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吴勤丽,叶雯霞
(丽水市人民医院,浙江 丽水323000)
·病例报告·
改良F K方案治愈绒毛膜癌1例
李廷,吴勤丽,叶雯霞
(丽水市人民医院,浙江 丽水323000)
绒毛膜癌属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一般发生在性腺(睾丸、卵巢)和子宫,恶性度高,病情发展快,对化疗敏感,是通过根治性化疗可能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绒毛膜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5-FU)联合放线菌素D(KSM)。2013年10月本院收治1例绒毛膜癌患者,应用FK方案后出现严重口腔黏膜反应,无法按时化疗,经调整给药方法,成功治愈。现结合文献,将治疗经验做一总结。
患者,女,38岁,生育史:G5P3,末次分娩于1年前顺娩1男婴。2013年9月24日因“停经50余天,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住本院妇科。患者50余天前末次月经来潮(即2013年7月28日),量及性质同以往。停经后无明显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1个月前(8月28日)无诱因下出现阴道流血,量明显少于经量,持续10余天干净,偶有腰酸不适,无腹痛腹泻,无头痛头晕,无发热畏寒,无肛门坠胀感等不适,自认为月经来潮,未就诊治疗。5天前再次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无腹痛,无发热,就诊于庆元县人民医院,查B超提示:宫腔下段偏强回声,黏膜下肌瘤或宫腔下段妊娠可能,尿妊娠试验“阳性”,建议上级医院就诊。1天前就诊于丽水市某医院,查B超提示:宫腔下段稍强回声团(黏膜下肌瘤可能性大),血清β-hCG 2488.3 IU/L,建议上级医院就诊。今来本院,少量阴道出血,无腹痛,无胸闷心悸,无头晕,无四肢厥冷,查血清β-hCG 2815 IU/L,盆腔B超提示宫腔下段回声增强区(黏膜下肌瘤?大小32mm×23mm×28mm);子宫小肌瘤;宫内存环;右卵巢边界不清;盆腔积液(15mm)。患者10余年前曾患“肺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治愈”,患乙肝“小三阳”病史10余年,肝功能正常。体格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畅,少许血性分泌物,宫颈光滑,无举痛,宫体前位,正常大小,质地中,活动好,无触痛,双侧附件未及明显肿块,无压痛。入院后查盆腔MRI+增强提示宫体前壁子宫内膜下异常信号(见图1~2),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清β-hCG 3669IU/L,2013年9月27日行宫腔镜下诊刮术,刮出较多坏死蜕膜样组织。术后病理:镜下见滋养细胞高度增生伴异型,未见绒毛,局部见出血坏死,诊断绒毛膜癌(见封三图3~4),免疫组化:β-hCG(强阳性)(见封三图5),诊断绒毛膜癌明确。
图1 MRIT2(化疗前,2013年9月25日)
图2 增强MRI T1(化疗前,2013年9月25日)
患者在化疗前查肺部CT提示两肺继发性肺结核(纤维化、钙化灶为主)伴左肺上叶局部胸膜增厚,未见明显转移病灶(见封三图6),头颅增强MRI未见明显转移病灶,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颁布的FIGO2000版GTN分期评分系统,临床分期为Ⅰ期,预后评分为3分,属于低危组。对低危者可采用单一化疗,高危者推荐EMA-CO方案的联合化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的关键是第1和第2疗程,而单一化疗首次失败率较高,即使更换药物和方案也易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国内仍将氟尿嘧啶联合放线菌素D作为一线方案。2013年10月23日、2013年11月16日、2013年12月10日采用一线方案联合化疗3周期。根据体质量(40kg)计算,具体为:氟尿嘧啶针1.0g持续静脉滴注d1-5+放线菌素D 0.24g静脉滴注d1-5(每3周化疗1周期),化疗后出现Ⅳ°口腔黏膜反应(见封三图7~8),无法按时化疗,导致化疗间歇期延长,且血清β-hCG在下一周期化疗时不能降至正常范围。2014年1月4日、2014年2月1日、2014年3月1日改变给药方法联合化疗3周期,具体为:氟尿嘧啶针1.0g持续静脉滴注d1-2、d8-9、d15-16+放线菌D 0.24g静脉滴注d1-2、d8-9、d15-16(每4周化疗1周期)。第4周期结束后β-hCG一直在正常范围,仅出现Ⅰ°口腔黏膜反应,顺利完成了后3周期的化疗。第5周期化疗结束后复查盆腔MRI+增强,提示病灶完全消退(见封三图9)。于2014年6月26日复查盆腔MRI+增强,未见病灶复发(见封三图10)。随访至2014年12月9日(9个月),血清β-hCG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
绒毛膜癌是由于滋养干细胞失去控制而异常增生,以致失去原有绒毛结构,浸润破坏血管的能力极强,不断浸润溶解子宫内膜基质,侵入子宫肌层,早期即穿透血管而出现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80%)、阴道(30%)、脑(10%)、肝(10%),淋巴系统转移较罕见[1-2]。病理特点主要为滋养细胞高度增生,未见绒毛。
绒毛膜癌的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辅以手术、放疗、介入等综合治疗,低危组对甲氨蝶呤(MTX)或放线菌素D单药化疗耐药风险较低,高危组需要多药联合化疗[3]。
该患者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颁布的FIGO2000版GTN分期评分系统,为低危组,为避免单药化疗出现耐药,采用国内常用的一线方案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联合化疗,β-hCG迅速下降,但由于出现Ⅳ°口腔黏膜反应,即使在化疗间歇期应用多种方法,如静脉补充B族维生素、康复新口服液漱口、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扶济复)喷口腔等,3周后口腔溃疡仍未愈合,无法按时行下一周期的化疗,化疗间歇期延长。患者化疗3个疗程后β-hCG曾下降至正常范围,但由于延迟了化疗,βhCG再次升高。观察该患者化疗3周期的反应,说明患者对氟尿嘧啶和放线菌素D敏感性高,可以继续应用;但由于连续应用5天氟尿嘧啶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应避免连续应用。综合以上2方面的因素,决定改变给药间隔时间,采用每周疗法,适当降低原来2种化疗药的剂量强度。该患者在第4周期第2次化疗后,β-hCG下降至正常范围,直到完成第6周期,β-hCG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复查盆腔MRI+增强显示病灶完全消退。此后连续9个月复查β-hCG和其他相关检查均正常,说明患者达到临床治愈。
综上所述,绒毛膜癌发病率低,缺乏大规模的临床治疗经验,传统的一线化疗方案需连续应用5~8天的氟尿嘧啶和放线菌素D,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口腔黏膜反应和/或骨髓抑制,导致化疗间歇期延长,影响了化疗效果。通过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和剂量强度,明显降低化疗不良反应,保证按时化疗,成功治愈该患者,可供同行借鉴参考。
[1]N atalia Buza,Pei Hui.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the molecular era.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2010,16(11):526
[2] Berkowitz RS,Goldstein DP.Current 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s.Gynecol Oncol,2009,112(3):654
[3] NganHY.ThepracticabilityofFIGO2000stagingfor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neoplasia.IntJGynecolCancer,2004,14(2):202
丽水市科学技术局计划项目(2012ZC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