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构成

2015-02-12 15:36陈法春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11期

陈法春

摘 要: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培养规格的能力要求应该包括英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其中,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具体到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审美力和道德价值判断力上。

关键词:本科英语专业;能力要求;文学鉴赏力

为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正在组织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确定各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合理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是确定专业定位的核心,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和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尺度。各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首先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宏观要求,即其第四条规定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按照潘懋元先生对高等教育关系规律的划分,《高等教育法》很好地兼顾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部关系规律,亦即同时体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求和教育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内部关系规律要求[2]。

教育部提供的“国标”“参考框架”将“培养规格”分为“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 三个方面。三项要求中,素质是属概念,能力和知识是种概念,素质包括能力和知识,能力和知识是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素质更宏观,能力和知识更具体。能力和知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属实践活动范畴。”[3]外语专业实践性强,培养规格对能力的要求尤为重要,其界定应该既遵循教育关系规律,又符合专业性质,既准确全面,又具体可操作。《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任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实际上是把“实践能力”规定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能力要求。

关于英语专业的实践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提出了六项“培养要求”:“掌握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5]这六项实践能力要求应该成为制定本科英语专业“国标”的重要参照。在这六项能力中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英语教育界对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有广泛的共识。后四种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适用于各个专业。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方式不应该限定于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以表述为自主学习能力或者知识更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毕业生应获得的能力”部分被“思辨能力”取代,造成前后表达不一致。虽然二者词义相近,但是思辨能力主要指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思辨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6],强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给人们带来首创的, 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7]鉴于国内英语教育界已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达成广泛共识,可以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纳入“国标”。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是无需争辩的道理。然而,针对我国本科英语专业的实际,“国标”中表述为“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可能更符合专业人文学科的定位。

英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都集中在学习者的智能上,都是学习者主要运用智能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关注的主要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对人的精神、情感、意志、性格等涉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部发展规律关注不足,也未能很好地体现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语言工具论的影子,未能充分体现出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负载着其母语使用者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符号体系,也是其文化价值代码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外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和教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都要求其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文学鉴赏力。虽然,“国标”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会有相关表述,而且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可以用于文学鉴赏和批评,但是因为文学对语言专业的不可或缺性,英语专业“国标”仍然有必要在“能力要求”对其予以明确表述。

语言和文学紧密相连。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文学以语言为存在的前提条件,语言以文学为重要的保存、传播和审美载体。文学作品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理解、欣赏和运用能力。同时,文学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信息,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促进学习者体味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增加对语言对象国的感性认识,丰富语言专业学生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文学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起伏的情节、和谐的节奏和精致的结构等可以培养学习者对于语言形式美、文学作品艺术美、语言交际中的社会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趣味,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提高修养,促进学习者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文学是所有语言专业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我国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争论后达成共识: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学,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阶段有“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教学要求”[8],之后历次修订教学大纲均强化了这一要求。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9]。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对初中生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10]。在美国,无论是高中的必读书目,还是大学的人文选修课,都以文学作品为主。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英语专业一直把文学课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即使是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的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把文学课程列为专业知识必修课程。担心英语专业背离人文教育学科本位的学者更是呼吁英语专业“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12]。

英美文学的学科主导地位确定后,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在培养规格中如何要求?是像高中语文一样定位在文学鉴赏能力上,还是提高到文学研究或文学批评能力上?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比高中生更加成熟,认知水平、理解判断能力高于高中生,对大学生的文学能力要求也应该相应提高。但是,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中外文化差异使其认知水平以及理解判断评价能力不能像高中生使用母语那样自如地发挥。鉴于“国标”只是专业的“底线”,而我国英语专业布点多,发展不平衡,在“国标”中使用文学鉴赏力更加符合实际。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虽然没有使用文学鉴赏力,但其对文学课程“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和“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3]的定位实际上放在文学鉴赏层次上。

文学鉴赏力是指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形式和作家创作思想进行理解、认识、审美判断的能力,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审美力和道德价值判断力。文学鉴赏的感受力指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14]的能力。文学通过形象反映或再现生活、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学生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要能够通过情节、事件冲突、人物性格、外部环境感受文学意象的指意性、比喻性和模糊性,感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文学意境,体会其无穷的韵味,感受人物形象的命运遭遇及内心世界,感受自然环境形象的变化及其与人的关系等等。这些形象都是作家用语言塑造的,学生还要能够感受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内指性,把握语言的丰富蕴含,欣赏创造性使用语言的修辞手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通过想象塑造形象,勾画细节。文学鉴赏同样离不开想象力。读者首先要通过想象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完成心理学意义上的再造想象。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按照艺术真实的逻辑,对作品进行联想、扩充和拓展,展开创造想象,从而实现“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15]的目标。文学鉴赏的理解力“是融入多种经验的非理性感悟能力”[16]。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理解,文学理解力更强调个人情感体验。或者说是读者通过对文学形象和语言的把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17]。文学鉴赏的审美力是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求学习者既能敏感地发现作品外在的形式美,又善于透过形式领悟深层意涵,破解作品的隐喻、暗示、象征,享受顿悟的兴奋和智慧闪现的愉悦,进而对作品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文学的形象思维特点与文学的审美价值决定文学的道德价值及其对人行为规范的引导和感化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体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道德关注乃至终极关怀,往往蕴含着道德层面的反思,读者在文学鉴赏过程中会因为这些道德关注、反思而形成不同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转化潜力,这就是文学的道德感化作用。进一步讲,文学有弘扬真善美,提供精神动力和感化人行为的功能。王忠武教授指出:“人文科学的作用在于关怀人的生存与价值、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和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 其价值功能主要定位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指导文化建设方面。”[18] 英美文学形成于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承载着英美民族的文化、文明,蕴涵着英美民族的审美思维和形态,也包含着不同时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整体上,英美文学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透露出人道主义的关怀,既有对人类不幸的同情、对道德沦丧的鞭笞,又有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人性真善美的呼唤。但是因为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道德观念。在“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语境下,必须强调对外语专业学生道德价值判断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和文化意识,理解文学作品都是一定历史过程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都有它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文化条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道德价值;另一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胸怀,审视英美文学作品对当代中国社会和谐以及人类共同进步有无积极意义,达到文学鉴赏的高境界。

审美力和判断力是文学鉴赏力的核心,也是文学批评的基础。英语专业“国标”可以把对不同文学体裁作品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审美力和道德价值判断力作为文学鉴赏力的培养着力点和评价内容,培养人文通识人才;同时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使其同批判性思维能力相结合,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参考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OL].http://www.moe. 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1.html 1998.

[2] 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柳海民,李伟言. 析知识、能力、素质[N]. 中国教育报,2002-03-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 周明星. 创造教育与挫折教育[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

[7] 朱作仁. 教育辞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7.

[8] 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9][14][15][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 胡文仲,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6] 廖令鹏. 从“理解力比想象力更重要”谈起[N]. 文学报,2011-08-04.

[18] 王忠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关系及其系统划分[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