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2015-02-12 15:43金劲彪姬海宁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

金劲彪 姬海宁

摘 要:校企合作是协同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助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浙江树人大学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企业创新驱动、地方经济转型,提出“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理念,并初步构建了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政策引导型、专家联姻型、订单培养型等六种类型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积极性,在协同育人、科研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必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树人大学(以下简称“树人大学”)围绕“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目标,紧紧依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地方为宗旨,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效挖掘校企利益诉求结合点,在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利益共同体”构想的缘起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树人大学以“服务需求,注重应用”为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自2003年学校“升本”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在前几年的校企合作中,我们逐渐发现许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程度不深,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

(1)校企合作“碎片化”。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围绕某一课程或某一训练项目展开,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连贯性不强。从本质上讲,学校没有真正将校企合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也没有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建立完整的合作体系,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保障措施较为缺乏。

(2)校企合作“短期化”。由于合作双方对“共同利益”焦点把握不准,不少校企合作项目不是基于校企合作内在需求建立,而是校内某些教师凭借“面子”拉来的合作“成果”,因而,不少企业没有强烈的合作动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有限合作几次后,再无继续合作的空间。

(3)校企合作“表面化”。在校企合作初级阶段,不少项目“表面化”较为突出,大多是“握个手、拍个照、吃个饭”,合作仅局限在基地共建、课程实习等比较肤浅的层面;这些现象在参与的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些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够,进企业实习只是为了拿到学分,不愿真正深入一线,在企业实践实习过程中敷衍塞责,成效不大。

剖析上述问题的实质,我们认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双方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基于互惠共赢之上、服务双方的“共同体”,因此,很难建立持久而深入的合作关系。

二、“利益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针对以上问题,“十二五”之初,树人大学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内部管理等方面做出全面变革,主动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此,校企合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升级版”模式——共同构建“利益共同体”。

(1)学校办学定位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高校动因。“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教育服务和服务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来配置办学资源和运行、管理的教学型大学[1];它是一种逐渐形成并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开放型组织。因此,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应有之意。人才培养仍然是学校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所不同的是,学校根据自身层次和社会需求,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注重理论和技术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学校一方面“以用导学”,以企业需求为引领,用“倒推法”来共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以用促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环境,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最终提升学生市场对口率。

(2)创新驱动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企业动因。当前世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表明,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在中国已难以为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2]。创新驱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二是打造有创造力的员工队伍,这两者都要求企业必须与高校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企业在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很强优势,但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而高校这些方面拥有济济人才,科研能力较强。因此,当企业现有技术手段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时,通过与高校联合组队,优势互补,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可以有效缩短技术开发的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定制化”培养、员工培训等形式,可以让企业获得急需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从而使企业持续保持创新竞争力。

(3)经济升级转型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政府动因。鉴于校企合作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推进校企结合一直非常重视,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近期对此有一系列指示与要求。学校和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因而在合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作用极为重要[3]。为此,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为合作双方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直接或间接的对合作双方进行资助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同时,政府还进一步完善成果转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和高校理顺合作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此外,政府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如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设立15个产学研联盟,进一步集聚高校创新资源,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些政策在不同层面上有效推进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三、树人大学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改革实践

在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大致形成了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政策引导型、专家联姻型、订单培养型等六种类型的“利益共同体”,其基本情况如下:

(1)科研契入型。树人大学依托自身专业的科研团队、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与企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就某一课题深入探讨,协同攻关,真正实现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有机整合,在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同时,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近年来,浙江省的钢结构行业迅速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技术的支撑,学校钢结构专业方向早在2008年便与宏丰实业集团联合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学校委派专门博士教授组成的课题组与企业方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丰硕,以此为契机,双方建立了牢固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几年来,该基地为浙江的钢结构行业培养了100多名应用型人才。

(2)实习带动型。实习带动型是指企业通过与高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深入生产和经营一线,了解企业真实运作状况或生产工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从中择优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类合作,也是以往较为常规的校企合作方式。如,学校与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自开展合作以来,共接纳学校学生各类实习22批次1048人次,企业“业师”承担了现场讲解、业务指导、论文设计等指导工作,先后有30多位学生被该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

(3)中介搭桥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校企合作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中介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职业培训公司,即学校挑选有实力、知名度较高的职业培训公司;另一类是代表行业、企业的行业协会,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机构,可以灵活调节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资源配置,弥补校企合作中政府和市场作用的不足。学校还通过浙江省物流协会、浙江省家政联盟、台州工商联合会、路桥工商协会、海盐个私协会、义乌个私协会等多家协会牵线搭桥,先后与40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4)政府政策引导型。政府政策推动型是指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通过政府牵头,完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复函》,同年,国务院批准了杭州、北京、上海等21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在这一政策环境推动下,学校积极开设计算机(软件外包方向),并与杭州东忠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等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已共建20多个综合性实践项目、100多个专业课程案例以及“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开放、共享、复合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由于成效显著,东忠基地还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示范基地”。

(5)业界专家联姻型。业界专家联姻型指学校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与专业技能的行业专家、企事业单位中高层领导,到学校通过公开讲座、专题授课、实习指导等形式参与学校教学,协助学生了解职场环境和市场需求,介绍前沿的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成正确的职场态度,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与就业竞争力。2011年学校实施了“千人业师计划”,计划在10年内聘请1000名行业企业的专家业师协同授课,覆盖所有专业类课程,逐步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延伸到企业,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该计划实施几年来。先后有230多位业师参与学校的协同教学,这些业界专家的进入,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外部视野,还带来了业界资源和社会需求,以专家为媒介,学校与他们所属3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6)订单培养型。订单培养型是指企业与学校经过协商,由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企业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作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确定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学校与浙江红石梁集团有限公司长达10多年、连续几届合作开设“红石梁班”就是典型订单式合作类型。至今,红石梁班已培养了3届100多名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据统计,有近1/4学生成为了地区主管级骨干,为公司实现提升与跨越式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利益共同体”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充分提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在协同育人、科研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彰显。

(1)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基本构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是衡量校企合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为促进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学校制订了《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等一系列文件政策;成立了校政企多方参加实践教学指导委员,各二级学院也相应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做好校企合作项目的设计、保障和监控工作;学校定期、不定期邀请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培养适切企业需求,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了“3+1”、“3+0.5+0.5”等多种协同育人新模式;同时,学校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校企双方共同成立技术研发中心5个,技术攻关(培训)课题组20多个,为企业解决生产管理实际问题220个(类)。

(2)校企合作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在合作内容上,学校将校企合作细分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建设等“五位一体”,根据人才培养内在逻辑,强化各内容模块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目前,全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文、工科分别达到30%、35%以上;在合作形式上,学校初步形成了实习推荐、校企合作(虚拟)班、卓越工程培育计划等点面结合、长短搭配等校企合作模式;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按照市场需求,通过采取“千人业师计划”、“应用性课程改造计划”等措施,不断加大课程的应用性。三年来,学校共聘请253位业界专家,通过公开讲座、专题授课、实习指导等形式,参与了227门专业课程的协同教学,先后改造应用型课程40门,培养“双师型”教师100多名,组建校企合作的团队10余支,合编教材20部。

(3)学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将学生科技竞赛、素质拓展等内容形式统合到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同时,也促进了理论教学的改革。2013年全校共有580余名学生依托校企合作基地成功就业,当年学生就业率达95%;同时,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在相关行业的实践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据麦可思对我校《2012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英语、土木工程、社会工作等三个改革试点专业2011届就业竞争指数平均在90%以上,半年后的非失业率平均达97.3%,高出全省普通本科院校2%,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2920、2945、2689元,比上一届平均高出20%以上。

参考文献:

[1] 徐绪卿,周朝成.教学服务型大学:民办高等学校的新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 李健.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3] 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 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教学和人才培养创新试点(浙教函2011[5])]

[责任编辑:吴芳和]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
关于当代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重点实验室平台 促进开放式实验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