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 “健康促进疾病管理”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IBD患者6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5];(3)均无并发其它严重疾患,无精神疾患;(4)均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基本书写能力。排除不愿配合者。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8岁,平均(45.9± 13.6)岁;病程6~28个月,平均(12.8±5.9)个月;CD患者19例,UC患者41例;疾病活动程度:缓解期34例,活动期26例;疾病严重程度:轻度26例,中度25例,重度9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 入院期间采用以下治疗方案,出院后即停止。(1)5-氨基水杨酸,降低炎症反应;(2)皮质类固醇激素,对于5-氨基水杨酸不能控制的中重度以及病情急性恶化的患者可以控制症状;(3)免疫调节剂,对于症状未缓解的患者,可给予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和巯嘌呤)以降低免疫反应;(4)抗生素;(5)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患者出院后结束药物治疗。
1.2.2护理方法 从入院起6个月均采用健康促进疾病管理模式的护理。采用周璐等[6]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及自行设计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问卷对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方式进行评估,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完成调查工作。健康促进疾病管理包括:(1)建立门诊病历:对所有患者进行编号,调查后建立健康档案,填写IBD健康促进诊疗管理基线调查表,告知患者IBD的致病危险因素、各种化验检查的目的,所用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剂量和不良反应等;(2)健康教育讲座: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督促患者了解IBD的特点,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缓解率会显著提高;(3)心理辅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了解并善于观察患者的情绪,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放松训练及心理疏导,以改变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家庭支持: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改善行动计划和目标,动员家属监督并协助执行,帮助达标不理想的患者查找原因,并调整计划再实施;(5)个别行为调整: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专职人员进行持续的个体化指导;(6)随访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出院后每周一次电话健康咨询,每月开展一次健康沙龙。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同住院时方法一样,定期招回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电话回访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采用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评定患者生存质量,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评定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SCL-90评定患者心理状态。(1)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共设32个问题,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每个问题均为从1到7不同程度的答案,1代表程度最重,7代表程度最轻,总分32~224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高。(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问卷共有52个条目构成,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自我实现、人际关系、运动、营养、健康责任、压力应对。对患者生活方式或个人习惯进行调查,分为从不、有时、经常和常规进行4个层次,总分52~208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方式越健康。(3)SCL-90内容包括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包括10个因子,分别反映受试者相应方面症状情况,采用5级(1~5分)评分法,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该因子的项目数[7],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健康。以上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进行t检验。
2.1生存质量 患者出院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分各项指标较入院时均显著提高(P<0.05);干预6个月后各指标得分显著上升(P<0.05)。详见表1。
表1 60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得分变化(分)
2.2生活方式健康程度 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均显著高于入院时 (P<0.05);干预6个月后各指标得分显著上升(P<0.05)。详见表2。
表2 60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分)
2.3心理状态 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SCL-90得分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躯体化、偏执和精神状态较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与干预6个月后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3。
表3 60例患者SCL-90得分变化(分)
IBD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尤其是腹泻、排便次数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有报道称IBD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感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8]。多个研究应用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模式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用药依从率,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特点[9-10]。本文通过为期6个月的健康促进该疾病管理模式,患者出院时较入院时,以及干预6个月后较出院时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提高 (均P<0.05)。一些环境因素能诱导IBD发病,如肠道或其他器官感染、吸烟及精神压力等因素[11]。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对IBD患者至关重要,而健康促进该疾病管理模式促进IBD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许多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组显示,IBD患者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较入院时均显著提高(均P<0.05);干预6个月后各指标得分较出院时又显著提高 (P<0.05),提示患者的生活方式变得更为健康。
由于IBD慢性疾病的特点,多数IBD患者存在较重的心理压力。健康促进该疾病管理模式将心理疏导作为重点之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结果显示,出院时及干预6个月后,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SCL-90得分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躯体化、偏执和精神状态较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由于出院时与干预6个月后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住院期间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健康促进该疾病管理模式的护理方式,故心理状态明显较干预前好转,并在此观察中并不能排除由药物治疗的作用引起。
[1] 王华芬,马燕,吕敏芳,等.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63
[2] Modesto I,Perricone G,Orlando A,et al.Methodology for high-quality studies on course and pro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18(29):1601
[3] 葛亮,林宾,田瑞.老年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6(34):3416
[4] 朱迎,林征,丁霞芬,等.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490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
[6] 周璐,路星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中华内科杂志,2004,43(5):392
[7] 孙苗芳,黄家懿.护理干预前后炎症性肠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对比分析.中华理代护理杂志,2010,16(2):162
[8] 李如源,杨雪松,穆尔扎·别克,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价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24
[9] 宋建华,梁彤,孙晨,等.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病的干预效果.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1141
[10]仇华,顾健.社区慢性病管理与干预.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1):153
[11]白爱平,欧阳钦,吕农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新观.中华消化杂志,2010,30(3):210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立项课题(Y2012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