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
1月20日,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站根据获得的一份备忘录报道,国防部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取消2010年提出来的“空海一体战”名称(ASB),并将其办公室整合到了一个名为“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概念”(JAM-GC)的办公室之中。此前中国媒体对“空海一体战”概念多有报道,那么美国军方这一次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说到“空海一体战”概念,其出现的时间刚好在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之前。因此,中国媒体结合“重返亚太战略”对此概念发表过很多分析文章。综观这些文章的大意,大都是将其看作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应对中国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一种作战设想。其大意是:先由美国空、海军派出无人机和隐形作战飞机将中国大陆沿海的反舰作战能力打掉,然后再将占有技术优势的海、空军抵近沿海形成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威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被甩在“空海一体战”之外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开始对这一概念发出了不屑之声,就连美国防部主管采办、技术与后勤工作的副部长肯德尔(Frank Kendall)在去年10月7日也开始批评“空海一体战”概念的联合与互操作性不强,未能促成国防部各项目之间形成互操作性。而就在他发表批评讲话的一个多月后,美国防部就高调推出了第三次“补偿战略”。当时还是国防部长的哈格尔在讲话中表示,新的“抵消战略”将吸取以往“抵消战略”的经验教训,确保美国在对手拥有“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条件下,投送能力继续在未来数十年里保持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所谓第三次“补偿战略”就是国防部推出的一个可覆盖“空海一体战”的顶层设计思路。尤其是国防部在解释新“补偿战略”时,专门提到了要探索新的作战概念以及新作战方法和“使国防部能在平台和有效载荷两方面得以平衡的方法”。这也更加预示了原来的“空海一体战”这个概念的单薄。
在“空海一体战”更名的消息出来后,我在第一时间就把消息贴到了微博上。一位在美国攻读国际关系研究生的中国军事迷在我的微博上留言称,“空海一体战”的轻率出台,表明了美军在军种之间协调上的缺失,其结果是给了空、海军借一个概念抢占军费的口实。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奥巴马政府与军方磨合的失败。也就是说,奥巴马政府在仓促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时,并没有想好一个与之配套且可操作的军事战略。
再深一步探讨,“空海一体战”只是一个以打赢局部战争为限度的作战概念。如果说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军失去了内在平衡的话(将资源和地面部队过分集中于中东地区),“空海一体战”则是试图将海、空军资源再一次集中于亚太,这无异于是再一次加剧美军内部的失衡。而国防部和参联会的设置,特别是在1986年美国国会出台了《戈德华特-尼克尔斯》法案后,它们的使命就是要尽量加强美军各军种之间的协调。因此,“空海一体战”概念被“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概念”所覆盖也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当然,从概念到技术成熟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简言之,从“失衡”到“均衡”需要一个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空海一体战”的更名,并不意味着美军对承担“重返亚太战略”使命的放弃。这只是表明美军方高层希望更均衡、更有效、更具有操作性地重返亚太。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期间中国军队也开始“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强军改革。
2010 年7 月,美军“华盛顿号”航母搭载多架运输机、战斗机参加美韩黄海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