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输入假说的阐释

2015-02-11 06:06李伟
教育界·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阐释

李伟

【摘 要】Krashen的输入假说极大地影响着二语习得研究。对于这一假说的应用型研究一直受到重视,而对于这一假说的全面理解和阐释的研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试图在监察理论这一体系中对这一假说进行阐释,并指出输入假说的“微瑕”。

【关键词】输入假说    阐释    微瑕

根据Grass提出的二语习得过程的综合性模式,习得被分为五个阶段:统觉的输入﹑被理解的输入﹑吸纳﹑整合和输出。在这五个阶段中,输入和输出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预,因而经常被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输入阶段,在Grass的综合性模式中,输入被进一步分为统觉的输入和被理解的输入。可见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对输入阶段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当首推Krashen的输入假说。Krashen的输入假说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二语习得领域的教师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对此的争论;这一假说在我国当然也经历了同样的际遇。综观我国二语习得领域对于该假说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基于不同理解的侧重点而给予这一假说的阐释大同小异。本文试着从一个新的角度对Krashen的输入假说进行一种新的阐释。

一﹑Krashen的监察理论概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Krashen 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MONITOR THEORY) 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是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自然习得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等五大基本假说, 其中输入假说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内容, 其余四个假说都与这一假说有着某种内在而有机的联系。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假说把学习和习得区分开来。此前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儿童才具有自然习得语言的能力,成人只能通过学习。Krashen的语言学习假说否认了前者的观点,认为成人也有两种可以发展二语能力的途径,即习得(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习得是指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在交际中无意识地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则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之的语言学习过程。Krashen认为纠正错误对于习得没有任何影响,仅对学习有效。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认为在习得某一语言的语法结构时,有一个可以预知的顺序,一些语法结构被先习得,一些则在稍晚的阶段习得。

监察假说是在区分了习得与学习的基础上得出的。监察假说认为习得与学习各司其职。习得负责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交际的进行和二语运用的流利程度;学习则负责“监察”或者“编辑”习得系统的“输出”,负责的是语法层面的语言形式的变化。

输入假说认为,当学习者接触到充分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习得较容易发生。这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运用“i+1”模式表示。“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代表语言发展的下一个语言知识水平状态。

情感过滤假说指出二语习得过程中某些情感因素,诸如动机、自信、焦虑等,会对其产生影响。

二﹑在监察理论中阐释Krashen的输入假说

对于输入假说,Krashen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输入假说只与习得有关,而与学习无关。第二,我们通过理解包含有比我们现在的语言知识水平略高一点的i+1语言而习得。这种理解借助于上下文或者语言外的信息。这里的“理解”指的是学习者对于信息的意思而非形式的理解。第三,当交际顺利进行、输入的信息被理解并且有充分的输入,i+1层次的输入即自动提供给学习者。第四,输出能力是自然习得的,而无法直接教给。这四个方面的解释与监察理论的另外四个假说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

首先,学习和习得的区分为输入假说提供了基础。在对输入假说的解释中,Krashen首先指出该假说的适用范围:仅对习得适用。这里Krashen旨在告诉我们该假说强调的是在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自然而无意识的状态下,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输入。

其次,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粗略规定了学习者在习得某种语言时的难易程度或者层次,这似乎为Krashen 的i+1模式的输入提供了一个粗略的标准。按照自然习得顺序由易到难,从i到i+1逐步给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

再次,监察假说认为习得系统才对语言运用和语言流利程度起作用,学习系统仅起到“编辑”的作用,即对习得系统已经产生的语言进行编辑和修正;学习只对习得进行补充。基于此,Krashen指出输入假说的第四点,即输出能力是由习得系统自然习得的,而无法通过学习直接获得。

最后,情感过滤假说为输入假说中输入从“可理解的输入”转变成“被理解的输入”规定了主观条件:学习者接触到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并且“情感过滤”较低时,习得方可发生。

三、Krashen的输入假说的“微瑕”

Krashen的输入假说极大地影响了二语习得领域,使我们在揭示二语习得本质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然而,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认识和完善已有的理论;更何况Krashen只是用“假说”来命名其在二语习得输入阶段的研究成果。“假说”就是等待着被不断验证。随着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了输入假说这一白璧上的“微瑕”。

首先,与Grass提出的二语习得过程的综合性模式中输入阶段的描述(如图a所示)比较,Krashen对于输入的处理(如图b所示)似乎粗略了些,他没有指出输入的第二阶段即统觉的语言输入。转而代之的是学习者,让学习者去决定什么样的输入才能被理解。

其次,在操作层面,“输入假说所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定义知识的层次” (顾伟勤, 2008,p.23)。对于如何确定i+1层次的输入,Krashen解释为“当交际顺利进行、输入的信息被理解并且有充分的输入,i+1层次的输入即自动提供给学习者”(如图b所示)。可以判断Krashen所说的i+1层次的输入不是预先精确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包含在语言输入当中(如图b所示),当这一类的语言充分地提供给学习者时,i+1层次的输入即自动形成。然而,这里没有给教师提供真正的适宜操作的标准,因为什么样的输入是i+1层次的输入完全由学习者决定。

最后,根据Krashen对输入假说的解释,我们发现Krashen在讨论的是对i+1层次语言的意思的理解而非形式的理解而习得语言。显然,Krashen对“理解”也作了分层,即意思层面的理解和形式(或语法)层面的理解。根据这一假说,学习者通过理解i+1层次语言的意思而习得。如图d所示,这由两个过程实现。对于(1),Krashen指出学习者通过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上下文、语言外的信息来理解i+1层次的语言的意思;对于(2),Krashen则没有解释,似乎告诉我们过程(2)是必然随之发生的。然而,“意思的理解并不一定保证习得的发生”(顾伟勤,输入、互动和二语学习者)。

综上所述,有机贯穿监察理论的输入假说在二语习得领域带领我们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白璧微瑕,毕竟,瑕不掩瑜,我们并不能因为Krashen的输入假说中的不完善而完全否定这一假说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做的是更好地完善这一假说,使之更好地指导我们对二语习得的探索。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1981.

[2]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1982.

[3]顾伟勤,输入、互动和二语学习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阐释
从传统出发的现代性:《文化偏至论》分析
体演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阐释的限度:从话语权的角度重新认识文学史发展规律
《韩诗外传》“孔子学鼓琴”章的现代阐释
诗性的追溯
阐释学视角下的《正纬》
印度《欲经》之“欲”的多元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