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摘 要: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很多地方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固守在教材课文的说教式解读中,这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阅读素养。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小学如何有效地开展拓展性阅读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拓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75-01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就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对比印证,就难免化不开,知其一不知其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拓展应运而生,而且渐渐地拓展阅读已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一堂课没有拓展就是守于就是传统,就是违背了新课堂理念。但是我们却看到这样的事实:随着轰轰烈烈的改革,我们由以前的死抠课本、肢解经典逐步走向另一个可怕的极端——“浅阅读”泛滥,“语文味”缺失,文本资源堆砌……拓展阅读实践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引发每个语文老师的思索:是否每堂课都要拓展?如何选取拓展资源?如何进行有效拓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是否每节课都要拓展
凡是提到拓展,人们必然会将叶老那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援以为据,认为“不蔓不枝”的阅读教学是干瘪的,枯燥的,无味的,然而当这种思维走向另一个极端时,教材在教师的设计中沦为了一个小小的跳板,只需在此片刻停留,就奔向那个“广阔”天地。没有体会感悟,没有解读品析,没有质疑解惑,甚至来不及搞清课文传达的信息,没有时间去品读文本蕴含的深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匆匆地奔向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这样浅尝辄止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浅层次阅读,这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语文老师不妨就做个老实的“导游”,带着这些怀揣好奇之心的孩子通过这一扇扇窗子走进经典的世界,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真真切切地体会,去实实在在地领悟,直到最后让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深深留在孩子们的心底。长此以往,相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情操品行的陶冶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二、如何选取拓展资源
当然,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使用各种课程资源无疑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当广泛的课程资源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无疑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非文字媒体的使用已经泛滥成灾:听听音乐,看看美图,品品电影……一位追求快捷便利的课堂视听效果,在嘈杂的活动中,在声光电的演绎中,学生可能会“很新奇”、很“快乐”,课堂会很“热闹”、很“融洽”,但这样以画面音乐替代文字的课还是语文课吗?当下课的铃声响起后,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
语文课堂永远脱离不了语言的实践,忽视语文最本质的文本需要,必然导致课堂“语文味”的缺失,在课堂拓展中学生所收获的不是文学的熏陶滋养,这样的语文课不再是纯正的语文课,它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科学课,甚至音乐课、美术课,独独远离了其根本,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要获取大量的信息量是在易如反掌,只需在收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成千上万的信息就会铺天盖地而来。但是在纷繁的信息面前,教师却陷入了“鱼”与“熊掌”的两难境地。
设计一趟出色的语文课,有经验的教师必然会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效果来取舍课程资源。拓展应是直接指向问题解决,简洁而且能触发思维。即使是多么能吸引甚至震撼学生的“猛料”,只要它不适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都要做到忍痛割爱,及时剔除。不为了“拓展”而“拓展”,教学不因此偏离正常的轨道。
因此,选区拓展资源务必扎扎实实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充实文本内容服务,拓展资源应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突破重点、难点,提升人文价值,不泛滥,不求高,适度适量,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精练高效,这样的阅读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就可以解读为教师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调动整合丰富的文本资源,既深化对原作的内涵的体验,同时又化有限为无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收获艺术的美的熏陶。
大量的知识,独立的思考,是教师成功进行拓展阅读的根本。而善于发现资源的联系点,能巧妙地穿针引线将散落一地的资源串接起来,无疑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正是因为有独立的阅读体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让人叹服的教学智慧让特级教师于漪在课堂拓展环节进入游刃有余的绝妙佳境。
当然课堂是动态的,再完美的设计也难免会出现预料外的情况,若拘泥于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话,课堂必然会失去动人的力量。古人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方”。优秀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兴趣态度、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的研究基础上,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敏锐捕捉课堂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充分调动课程资源,迅速判断资源价值,灵活取舍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要不要拓展,如何选取拓展资源,以及怎样进行拓展,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无一不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巨大考验。只有我们潜心研究、探索,才能让“拓展阅读”不再是新课改热极一时的教学时尚,而是指向语文教学佳境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