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俊
(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2)
书院课艺为生徒考课之作,对于教育史、学术史、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徐雁平先生的《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著录清代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书院课艺86种(另有未见课艺14种)[1],其中江苏书院课艺56种,为相关研究指示门径,厥功甚伟。笔者近年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等地访书,又经眼江苏课艺32种。今撰其提要,以补徐先生的劳苦。
(1)《娄东书院小课》。道光九年(1829)刊行。庄东来选,在院肄业诸子同校。庄东来序(道光九年)。凡81篇,其中赋23题37篇,杂文14题17篇,古今体诗17题27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杨敬傅、胡朝缙、胡朝绶、周元鉴、周元鉁、蒋枚、徐春祺、吴逢甲、萧应麒、张培基、陆廷璜。
(2)《当湖书院课艺》。同治七年(1868)开雕,本院藏板。嘉定城内东坡桥东首高见山刻印。山长张浩选。汪福安序(同治七年),张浩(同治七年)序。凡四书文117题160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葛家善、杨震福、叶声骏、王锺福、秦锡元、陈庆甲、严肇祥、杨恒福、陆乃勋、赵莪、严启祥、吴甘泉。
(3)《当湖书院课艺二编》。光绪十三年(1887)冬月开雕,本院藏板。嘉定城内东坡桥东首高见山刻印。杨恒福编次,秦锡元、朱沄同校。龙景曾序(光绪十四年二月中和节),徐为倬序(光绪十四年试灯节),杨恒福序(光绪十三年冬月)。凡四书文214题275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秦锡元、秦鸿瑞、叶声骏、秦鼎、陈承禄、金念祖、吴邦恒、赵棫、诸晞沆、杨宝瑄、周保璋、黄宗善、周保珪、杨震福、沈恩膏。
(4)《当湖书院课艺三编》。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雕,本院藏板。嘉定城内东坡桥东首高见山刻印。杨恒福编次,秦锡元、朱沄同校。孙毓骥序(光绪二十二年四月),顾承皋序(光绪二十二年夏月),杨恒福序云(光绪二十二年夏日)。凡四书文80题114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许朝贵、秦祖望、廖寿图、王焘曾、许朝宗、张祖寅、庄元俊、李曰镜、沈恩膏、徐之锦、唐福昌、沈恩孚、毛诒源、谭学濬、张松龄、程嘉树。
(5)《上海求志书院课艺(春季)》。题“春季课艺”,未详何年。俞樾评阅经学和词章之学,□□□(原缺)评阅史学,高骖麟评阅掌故之学,刘彝程评阅算学,张焕纶评阅舆地之学。凡33篇,其中经学4题4篇,史学6题6篇,掌故5题5篇,算学4题5篇,舆地7题9篇。作者17人:朱逢甲、汤金铸、郑兴森、吴曾英、许寿衡、秦諴、冯一梅、王履阶、顾麟、王念珣、沈祥凤、瞿庆贤、沈善蒸、姚文栋、李庆恒、姚有彬、朱昌鼎。
(6)《上海求志书院课艺(丙子夏季)》。光绪二年(1876)夏季课艺。俞樾评阅史学和词章之学,□□□(原缺)评阅经学①此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南京图书馆藏本作“钟子勤先生评阅经学”。钟子勤,名文烝。,高骖麟评阅掌故之学,刘彝程评阅算学,张焕纶评阅舆地之学。凡44篇,其中经学6题13篇,史学4题5篇,掌故之学7题7篇,算学2题2篇,舆地5题5篇,词章7题12篇。作者19人:朱逢甲、宗汝成、姚文枏、邵如林、范本礼、徐琪、钱国祥、王履阶、沈善蒸、许寿衡、王光熊、章耒2篇,李庆恒、赵引修、艾承禧、郁震培、冯一梅、丁桂琪、冯熙成。
(7)《上海求志书院课艺(丙子秋季)》。光绪二年(1876)秋季课艺。俞樾评阅史学和词章之学,□□□(原缺)评阅经学,高骖麟评阅掌故之学,刘彝程评阅算学,张焕纶评阅舆地之学。凡58篇,其中经学7题7篇,史学5题11篇,掌故6题9篇,算学5题7篇,舆地8题10篇,词章7题14篇。作者21人:朱逢甲、沈善蒸、郑兴森、王履阶、华世芳、徐琪、朱宝青、姚文栋、杨象济、沈祥龙、汪晋德、曹基镜、胡元鼎、姚文枏、艾承禧、秦諴、沈咸喜、崔有洲、黄致尧、许寿衡、章耒。
(8)《上海求志书院课艺(丙子冬季)》。光绪二年(1876)冬季课艺。俞樾评阅史学和词章之学,□□□(原缺)评阅经学,高骖麟评阅掌故之学,刘彝程评阅算学,张焕纶评阅舆地之学。凡51篇,其中经学7题12篇,史学7题8篇,掌故5题6篇,算学4题6篇,舆地5题7篇,词章5题12篇。作者27人:朱逢甲、艾承禧、沈善蒸、郑兴森、赵贤书、于尔大、钱其襄、梁云、姚文栋、钱润道、沈祥凤、王保衡、尹熙栋、陈曾彪、顾麟、姚文枬、华世芳、甘克宽、许寿衡、郁晋培、崔有洲、赵引修、康宜鉴、陈炳、郑炳、杨象济、金庭萼。
(9)《上海求志书院课艺(丁丑春季)》。光绪三年(1877)春季课艺。俞樾评阅经学和词章之学,沈曾植评阅史学,高骖麟评阅掌故之学,刘彝程评阅算学,张焕纶评阅舆地之学。凡44篇,其中经学7题9篇,史学5题8篇,掌故5题6篇,算学4题4篇,舆地5题7篇,词章6题10篇。作者21人:何松、林颐山、朱逢甲、华世芳、沈善蒸、沈祥龙、钱润道、王保衡、赵宝书、张大昌、蔡福钧、陈士翘、杨象济、沈祥凤、沈咸喜、王履堦、韩柳文、唐步云、汤日赞、朱昌鼎、王钊。
(10)《上海求志书院课艺(戊寅春季)》。光绪四年(1878)春季课艺。俞樾评阅经学和词章之学,钟文烝评阅史学,高骖麟评阅掌故之学,刘彝程评阅算学,张焕纶评阅舆地之学。凡61篇,其中经学12题24篇,史学8题8篇,掌故3题3篇,算学4题4篇,舆地3题3篇,词章7题19篇。作者24人:朱逢甲、杨敏曾、于鬯、孙瑛、徐诵芬、何宗镐、冯崧甫、葛嗣濚、许景衡、陈鼎、甘克宽、李达璋、郑兴森、章保元、屈元爔、王光熊、郁运中、丁桂琪、杨象济、沈祥凤、沈善蒸、崔有洲、周汝翔、廖嘉绶。
(11)《云间郡邑小课合刻》。云间、求忠、景贤书院小课合刻,又名《云间小课》。光绪四年(1878)季夏开雕,上中下三卷。署松江府事镇江知府赵佑宸序(光绪四年),署娄县事嘉定知县程其珏序(光绪四年清和月)。上海图书馆藏有抄本,内容与刻本相同,抄写版式亦遵原刻,惟缺下卷。又,赵序、程序之前,增江苏督学夏同善序(光绪五年四月)。凡236篇。卷上赋31题56篇,卷中杂体文42题73篇,卷下试帖、五排、七排、五古、七古、七律、七绝62题107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吴履刚、冯颐昌、冯端灋、冯端燮、凌鹏飞、王赓飏、郭福衡、张礽宇、王廷樑、秦端、冯彦昌、章耒、陈鼎常、沈祥龙、张礽勋、王廷材、刘至清、章士杰、李廷桢、秦震。
(12)《橤珠课艺》。未题刊刻年月。张修府同治七年(1868)序。凡四书文19题32篇,试帖诗6题14篇。附刻闱墨12篇,其中王家亮乡试(道光丙午科)4篇、张修府乡试(道光丙午科)4篇、张修府会试(道光丁未科)4篇。另有张修府窗稿23篇。作者10人:葛学礼、张修府、王家亮、贾履上、王庆均、沈廷寀、曹树耆、徐世荣、周世昌、汪元森。
(13)《云间四书院新艺汇编》。又名《云间四书院课艺精华类编》,四书院者,云间、求忠、景贤、融斋。扫叶山房石印本,姚肇瀛编。姚肇瀛自序(光绪二十八年季冬)。凡8类:讲义、论辨(上中下)、策问(上下)、考证、说、解、杂著、算学,约500篇。有评点。
(14)《正谊书院课选》。道光十四年(1834)秋刊,本院藏板。山长朱珔选定,监院欧阳泉编次,在院肄业诸生参校。抚吴使者林则徐序(道光十四年仲夏),吴中承宣使者陈銮序(道光十四年夏六月中浣)。凡四书文44题118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张肇辰、王芝孙、吴锺骏、马学易、江文龄、黄增川、陆元纶、潘霁、陈焵、顾本立、胡清绶、王熙源、陈宗元。
(15)《正谊书院课选二编》。道光十五年(1835)春刊,本院藏板。山长朱珔选定,监院欧阳泉编次,在院肄业诸生参校。卷首监院声明:“如有抽减篇数,翻刻射利者,访闻确实,立即指名移究,惩办不贷”云云。朱珔序(道光十五年春正月)。凡四书文41题117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冯桂芬、陈焵、洪鼎、陆元纶、胡清绶、徐绍鏊、吴钟骏、顾文彬、夏晓初、范来治、王芝孙、朱文涟。
(16)《正谊书院课选三编》。道光十六年(1836)春刊,本院藏板。山长朱珔选定,监院欧阳泉编次,在院肄业诸生参校。卷首监院声明,同《二编》。朱珔序(道光十六年秋七月)。凡四书文48题129篇,五经文16题17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陆元纶、洪鼎、夏晓初、范来治、顾文彬、金凤沼、冯桂芬、胡清绶、徐绍鏊、李传桢、陈焵、姚琳。
(17)《正谊书院课选四编》。道光十八年(1838)秋刊,本院藏板。山长朱珔选定,监院欧阳泉编次,在院肄业诸生参校。苏城臬辕西首喜墨斋刘建扬刻印。卷首监院声明,同《二编》。朱珔序(道光十八年孟秋)。凡四书文26题100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洪鼎、潘霁、陆元纶、李传桢、邵馨、张璐、王熙源、顾文彬、汪嘉惠、姚琳、范来治、徐绍鏊、冯桂芬。
(18)《正谊书院赋选》。光绪三年(1877)孟夏上海印书局刊。凡24题59篇。间附原评。入选课作较多者:汪芑、陆润庠、冯芳植、赵钧、胡元濬、殷诒穀、陶甄、王桢、徐诵芬、柳商贤、徐有珂、杨引传、汪鹤延、黄赓唐、潘祖谦、府晋蕃。
(19)《紫阳书院课选》。又名《紫阳课选》。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书院藏板。苏城小市桥瑾怀斋局刊。院长朱珔鉴定,在院肄业诸生参校。朱珔序(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下浣)。凡四书文44题137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洪鼎、朱荣实、席振逵、刘心龙、胡家锟、王玮、邹鸣鹿、张元培、王芝孙、潘宝泉、汪锡珪。
(20)《紫阳书院课艺三编》。同治十三年(1874)课艺。光绪二年(1876)六月校刊,本院藏板。山长潘遵祁鉴定,监院包桂生编次。凡四书文18题70篇。间标明刊刻时删改字数,有评点。另有试帖诗50首。入选课作较多者:秦绶章、何来寿、黄赓唐、王颂蔚、秦毓麒、袁宝璜、贝毓梅、王庚、贝朝炳、李元桢、贝允章、何宝炘、贝传书、秦夔扬。
(21)《紫阳书院课艺四编》。光绪元年(1875)课艺。光绪三年(1877)十月校刊,本院藏板。山长潘遵祁鉴定,监院方其洪编次。凡四书文15题63篇。间标明刊刻时删改字数,有评点。另有试帖诗34首。入选课作较多者:吴文桂、潘诵彬、王颂蔚、许珏、王祖畬、秦毓麒、殷李尧、吴桢、顾有樑、叶昌炽、秦夔扬。
(22)《游文书院课艺》。同治十三年(1874)开雕,板存苏州长春巷西口传文斋刻字店。李芝绶、季念诒、庞锺璐、汪福安序。凡二卷,四书文63题80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殷李尧、归纲、邵咸亨、陶炳权、曾之撰、徐元标、俞锺颕、管辰焈、顾锺瑞、陶文炳、陶文煃、管兰荪、李玉麟。
(23)《惜阴书舍课艺》。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行。院长冯桂芬评阅,江宁教谕宋开第校刊。凡三卷138篇:卷一赋,9题32篇;卷二诗,包括乐府、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七言绝、试律,31 题 72 篇;卷三骚、七、诏、策、启、书、序、颂、论、铭,14题34篇。入选课作较多者:金和、寿昌、蔡琳、马寿龄、姚必成、郑芝、王庭、姚伯鸾、姚近输、周葆淳、臧汝舟、朱延龄、邓尔晋。
(24)《惜阴书院课艺》。施作霳题签,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刊印。山长褚成博鉴定,肄业诸生校字。褚成博序(光绪二十八年春仲)。凡说、考、辨、论、述、订误、书后、叙例等45题68篇。有评点。作者21人:丁传靖、侯巽、侯必昌、郜怀沁、侯日昌、侯福昌、曹钧、陈诒绂、王霆、王畋、吴锺骥、崇朴、李丙荣、翁长沂、汪震荣、曹昌祜、张绍龄、缪九畴、俞粹蕴、李鸿才、翁长芬。
(25)《尊经书院课艺七刻》。山长卢崟鉴定,及门诸子参校。卢崟序(光绪十五年六月初伏日)。凡四书文80题144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秦际唐、陆维炘、陈光宇、许长龄、陆春官、卢金策、周钺、顾云、秦汇生、郑维翰、陈光第、姚佩珩、程祥起。
(26)《续选尊经课艺》。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珍艺书局校印。山长卢崟选定,及门诸子参校。卢崟序,同《尊经书院课艺七刻序》。凡四书文126题352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秦汇生、陆维炘、陆春官、卢金策、许长龄、姚佩珩、陈光宇、秦际唐、金还、周钺、陈光第、魏家骅、陈伯龙、郑维翰、夏仁瑞、叶文翰、秦宝瑶、郑维驹、吴鸣麒。
(27)《金陵奎光书院课艺》。光绪十九年(1893)中夏望三益亝印行。山长秦际唐鉴定,叶廷琦、邱廷銮编次校刊。凡158篇,其中:赋42题93篇,试帖诗21题35篇,古体诗4题5篇,律诗9题17篇,绝句5题8篇。有眉批、末评。入选课作较多者:邱廷銮、叶廷琦、王树培、王树禾、李杏生、夏仁虎、夏庆复、程先科、杨汧、李世宏、承先、王立勋、陈景培、龚肇新。
2.5 淮安府、常州府及一省总集
(28)《崇实书院课艺》。凡17册,刊于同治二年(1863)至光绪七年(1881)。督漕使者吴棠、苏凤文、文彬、恩锡、黎培敬、周恒祺等鉴定,山长钱振伦、庞际云、吴昆田评选,监院周嘉桢、花芸培、梁承诰校刊。吴棠序(同治二年冬十二月)。凡四书文364题509篇,五经文8题14篇。有评点。入选课作较多者:程人鹄、袁长清、张输、范冕、潘金芝、胡铭恩、汪鸿达、陶璇培、仲大奎、万立锐、胡谭典、秦大同、潘兰璘、高鸿鋆、王士铮、刘卫、朱殿芬、潘兰实、卓世济、万立镮、陈麟钟、邱宝善。
(29)《毘陵课艺》。是集为常州延陵、龙城书院课艺合刊。光绪三年(1877)暮春镌,板存文焕斋。常州知府谭钧培序(光绪二年仲秋月)。凡四书文93题116篇,经文1题2篇。有眉评、末评。入选课作较多者:钱福荪、韩廷标、周舫、陈清照、吴会甲、赵企翊、卜文焕、李锡蕃、孙方与、史致诰。
(30)《南菁文钞三集》。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日开雕。丁立钧序。凡八卷78篇,皆经解、考证、论说之文。入选课作较多者:达李、陈佩实、赵宽、陈开骥、陈铭荃、尤金镛、陆炳章、金楙基、梅调鼎。
(31)《苏省三书院课艺菁华》。又名《苏省三书院策论义课艺菁华》、《课艺汇编》。光绪二十八年(1902)仲春蟾香山房镌本”。卷首竹虚室主《课艺汇编缘起》(光绪二十八年仲春)。凡四卷60篇,卷一史论9题16篇,卷二时务策10题11篇,卷三四书经义论8题19篇,卷四杂文8题12篇。附原评。入选课作较多者:彭世襄、范鑅、恽鸣韶、鲁林、费廷璜、陆清瀚、孔昭晋、吴麟、樊如兰、顾禹谟、郁瑚、谢敬仲。
(32)《选录金陵惜阴书院、浙江敬修堂论议序解考辨等艺》。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字体前后有所不同,当非一人所抄。间有评点。凡26题38篇,皆论议序解考辨之文。作者之中,惜阴书院15人:刘寿曾、唐源、朱桂模、陈作霖、汪锺泽、姜渭、秦际唐、侯宗海、胡垣、刘贵曾、陈凤藻、章鸿钧、刘岳云、甘元焕,以及未署名1人。敬修堂7人:顾成俊2篇,潘恭寿、邹志初、关莹、钟凤书、董醇、陆人镜1篇。另有邵世鼎《半部论语治天下论》,为单独一叶纸,夹在书内。
以上课艺32种,加上徐雁平先生著录的56种,可知现存清代江苏书院课艺至少有88种。而现存的清代书院课艺总数,根据笔者近年的调查,约为200种。清代江苏书院考课之发达,可由这组数据见出一斑。更重要的是,这些课艺留存了很多士人早年书院的活动,对于我们了解士人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书院考课的实际情况,皆有重要意义。例如,曾之撰是小说家曾朴的父亲、《孽海花》中曹以表的原型,《游文书院课艺》收录了他的五篇八股文;金楙基,也就是金天翮,又名天羽,近代著名诗人,《南菁书院三集》收录了他的三篇课艺。这类文献,对于考察士人的早期经历,自有特殊的价值。再如,书院已经沦为科举的附庸,这是学术界关于清代书院的一个普遍认识。确实,很多课艺总集以八股文和试帖诗为内容;与此同时,也有很多课艺总集兼收八股文和经史词章,或者专收经史词章,如《上海求志书院课艺》、《金陵奎光书院课艺》、《南菁文钞三集》。这表明清代书院在依附科举的同时,也有学术和文化的追求。全面考察书院课艺,可以对清代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1]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8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