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兵,王佳,袁琳娜,吴凡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314000)
1 6例输卵管积液的C T表现
马建兵,王佳,袁琳娜,吴凡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314000)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液的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输卵管积液的CT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密度、囊壁等特点。结果共16例输卵管积液,单侧7例,双侧9例;输卵管积水5例,输卵管积脓11例,CT表现为子宫两侧或后方囊状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囊壁厚薄均匀,囊液呈稍低及低密度,增强后可见囊壁明显强化,未见局部增厚及壁结节改变。结论卵巢与子宫间莲藕状、腊肠样囊性病灶伴较厚均匀强化囊壁是输卵管积液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输卵管积液;输卵管炎;X计算机体层成像
输卵管积液多系病原体感染引起输卵管急性炎症、渗出、积脓,脓液在炎症消退后,逐渐被蛋白水解转变为浆液性液体[1];若输卵管炎未经及时治愈、伞端粘连闭锁,而积液聚集于管腔内时,则形成输卵管积液。患者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青少年少见,临床表现主要以下腹痛为主,部分患者有发热等症状。目前影像学检查以B超及输卵管造影为主,CT检查相对较少,对本病的认识尚不足,故常误诊为卵巢囊肿、卵巢囊性肿瘤等。作者收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积液,发现其CT表现较具特征性,以提高输卵管积液的CT诊断水平,回顾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嘉兴市第一医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积液患者。年龄41~65岁,平均(53±2)岁。5例为体检发现,11例因下腹痛就诊,腹痛时间为1~15天,无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其中 3例伴发热。
1.2检查方法 1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机为GE Light speed Plus 4排螺旋CT,CT扫描前30分钟口服800 mL水,开始扫描前再服200 mL左右水,扫描范围双肾下极至耻骨联合,层厚5mm,间隔5mm,增强行两期扫描,动脉期25~30秒及静脉期60~65秒,对比剂为碘海醇100mL(300mgI/mL),注射速度为3mL/s。
1.3图像分析 由两名诊断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一名副主任医师共同分析输卵管积液的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结构改变等CT影像特征,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照分析。
2.1CT表现 16例患者中单侧7例,双侧9例,共25个病灶。其中5例输卵管积水及1例输卵管积脓共11个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晰,囊内液体密度均匀,囊壁光滑,厚薄均匀,与子宫、直肠及乙状结肠分界清楚,周围脂肪密度无增高,盆底无积液,4例两侧对称,呈典型莲藕状、腊肠样改变(见图1),内见分隔,增强后可见囊壁明显均匀强化(见图2~3),无强化壁结节,有分隔病灶见分隔轻度强化,2个病灶伴卵巢小动脉走行异常及稍增粗(见图2);10例输卵管积脓共14个病灶显示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增强后可见病灶边界仍欠清晰,但囊壁清晰可见,并明显强化,囊内见多发分隔(见图4~6),分隔强化稍弱于囊壁,5例与子宫粘连,3例与直肠及乙状结肠粘连,但直肠及乙状结肠壁无明显异常强化。
图4 ~6 右侧输卵管积脓。图4 平扫提示右侧附件区见囊实性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图5 动脉期见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中度强化,中央低密度呈腊肠样改变,内壁欠光滑,但清晰,外壁不清晰,与周围肠管分界不清。图6 静脉期可见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仍持续强化,外壁与周围组织仍分界不清。
图7 病理图片提示输卵管管腔扩张,腔内见积液(HE×40)。
2.2手术、病理表现与CT征象对比分析 16例病理表现均可见输卵管增粗、表面充血、水肿及僵硬,管腔扩张,腔内见游离水样密度(见图7),并见管壁增厚,5例可见明显扭曲,输卵管最粗者5cm,最细2cm,在CT上表现为单纯增粗病灶呈莲藕状或腊肠样改变,伴壁明显增厚,伴扭曲病灶可见呈团状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增强后可见呈C或S形改变,腔内液体呈水样密度;其中7例可见盆腔内积脓,均为少量;16例均可见与周围组织粘连(其中5例主要与左侧骶韧带粘连,7例与子宫粘连,4例与直肠及乙状结肠粘连),CT相应表现为与周围脏器间见索条状斑片状密度影,并见脂肪密度增高。6例合并两侧卵巢扭转,其中2例在CT上可见异常走形卵巢小动脉,4例可见合并子宫肌瘤,3例可见合并输卵管系膜囊肿。
3.1疾病概述及病理基础 输卵管积液在妇科疾病中相当常见,主要因输卵管炎继发引起,病原体主要为细菌感染,也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输卵管位于阔韧带上缘内,为一对细长、弯曲的管道,内侧与子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呈伞状,与卵巢相近,全长9~12cm,输卵管为三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为黏膜层、平滑肌层及浆膜层,其中黏膜层中的分泌细胞可分泌液体。输卵管中的积液可能主要有两个来源:(1)输卵管因炎症发生峡部及伞端粘连,阻塞后形成输卵管脓肿,当管腔内脓细胞及坏死组织被分解,被吞噬细胞清除后,即成为水样液体,形成输卵管积水;(2)输卵管两端因粘连而阻塞后输卵管黏膜细胞的分泌液不能排除,即积存于管腔内,形成输卵管积水[2]。其他有如盆腔炎引起输卵管系膜粘连、扭曲而致阻塞及输卵管结扎后,引起的输卵管积液,但相当少见。
3.2输卵管积液的CT表现 盆腔内子宫两侧或后方囊性病灶,少数为单侧。本组单侧7例,双侧9例,部分因积液较多伴输卵管扭转等可位于子宫后方,本组中可见3例。平扫可见呈囊性病灶,积水病例囊液呈水样均匀低密度,位于子宫两侧或后方,呈腊肠样或莲藕状表现,增强后可见囊壁均匀明显强化,囊壁有延迟持续强化特点,内外壁均光滑清晰,无异常强化壁结节;而积脓病例由于管腔内脓细胞未完全分解,表现为稍低密度,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病灶周围脂肪密度增高,与直肠及乙状结肠壁粘连比例高,本组输卵管积脓病灶中8例伴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此类病灶增强后可见典型腊肠样低密度影,另有何富生等[3]报道可折叠形成C或S形,本组中1例可见S形征象,同时实性部分及管壁动脉期呈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并达到最大值,与沈亚芝等[4]报道一致,其病理基础为肉芽组织,造影剂有快进慢出的特点,其他如卵巢囊实性肿瘤等少见此强化模式;囊内壁增强后欠光滑,部分病灶内可见分房状及分隔改变,一般较囊壁明显薄,呈轻度强化,本组积脓病例中6例可见分隔较薄,且强化弱于囊壁等上述征象。本组6例伴卵巢蒂扭转,回顾性分析CT增强动脉期图像,可见2例病灶旁有扭曲增粗卵巢动脉显示,当轻度扭转或可复性扭转时CT图像上表现欠典型,故作者认为当患者有输卵管积液,同时可见卵巢动脉异常扭曲及增粗时,并结合临床急性下腹痛病史,可提示输卵管积液伴卵巢扭转。
3.3鉴别诊断 既往人们在CT影像上对输卵管积液认识不足,术前误诊率高。本组病例8例术前诊断为卵巢囊肿,3例诊断为卵巢囊腺瘤。输卵管积水主要需与以下囊性病变进行鉴别:(1)输卵管系膜囊肿:位于卵巢与子宫间囊性病变,CT表现为上宽下窄腊肠样或蛇形样囊样影,境界清晰,水样密度,无壁结节,为输卵管系膜囊肿主要征象[5],囊壁相当薄,增强后囊壁见不到明显强化;(2)卵巢冠囊肿:位于输卵管与卵巢门之间,以单发及单囊多见,囊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囊壁菲薄,一般无分隔,因张力较低,常呈扁椭圆形。输卵管积脓需与以下病变鉴别:(1)卵巢囊腺瘤:囊腺瘤可单侧亦可双侧,以单侧多见,典型表现为两侧卵巢区类圆形囊实性病灶,内见分隔,分隔及囊壁厚薄不匀,部分囊壁可见钙化,增强后可见实性部分强化,但无快进慢出强化特点,囊壁强化弱于输卵管积液病灶,且囊内外壁均不光滑;(2)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样发生于育龄妇女,异位于卵巢多见,CT上主要表现为等高密度囊状病灶,大小及密度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MRI表现为T1WI极高信号 (类似于脂肪信号)及T2WI极低信号[6],由于CT及MRI表现较典型,鉴别诊断不难;(3)阑尾脓肿:部分阑尾较长,当形成脓肿时,CT表现可与输卵管卵巢积脓相仿,但输卵管卵巢积脓很少累及回盲壁,临床症状无转移性右下腹痛。
总之,输卵管积液在临床上较为常见,CT上特征性表现为子宫两侧或一侧莲藕状、腊肠样低密度,增强后内壁更清晰,囊壁及实性成份呈快进慢出强化特点等。CT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影像证据,还可清晰并直观了解输卵管和其外盆腔内情况,同时可以利用MPR技术更全面了解输卵管积液形态,为输卵管积液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1] 孙芙蓉,王培军,江虹,等.输卵管积液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3):103
[2] 王如瑛,徐晋梅,张小红.B超输卵管造影对交通性输卵管积水诊断价值的研究.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5):277
[3] 何富生,杨明,郭军,等.螺旋CT三期增强对卵巢输卵管脓肿的诊断价值.辽宁医学杂志,2009,23(1):37
[4] 沈亚芝,朱时锵,葛祖峰,等.输卵管积水并扭转的CT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2):1980
[5] 殷全红.输卵管系膜囊肿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81
[6]Yong YJ,Eric K,Heoun KK.Imaging evaluation of ovarian masses.Radio Graphics,2009,29(4):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