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古典分工理论的超越及当代价值

2015-02-12 11:51马小静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斯密亚当柏拉图

马小静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古典分工理论的超越及当代价值

马小静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以前就备受人们的关注。从古典的分工理论到近现代的分工理论一如既往的备受推崇,而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经过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而发展丰富。马克思正是在对古典分工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上发现了分工,而马克思分工的发现更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的一个有效工具。

马克思分工理论;古典分工理论;当代价值

一、古典分工理论的初形成

(一)柏拉图分工理论的初创见

从时间和内容上关于分工的考察、论述,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中最重要的古典代表人物就是柏拉图。而柏拉图关于分工理论则主要集中于他的《理想国》著作中。

首先,柏拉图论述了分工的必然性。柏拉图在基于人们互助需要而建立的“公共住宅区”即城邦中,他认为分工的存在对于建立一个城邦来说是基础性的,因而也具有必然性。柏拉图认为,创建一个城邦首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我们的自然生理需求,就需要解决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所必需的生存资料,由此也就需要有相对应的服务人员的存在。在关于如何理解分工、如何进行分工,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自己的特性,世界上也只存在一个自己,每个人也有与别人不同的才能,所以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自己才能的工作,从而说明分工是依据每个人的才能而定。柏拉图由此又认为由于每个人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需求也不同,这些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就必然产生分工,而之所以有行业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人才能禀赋的不同造成的。

其次,柏拉图论述分工专业化的好处。他认为,“每个物品由于分工做得更好了”。由此,柏拉图认为分工的本质就是工作的专业化,柏拉图赞同每个人终身从事一种工作,他在城邦中,问道:“是一个人干几种手艺好呢,还是单搞一种手艺好呢?”则其答案:“一个人单搞一种手艺好。”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依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及天生不同的才能,只专注于一种工作,会使工作做得更多、更好、更简单,可以看出,兴趣和爱好是做好一个工作的基础,更加强调由于分工效率工作变得更好了,柏拉图在此已经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优化产品质量,对产品的精致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改进。

再次,柏拉图对分工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分工是社会分为等级的基础和国家的构成原则。柏拉图在依据分工的原则,把国家里的公民分为有等级的公民。但是值得骄傲的是柏拉图的分工理论阐明了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曾指出,柏拉图的分工理论只是埃及种姓制度的理想化而已。但是我们要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柏拉图,他是带着浓厚的历史感,具有他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性。

(二)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科学奠定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而且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对分工问题进行系统考察的人。他指出,财富是生活的必需品和维持生活的物品,它是劳动所创造的,它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增进,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又取决于分工的发展,分工又引起交换。这即是亚当·斯密众所周知的著名的分工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集中在《国富论》著作中。对于分工问题的研究,亚当·斯密从劳动创造财富开始的。但是劳动是怎样创造财富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亚当·斯密便是从资本主义的分工着手的。

首先,亚当·斯密论述了分工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互通有无,人类的彼此交易和互相交换的共有倾向,各种不同才能所创造的不同产品,这才是引起分工的最初原因,因为社会分工既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也不是人类所与生俱有的观念产物,而是源于人们生活所必需而产生的交换倾向和交换能力。我们对此进一步分析,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原因”,这里的交换具有社会性,分工产生于交换这一为人所特有的“人类本性”,只有人才有,这是立足于客观的、现实的、辩证的关系来说明的。

其次,亚当·斯密论述了分工理论所具有的巨大重要作用。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把分工看做是劳动的生产力,还对分工提高生产力、优化经济做了深刻的剖析。由此根据亚当·斯密的分析,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在于:斯密进一步分析分工有利于生产能力的提高进而认识到分工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工人熟练程度的改进增加了工人所完成的工作数量,分工使劳动开始专业化;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耗的时间多,而分工的出现则大大节约了时间;由于机器的运用使得劳动变得方便而简单,更是由于分工使得所有不同的产业产量变得更好更多。由此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增强国民财富。

再次,亚当·斯密论述了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劳动分工的形式和发展情况取决于交换行为的状况,而交换行为的发生、发展本身就是市场的运作情况尤其是市场范围的大小情况。因此斯密发现:分工的发展程度极大地取决于市场的范围,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

有人问我任教的学生:“为什么叫陈校长为‘秋兰姐’?”他们很严肃地反问:“你以为‘秋兰姐’是浪得虚名吗?”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古典分工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古典分工理论的批判

1.马克思对柏拉图分工理论的批判。马克思对柏拉图分工理论给予较高的评价:“柏拉图到处强调的最重要之点是:每个物品由于分工做得更好了。”但柏拉图研究的分工理论只是粗略的、浅显的,马克思对柏拉图的分工的分析是主要是通过将柏拉图与色诺芬进行比较来展开的,指出柏拉图仅仅只是考察了职业的分工,而没有强调分工的发现使得劳动变得简单并且熟练。马克思是从现代分工的角度来分析柏拉图的分工理论,马克思所注重的分工理论更多的是关注分工与市场的关系,关注分工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而柏拉图则有古代思想的局限性,他只注重质的改进方面,而对起关键作用的劳动时间不关注,他不明白劳动时间的缩短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有直接的作用。

柏拉图对分工的划分是依据每个人的天赋各异,因此不同的人天然地适合做不同的事情,每个人如果只从事适合自己天赋的职业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话整个国家才能实现整体的幸福,但是这样就局限了人的个性发展,只是一味地被安排、被接受。由此看来,柏拉图只是纯粹一味从一种伦理和政治的角度讨论划分,而马克思则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研究分工,更说明马克思思想的开放性、多重性。柏拉图认为,分工是构建城邦的理论基础。他更离奇地将城邦理解是进行职业分工的组织,他还把分工看成是理性设计的产物,国家也是理性的结果。而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从私有制以及阶级剥削的产生来阐述分工的。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才出现了私有制和等级制。

2.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批判。在马克思眼中,斯密的分工理论虽然有着合理存在的方面,而且他的不少观点也都被马克思所接受并科学地加以发展了,但马克思并没有止此,而是继续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首先,是斯密在分工与交换的先后关系上是错乱的。众所周知分工是先于交换而出现的。但他却认为,交换是产生分工的原因,而分工是交换的结果,他还认为交换是由“人类本性”产生的。他认为交换是在没有分工之前就已经存在,而这种交易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这些都与历史发展状况的事实是不相符的,这些错误看法主要是由于他没有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待分工所造成的。在世界观上亚当·斯密是社会唯物主义,但他却陷入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中而不能自拔。

其次,他错误地混同了工场内部的分工和社会的分工,斯密为什么会有这种混同,主要是由于他认识上的模糊。他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两种分工不仅有历史发展状况的不同,而且也有本质的差别,工场内部的分工是在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的,而且它是在资本家的指挥下是有计划进行的。而社会上的分工则是在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斯密则完全混淆了这两种有本质区别的东西。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古典分工理论的超越

马克思认为,分工的最初存在是从人类生产活动就开始的。分工虽然起初只是简单的自然的分工,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马克思在批判柏拉图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后,建立了自己的分工理论,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首先是赋予分工经济学哲学的内涵,阐述了人所真实存在的处境。分工使人越来越片面化、简单化,只是简单的重复自己习惯的动作,马克思在柏拉图不关注的劳动时间中去发现问题,天才般地发现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是在较短的劳动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工作,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能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发现剩余价值论。更值得提及的是马克思没有像亚当·斯密那样只是一味地停留在分工与交换孰先孰后的争执探讨中,马克思而是立足于长远的历史发展,与私有制、私有财产一起进行考察。对马克思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研究分工理论时,还看到分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分工使劳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异化的劳动,在异化的劳动中劳动者不得不在特定的范围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枯燥无味而紧张的机械工作,以至使人畸形发展,使人沦为机器的工具,更是限制了人的现实需求,分工使人变得只是一个需要化的东西,甚至都不能构成为动物的存在方式,人类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机器的劳动实质是摧残、残害生命、掠夺人性。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最关键的还是始于斯密,他肯定了斯密对于分工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揭示。马克思在研究分工理论时,认为分工是形成和制约生产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马克思首先对分工范畴进行考察研究,并加以说明分工与生产活动的关系,正是由于分工才会形成其他的人类现实社会活动和其他不同的所有制,最终才导致阶级间的相互对立。由此说明,分工与所有制、阶级的产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条件下的分工,造成了人的活动的异化,即人的本质的异化。而且马克思还认为,分工与私有制存在着因果的关系,并且认为分工是引起私有制出现的原因,私有制则是分工导致的结果。马克思强调私有制的灭亡只能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得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再次马克思对分工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考察,是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认识,使他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唯物史观。

三、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当代进行全球合作的借鉴价值

资本家虽然只是片面的一味追求劳动效率,从而致使分工的出现,分工使得劳动者只是一味地重复简单动作,没有思想,甚至失去自我,就是为工作而工作,只是为了作为人的生理需要的劳动,失去作为人的价值意义,有时甚至都没达到动物的需求,丧失自己的生活,使得人们只是机器的附属品,甚至是沦为机器的工具。特别是机器的出现,机器只是一个“死”劳动,只有通过人这个“活”劳动才能发生作用。虽然机器的运用可以迅速地提高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作对人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而且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去理解分工,特别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劳动者的劳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由之前的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在现代互联网的时代,人的现实活动也逐渐地多样化、广泛化,分工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获得社会财富的方法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要。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和分工高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全球合作也将会呈现一个高度发展的程度,人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多,随之市场也会增大,对我们实现经济的全球合作也具有推动作用,那时候全球的经济也会大幅度的增加,人们的财富也会随之增多,为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是从技术与生产力的角度加以考察,所以这种理论的考察必须是依据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所研究的分工是作为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而言的,也是人类生产的基本形式,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手段,所以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最终归属点是立足于人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发展虽然存在着差异,甚至存在着先天素质的原因,这些其实都是分工所产生的结果。在现实的社会建设中,我们一直以人的发展为奋斗目标,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来全面和谐地发展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正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归属和最高价值取向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我国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不仅是理解现代社会现实问题的突破口,更是为构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我们需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分工。我们都知道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更好、更方便的生活,分工更是提高了人类的素质,推进了人类离文明社会更近一步,但是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分工,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分工在给予的同时,也掺杂着破坏的成分。分工破坏了自然平衡,过度的开掘原材料,对原材料的大肆浪费,社会平衡主要是导致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使穷人越来越贫穷,而富人则越来越富有,继而引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异化了人对物的过度崇拜等各种社会因素。为正确地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汲取有益经验,需要正确认识和重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亚当·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亚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3]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意蕴——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

[4]杨芳.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

[5]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J].哲学研究,2005(10).

(责任编辑 金东春)

A81

A

1009—9352(2015)02—0091—03

215-01-13

马小静(1989—),女,河南驻马唐人,新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斯密亚当柏拉图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柏拉图的椅子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开车时别发短信
柏拉图的战争与和平思想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