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辅助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2015-02-07 09:24:43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25期
关键词:天和分子量肝素

符 娟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大黄辅助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符 娟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大黄辅助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低分子量肝素组和联合治疗组,低分子量肝素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以及使用大黄联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比较3组治疗1周后恢复自主排便和腹痛缓解时间;比较3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低分子量肝素组和联合治疗组恢复自主排便和腹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联合治疗组恢复自主排便和腹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低分子量肝素组(P均<0.05);低分子量肝素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第3天和第7天血清TNF-α、IL-6、IL-8水平及血浆D-D、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而联合治疗组治疗第3天和第7天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分子量肝素组(P均<0.05)。结论 大黄辅助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大黄;低分子量肝素;急性胰腺炎;D-二聚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以产生多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未完全清楚,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发病机制有“细胞凋亡学说”“肠道菌群异位学说”“炎症递质学说”等[1-2],针对急性胰腺炎不同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方法有多种[3]。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疾病的优势逐渐彰显,使用中药结合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已成为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的一个方向。大黄具有多种有效成分,其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较好[4];低分子量肝素具有纤溶和抗血栓作用,同样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5],但二者联合应用较少。2012年1月—2015年1月,笔者观察了大黄联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上述时期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发病24 h内即在我院接受首次治疗;研究对象对于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发病时处于妊娠状态者,合并有心、肝、脾、肺、肾等机体重要器官衰竭者,对本研究所给予的药物过敏者,未能最终坚持本研究者。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论证与批准。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1(40.3±13.4)岁。低分子量肝素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0(39.4±13.8)岁。联合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2~70(41.3±12.9)岁。3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停止饮食饮水、肠胃减压、抗感染、抑制胃酸和酶液分泌、补液及营养支持等;低分子量肝素组在常规治疗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5 000 IU皮下注射,每天2次;联合治疗组在低分子量肝素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黄灌肠,方法:将15 g大黄放入600 mL的沸水中浸泡然后煎煮15 min,当煎煮液冷却至常温时即可灌肠;选用大小合适的肛管,插入肛门15~20 cm,利用灌洗器将100 mL大黄煎煮液缓慢灌入肛门,并保持大黄煎煮液在肠道内2 h,每天2次。3组治疗时间均为7 d。

1.3 观察项目 观察3组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和恢复自主排便时间,计算各组治疗第3天和第7天APACHEⅡ评分,检测各组治疗第3天和第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3组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和恢复自主排便时间比较 低分子量肝素组和联合治疗组腹痛缓解时间和恢复自主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联合治疗组腹痛缓解时间和恢复自主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低分子量肝素组(P均<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和恢复自主排便时间比较

注:①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②与低分子量肝素组比较,P<0.05。

2.2 3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低分子量肝素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而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低分子量肝素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③与低分子量肝素组比较,P<0.05。

2.3 3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 3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低分子量肝素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低分子量肝素组(P均<0.05)。见表3。

2.4 3组治疗前后血浆D-D和CRP水平比较 3组治疗前血浆D-D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浆D-D和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低分子量肝素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血浆D-D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低分子量肝素组(P均<0.05)。见表4。

表3 3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③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P<0.05。

3 讨 论

急性胰腺炎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西医主要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但单纯西医治疗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中药在治疗多种疾病时采用多环节多靶点途径进行治疗,往往可以达到西医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6]。故近些年来中医药结合西医药治疗疾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表4 3组治疗前后血浆D-D和CRP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③与低分子量肝素组比较,P<0.05。

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胰腺充血、出血或者坏死,胰周渗出,导致患者的肠道麻痹,肠腔出现积液,肠胀气,肠蠕动能力降低,肠道中菌群失调,肠管内通透性显著增加,使得肠道中病菌产生的内毒素进入机体循环,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7-8]。有研究表明当急性胰腺炎发病时机体中的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6、IL-8等释放显著增加,且血清TNF-α、IL-6、IL-8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9];另外组织以及血管内皮细胞被损伤后组织因子的释放也会显著增加,最终使得机体中多个器官衰竭[10]。另外急性胰腺炎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在发作时胰腺中微血管出现痉挛,血液流变学异常,导致血栓形成,胰腺缺血,从而加速加重全身炎症反应[11],导致机体出现高凝状态。因此急性胰腺炎的治则为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和抑制机体凝血功能,及时阻止肠道功能衰竭。

D-D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的降解产物中的一部分,其可以使单核细胞中多种活性细胞因子(如IL-1、IL-6等)释放增加,使血液凝集,导致机体出现血栓的概率显著增加[12],加重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微循环障碍。D-D和CRP可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与预后的指标[13]。

大黄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大黄酸、大黄素、鞣质等,具有清热解毒、攻下泻火、凉血行瘀等功效,可恢复肠道蠕动,减少肠道淤积,增加肠道黏液和免疫球蛋白A的分泌,对肠道黏膜起到保护作用[14]。大黄还具有抑菌杀菌和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抗炎能力。大黄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可以减轻胰腺出血和坏死,减轻Oddi’s括约肌痉挛,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15]。

低分子量肝素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抗凝药物,其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并且不显著影响APTT,不需要进行持续自凝检测;可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抗栓作用强,在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溶栓作用的同时对血管内皮细胞其他的生理作用没有显著影响[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自主排便和腹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TNF-α、IL-6、IL-8、D-D和CRP水平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提示大黄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胰腺炎时具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学军,肖敏,曾宪涛,等. 大承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3-126

[2]KeL,NiHB,TongZH,etal.D-dimerasamarkerofseverityinpatientswithsevereacutepancreatitis[J].JHepatobiliaryPancreatSci,2012,19(3):259-265

[3] 张声生,李乾构,李慧臻,等.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826-1831

[4] 陆世锋. 大黄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6):990-991

[5] 徐朝晖,姚炳荣,徐爱明,等. 低分子肝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 右江医学,2013,41(4):507-509

[6] 王根发,董竞成. 若干补益中药之组分抗炎作用研究概述[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28(8):1598-1600;1827

[7] 谢文瑞,阳小雅,吴礼浩,等. 生大黄联合白蛋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J].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174-177

[8] 梁新文,徐星莉,徐星榕.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9):2080-2082

[9] 段文涛,马海,杨红春,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6、PAF的临床意义[J/C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7):8014-8015

[10]KylanpaaML,RepoH,PuolakkainenPA.Inflammationandimmunosuppressioninsevereacutepancreatitis[J].WorldJGastroenterol,2010,16(23):2867-2872

[11]SchneiderL,BuchlerMW,WernerJ.Acutepancreatitiswithanemphasisoninfection[J].InfectDisClinNorthAm,2010,24(4):921-941

[12] 卢晨霞,施正君,王东兴.D-二聚体联合C反应蛋白监测在急性胰腺炎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7(5):118-119;121

[13] 叶劲松.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及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4(35):91-93

[14] 赵冬雨,邢惠芝,成丽娅,等. 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1):129-131

[15] 陈树铭. 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观察[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5):487-488

[16]LindstromOK,TukiainenEM,KylanpaaML,etal.Thrombingenerationinvitroandinvivo,anddisturbedtissuefactorregulationinpatientswithacute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2011,11(6):557-566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5.017

R0657.51

B

1008-8849(2015)25-2785-03

2015-02-20

猜你喜欢
天和分子量肝素
答案
加入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石墨烯纤维导电性优异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2:24
在疏离与冲突的世界中寻找意义
文教资料(2016年26期)2017-02-22 19:31:08
改良的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胸腺肽分子量
不同对照品及GPC软件对右旋糖酐铁相对分子量测定的影响
低分子量丙烯酰胺对深部调驱采出液脱水的影响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河北医药(2015年13期)2015-11-13 06:15:34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