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内伤和内伤兼外风论治中风

2015-02-12 21:48万维海宋宏姝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内风内伤风邪

万维海,宋宏姝(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2)



从纯内伤和内伤兼外风论治中风

万维海,宋宏姝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2)

中风的研究经历了“外风学说”和“内风学说”两个阶段,今之中风机理更多地倾向于“内风学说”所致,然而外风亦在中风病的发病、病程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纯内伤和内伤兼外风两方面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法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中风;纯是内伤(内风);内伤兼外风

中风病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证卒然仆倒,昏迷不醒,痰涎壅塞,咽喉作声,或口眼斜,四肢瘫痪,或半身不遂,或口噤舌强,喑不能言。风有外风,有内风,外风由于外感,内风由于内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明确提示与《素问·风论》所提及的“饮酒中风”“新沐中风”和《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中风证等外感病迥不相侔,名同质异。

《杂病源流犀烛》曰:“虚固为中风之根也”。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认为“中风”不是风,“皆元气不足使然”。然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虚风贼邪乘虚而入,致风邪之气中于人。故笔者认为,今之中风一证,有纯是内伤者(即内风证)和内伤兼外风者,而无纯是外风者。基于这样的分类,浅述各类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方法。

1 内伤兼外风证

1.1 病因病机

《灵枢经》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虚邪即为外风,因其人半身血气空虚,故风邪偏客之。张仲景认为虚风贼邪是中风病的病因,并指明本病乃由正虚络空,卫外不固,风寒等邪乘虚袭表而留滞闭塞于经络所致。邪继而深入脏腑,使脏腑功能紊乱,故见昏迷、言语不利等。风邪侵袭人体引起中风,其根原于内虚,正如《医方类聚·诸风门一》言:“夫中风者,皆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卫失度,血气错乱,喜怒过节,饮食无度,嗜欲恣情,致于经道或虚或塞,体虚而腠理不密,风邪之气中于人也。”

1.2 证候分型

张仲景谓:中风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既不识人;邪入于脏,舌不能言,口吐涎。故临床上根据病入部位、所在深浅而划分病情的轻重为中经络、中脏腑。

1.3 辨证论治

1.3.1 中经络 中经络者,以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口眼斜为主症,病位浅,病情轻。中经络由内伤兼外风所致者,以小续命汤(组成:麻黄、人参、黄芩、芍药、炙甘草、川芎、杏仁、防己、桂枝、防风、附子、生姜)加减,分六经证治之。证见太阳无汗恶寒,为外风兼寒邪,小续命汤倍麻黄、防风、杏仁;有汗恶风,本汤倍桂枝、芍药、杏仁。证见阳明,无汗身热,不恶寒,小续命汤加石膏、知母;有汗身热,不恶风,本汤加葛根,倍桂枝、黄芩。证见太阳,无汗身凉,本汤倍附子,加干姜。证见少阴,有汗无热,本汤倍桂枝、附子、炙甘草。若无此四证,而但见少阳、厥阴证者,或六经证混淆者,或支节挛痛,麻木不仁者,加羌活、连翘。

1.3.2 中脏腑 中腑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病位较中经络深,病情较中经络重。中脏者,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病位深,病情重。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中腑者可有大小二便不通等症状。若外无六经形证,内无便溺阻隔,只是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为正气不足,卫外失司,气血亏损,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于脏腑,以大秦艽汤(组成:秦艽、甘草、川芎、白芍、当归、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熟地、生地、茯苓、独活)加减扶正驱邪、祛风通络。若外有六经形证,内有二便不通症状,先解表而后攻里,待表里邪既解,再以愈风汤(羌活、甘草、防风、蔓荆子、川芎、细辛、枳壳、人参、麻黄、菊花、薄荷、枸杞子、当归、知母、地骨皮、黄芪、独活、杜仲、白芷、秦艽、柴胡、半夏、前胡、厚朴、熟地、防己、茯苓、黄芩、石膏、芍药、生地、苍术、桂枝)和解表里。

2 纯内伤证(内风证)

2.1 病因病机

内伤亏败日久,级则必发,不必有所感触。《冯氏锦囊 方脉中风合参》言:中风之风,乃内虚暗风,的系阴阳两虚而五脏本气自病,为内夺暴厥也。刘河间主乎火,言中风之风非肝木之风,亦非外感之风,由将息失宜,五志过极,阴虚阳实,热极郁滞,心神昏冒,卒倒无所知,即谓热极生风。此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火热还可灼血为瘀,炼液为痰,痰瘀交阻,闭阻脉络,发为中风。李东垣主乎气,提出“正气自虚”是中风的发病原因,“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王清任创“气虚血瘀”学说,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脉道,气血不能往复,机体失养,亦可发生中风。朱丹溪主乎痰,谓脾虚土湿,土湿生痰,流入经络、脏腑,内风触发伏痰,横窜经络,蒙塞清窍,发为中风。

2.2 证候分型

病自内发,未有不伤其经络、脏腑者,故内风亦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本文根据内风发生的病因病机,将其划分为热极生风、气虚血瘀、痰湿闭阻。

2.3 辨证论治

2.3.1 热极生风 “热之极便为火”。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常导致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火上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肝阳暴张,血随气逆,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溢出脉外,可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舌强言蹇,眩晕头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治以平肝泻火,潜阳熄风,方选《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加减。若火热灼血为瘀,炼液为痰,又当兼祛瘀化痰之法。

2.3.2 气虚血瘀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血停滞于脉道中,气血不能往复,筋脉肌肉失养,则可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言语蹇涩、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细缓等。“气足则血自活”,故可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

2.3.3 痰湿闭阻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脾肾阳虚,水湿不运,湿聚为饮,饮凝为痰,留于经络则肢废不用,阳气不通,可见半身不遂与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痰湿阻塞窍道,头为精明之府,清阳不得上升,则可见神识混乱,不省人事。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还可见面白唇暗、四肢浅温、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治以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3 结语

中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轻则致残,重则难救,为人之大病危候,故应当及时积极治疗。辨证不清,治疗失当,则会贻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风有内风,有外风。综上文所述,中风由纯是内伤所致者与内伤兼外风者治疗方法迥异,是故准确辨清中风患者的病因病机,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中风患者的治疗、转归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4-03

万维海(1988-),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

R255.2

A

1673-2197(2015)15-0066-02

10.11954/ytctyy.201515028

猜你喜欢
内风内伤风邪
内伤内服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憋出内伤
治疗急症的新思路——发展中的内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