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之有道 “学”之有效

2015-02-12 15:42李凤贤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11期
关键词:探究性品德课程标准

李凤贤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应以核心问题为载体,把握探究方向性,明确好教师角色,引领学生发展,这样才能让品德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涵义;策略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把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之一。而我区提出的“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就是说,“研学后教”与品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辅相成,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乘着区“研学后教”的东风,使用探究学习这种活动方式并将这种活动方式运用到位,需要我们在弄清探究学习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实践、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初探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自主、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

然而,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狭义地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学习的模式,对探究学习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追求形式的歧途:探究问题“无味”——把课堂提问等同于探究学习;探究过程“无趣”——探究活动类似走场;探究结果“过虚”——课堂成了优生的“舞台”;探究结果“过虚”——课堂成了优生的“舞台”。到底怎样引导学生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让小学品德课堂更有效呢?下面,笔者以《中国制造》一课例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点策略。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有效的策略是事情进展的捷径,开展探究性学习也不例外。

(一)问在核心处——把握探究方向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于用生活魅力因子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自主实践。

教学片段一:寻找国外中国制造

师:请看视频《中国制造掘金伦敦奥运》,看完后说说你的发现与感受。

生1:中国真了不起,我们的工艺品居然在国外这么畅销。

生2:中国制造真厉害,遍布全世界。

生3:如果没有中国制造,伦敦奥运会失色不少呢?

……

师:那对于中国制造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我想了解中国制造为什么这么了不起?

生2:我想寻找中国制造的独特之处。

生3:为什么外国的产品要在中国制造?生产基地都集中在什么地方?

教师归纳同学们的谈话,引导提出探究问题:中国制造有什么特点?了解中国制造的生产基地;探寻中国制造的明天。

此次导入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从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切入,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制造的特点、探寻中国制造的明天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深入探究中国制造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突出了教师要注重学习内容与儿童身边的社会生活联系,让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且要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动力,使之成为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兴趣活动。

2. 核心“问题”巧辐射,提高探究实效

可以这样说,真正有效的探究教学是从有效提问开始的,如上述教学片断一,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出了核心探究问题:中国制造有什么特点?了解中国制造的生产基地;探寻中国制造的明天。可在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中,从核心问题入手,由一点辐射到相关的其他点,引发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问题之间丝丝相扣,探究过程循环往复,从而实现由少到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由点到网的联动学习。

(二)引在恰当处——明确好教师角色

教师是探究资源的提供者,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研究问题的引领者。那在“研学后教”的背景下,作为引领者、促进者的教师到底要做些什么呢?

1. 落实课前活动,未成曲先有调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在整个活动之中,课前准备活动更不容忽视。引导学生课前做学习准备工作,这种学习设计旨在指导学习过程迁移,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课堂,带着思想进课堂,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带着一个空脑袋在课堂上道听途说。

教学片断二:寻找中国制造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调查。分别从电器商场、家庭小轿车、家庭服装、食品、日用品等5个方面调查“中国制造”的品牌比例。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调查、比较、演示、交流等形式,感受“中国制造”不是在课本上,而是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活动因此变得更鲜活、更亲切。

2. 优化探究资源,变教材为学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服务,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材料,帮助、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三:想一想中国创造

师: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咱的心里也严重失衡,怎么办?endprint

资料: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制造”应如何寻求突破;中国制造业亟待转型;大陆居民争先到香港购物的新闻照片一组。

各组领取一份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然后交流。小组长收集好意见,以思维导图形式汇报“中国制造如何走向中国创造”。

在以上环节中,教师提供真实的、生活化的资料给学生观察分析,从而使知识化远为近,化难为易,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恰当的活动,把教学资源变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选取的资料必须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精心挑选的第一手资料,不要出现结论性的文字,不然会使探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资料不能多,因为在有限的小组活动时间内,学生探究不完。

3. 巧用思维导图,激活思维

有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而汇报又说不出多少意见来。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及时把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而且呈现方式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读资料,没能把这些资料、信息经过加工内化成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进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因此这节课(教学片断三)通过让学生画简单的图(图示)文(关键词)理清自己思维的脉络,使他们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分析、理解加工、小组互动、质疑解疑、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使那些外在的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因为学生有话可说,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展示的参与度,显现了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4. 渗透学习方法,授人以“渔”

为了完成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师需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何呈现给学生,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分类、观察、典型事例分析是品德与社会课中常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学法。

(三)评在巧妙处——引领学生发展

建立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者的态度、意志等,要看态度是否端正,研究是否积极主动,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无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二是研究者的能力,如调查表的质量、课后反思等。

教学片断四:

以上评价表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评价的基本原则: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自评和学生互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总之,在小学品德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情感,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张茂聪.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性品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