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宏山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多,讲得累,而学生学得苦,学得累,课堂上师生间的“内耗”严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本人就如何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课标和教材,联系时政热点,补充激发学生学习的案例材料,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在新教材中已经提供了一些供学生探讨的案例,对于这些案例教师要有一定的取舍。因为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地区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于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不典型的案例就要舍弃,而要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例如,在学习“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时,教师补充了一个县的局长乱用职权,损害政府形象的案例。某局长为了清明节上坟方便,居然在一个荒坡上修建了5公里长的硬化路。让学生思考:他这样做对不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权力的行使谁来监督,怎样监督?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二、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要把创设情景和教师提炼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情景,要做到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创设,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景的手段和活动的情景。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炼问题,要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问题不能雷同,要有一定的梯度,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问题也不能过多,以2至3个为宜,要保证课堂40分钟能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际的效果
教无定法,有教无类。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教学的任务、涉及的问题相适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追求实效,不唯形式。在新课改理念下,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教师尝试运用得多,但在很多时候收到的效果并不好,学生讨论不起来,气氛不活跃,甚至最后还会影响到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本人认为在小组讨论时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1)小组划分的人数不能过多;(2)预设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能充分发表看法;(3)男女生、优等生与学困生要合理搭配,这样看问题更全面;(4)预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将讨论引向深入;(5)不能忘了交流和展示的环节。从讨论、交流、展示的过程来看,要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人人有收获。
四、教师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也不容忽视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要总看到学生的不足,因为时间会改变一切。教师要大胆放手,学做“懒汉”,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机会,要赏识学生。教师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大胆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善于引导、鼓励和激励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说课堂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每节课结束时要追问自己:学生学到了什么?课堂管理是否到位?课堂上学生是否有疑问?因此要想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打造和谐课堂和高效课堂。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要求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唯有转变观念,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虽然改变自己本身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但是面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只有尽快走出困境,寻求到教师乐教、学生愿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曾慧芳.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0(08).
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