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宇豪,张文丽,王亚飞,沈俊明,王智惠,陈天智,郑德松
(1.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2. 华北理工大学医学实验研究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从督脉看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
詹宇豪1,张文丽2,王亚飞1,沈俊明1,王智惠2,陈天智2,郑德松1
(1.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2. 华北理工大学医学实验研究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针刺;督脉;百会;脑缺血
脑缺血是指由于大脑特定部位的血流供应受阻所导致的血氧不足或脑缺氧,以致不能满足供能的需要,造成脑组织死亡或脑梗死[1],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较高。针刺治疗脑缺血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督脉是奇经八脉中的奇经之一,循行入脑,督脉的生理功能与病候主治均与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督脉应用于各种脑部疾病。因其穴位选择与配伍不同,所以作用机制与疾病治疗效果亦有不同。因此探求脑缺血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方向。笔者试从针刺理论结合现代基础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脑缺血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1 督脉的循行 《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经脉》曰:“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素问·骨空论》认为“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说明督脉与脑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主干、分支最终均入属于脑。“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可以进一步阐明,督脉在循行路线上与脑直接相关。《素问·骨空论》指出督脉的分支“上贯心”,“贯脊属肾”,“入循膂,络肾”,提示督脉循行入心、属肾。《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处于心”,“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心与脑通过“神明”相联系。“脑为髓海,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灌注于脑”,肾为藏精之府,肾精充足则髓海充,肾精不足则髓海空。督脉循行入脑,又“贯心”“络肾”,将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共奏“元神之府”的功效[2]。
1.2 督脉的功能与主要病候 滑伯仁谓:“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督脉为“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最主要的功能为“总督诸阳”。督脉对脑发挥其生理功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首先,督脉主干行于背部正中,入属于脑,直接影响脑的生理功能。其次,督脉与各个阳经均有交会穴位,通过经络连属关系发挥作用。例如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于大椎,通过经络间的联系与疏通,发挥祛风清热、宣肺定喘的作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百会、陶道,由于“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二者共同发挥作用,开窍凝神、清热熄风、升阳固脱。另外,很多文献也记载了用督脉穴位治疗与脑有关的疾病。《脉经·平奇经八脉病》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并指出,其络脉病“实则脊强,虚则头痛”。 《素问·骨空论》也提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根据以上文献分析,督脉主要病候为腰脊强痛,头重头痛和神志病,涉及部位主要是腰背部与头脑部。如《针灸甲乙经》认为“癫疾,本神及百会主之”。“头痛项急,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易自杀及目妄见,刺风府”。《备急千金要方》“烦闷恍惚,喜怒无常,次灸百会一处七壮”“水沟、眼交口不能禁水浆,喝僻不能言”。现代研究来看,这些神经系统疾患究其根源均为脑组织病变[3]。督脉在脑病中应用甚是广泛。
现代实践医学证实,24 h节律性变化几乎存在于人体全部生理机能过程中,也就是说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相对应也应该有不同的治疗措施作用于目标部位,故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最佳的治疗量便成了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4]。脑缺血病变过程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邹伟等[5-6]研究认为,脑缺血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最佳,针刺也存在最佳治疗时间。寇云芳等[7]报道电针介入的时间越早,神经功能恢复越好,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相关性。但疾病的发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所以治疗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能根据疾病所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及治疗量,则能有效抑制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凋亡,缩小缺血范围,保护神经元不受破坏,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从而降低患者复发率、致残率、住院率以及死亡率。
3.1 百会穴在脑缺血疾病中的作用 督脉循行入脑,其经上的百会、大椎、风府、水沟等穴在脑血管病中应用最广泛,因其穴位选择与配伍不同,所以作用机制与治疗效果亦有不同。百会穴居人体头部正中最高点,又为百脉朝会之所,在《针灸甲乙经》中被称为“三阳五会”,它有调节人体六条阳经的经气的作用,是临床治疗脑病的首选穴位。研究表明,百会穴可以稳定细胞内环境,保护缺血性脑损伤;调节脑神经细胞机能,改善和恢复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血液供应,降低血管阻力,保护受损神经元;加快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脑组织功能[8-12]。
3.2 百会穴的不同配伍对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在脑缺血的治疗中,百会通常会与大椎配伍。诸多实验表明,电针百会、大椎穴能纠正脑缺血大鼠中枢单胺类递质的代谢紊乱,保护脑缺血损害,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增加缺血区大脑皮层的BDNF表达,增加局部脑血流量,保护并修复半影区缺血区神经元[13];降低Glu、Asp在脑组织中的含量,调节缺血后脑组织中的NO、NOS、ET及Ca2+的含量,减少受损神经元继发性损伤及坏死[14-16];针刺能激活大脑的皮层功能区,增加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从而起到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裴海涛[17]经过实验发现,针刺“百会透曲鬓”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减少炎性递质造成的脑组织损害,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韩为等[18]针刺涌泉、重灸百会,发现大鼠VEGF蛋白和VEGF、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强,有利于血管生成,这可能是此组穴位选择发挥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机制。另外,陈素辉等[19]针刺百会配伍足三里,发现可以促进脑部气血恢复,调节双侧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减少炎症损伤,促进脑缺血损伤的改善与修复。除此之外,黄泳等[20]还发现,针刺百会、人中和神门均能改善豆状核功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3.3 督脉其他穴位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督脉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穴,风府穴配合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共奏通窍醒脑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该组穴位能促进缺血区域侧支循环血管的开放,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脑缺血损伤的进一步发展[21]。急救要穴人中穴为著名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一,能够纠正凋亡因子Bcl-2、Bax的表达,抑制脑神经细胞凋亡,控制脑缺血范围扩散,促进脑缺血损伤组织的恢复[22]。
经络治疗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实现的,除了针刺、艾灸等常用的传统疗法,还有电针、激光针、穴位给药、针药结合等现代治疗手段。每种治疗手段都通过自身特有的作用机制发挥作用,因其作用靶向与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张国威等[23]实验发现针刺能减轻脑出血后MMP-9导致的相关损伤,这可能与其抑制内源性MMP-9的合成和分泌有关。艾灸疗法可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降低脑血管紧张度,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组织供血,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中风患者大脑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4]。张虹等[25]通过整理文献得出,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最常用的治疗措施仍然为毫针刺,其次为电针。张业贵等[26]对脑缺血大鼠模型进行电针治疗,7 d后皮层和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并认为作用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能调节缺血后Bcl-2、Bax等凋亡相关因子。皮敏等[27]整理发现,电针督脉可以减少脑缺血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区TUNEL染色阳性细胞,并能持续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调节凋亡相关因子从而起到保护神经、抑制凋亡的作用。穆桂萍等[28]实验发现针刺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4蛋白表达均增加,可以促进微血管新生, 针刺可能为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诸多研究表明,电针督脉治疗脑病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振奋阳气以使髓海充实;二是通过脉冲电场直达患处[29-30]。
总之,督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均循行入脑,与脑的功能有直接联系,并通过与心、肾的联系间接影响脑功能。同时,督脉在经络中地位极其重要,有“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之称,并且主治与脑相关及其延伸的各类疾病。作用于督脉经穴治疗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多靶点、多层次、多水平等特点,可以改善血液供应、改善记忆能力、改善局部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再生,进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对于脑缺血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根据不同个体、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疾病的不同特点,辨证地选择督脉穴位及其配伍来治疗。多穴配伍的方式比单穴刺激量大,作用面广,效果一般比较明显,但也不能排除有拮抗效果,故选穴组合还需不断探索实践,基于传统配伍之上,结合现代科技,努力发掘新的组合方式。祖国医学的发展在传统思维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以期在督脉治疗脑缺血的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
[1] 顾兵,程翔,金建波,等. 脑缺血动物模型及其实验治疗学应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学,2010,15(9):1074-1080
[2] 高希言,马巧琳. 督脉与脑的关系浅探[J]. 世界中医药,2007,2(3):134-137
[3] 关晨霞,席海霞. 试论督脉与脑的关系[J].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2):52-53
[4] 陈利平. 中医时间医学全书[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19
[5] 邹伟,张国威,匡洪宇,等. 针刺对急性期脑缺血大鼠脑组织VEGF表达调控的动态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57-60
[6] 邹伟,刘芳,孙晓伟,等. 头针对急性脑出血大鼠BDNF和NGF表达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2010,38(6):14-15
[7] 寇云芳,蔡恩丽,张袆,等. 电针介入时间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保护作用的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4):39-40
[8] 任秦有,赵宁侠,郭瑞林,等. 艾灸百会穴对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48-49
[9] 周宝艳,田新成,葛宝和,等. 百会穴临床应用及研究概要[J]. 甘肃中医,2009,22(2):74-76
[10] 劳宁,熊利泽,路志红,等. 百会穴在电针刺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5):418-420
[11] 金红姝,霍丽,郭小溪. 针刺百会穴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脑内S100β蛋白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648-650
[12] 纪中. 电针百会穴对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3):67
[13] 易炜,许能贵,靳瑞.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J]. 新中医,2001,33(10):75-76
[14] 许能贵,马耕耘,侯思伟.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9(7):431-433
[15] 许能贵,易炜,赖新生,等.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NO、NOS和ET-1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1):63-64
[16] 许能贵,易炜,赖新生,等.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内Ca2+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4):295-297
[17] 裴海涛. 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30-131
[18] 韩为,王颖,程红亮,等. 针刺涌泉、重灸百会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54-557
[19] 陈素辉,孙华,徐虹,等. 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双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J]. 针灸杂志,2014,30(1):42-45
[20] 黄泳,陈静,赖新生,等. 针刺百会、水沟、神门穴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豆状核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11):1405-1407
[21] 张晨茜,储浩然,程红亮,等. 针刺风池、风府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5-17
[22] 郁洁,章薇,郭卫军,等. 电针人中穴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干预[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90-92
[23] 张国威,邹伟,刘芳,等. “百会”透“曲鬓”对急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MMP-9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1-3
[24] 周宝艳,田新成,等. 百会穴临床应用及研究概要[J]. 甘肃中医,2009,22(2):74-76
[25] 张虹,朱蔓佳,杨玉龙.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常用治法的循证医学评价[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73
[26] 张业贵,龚鑫,李怀斌.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Bcl-2、Bax表达的影响[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2):95-98
[27] 皮敏, 陈鹏典, 杨卓欣,等. 电针督脉联合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14 ,25(2):492-495
[28] 穆桂萍,曾瑶池,陈鹏典,等. 针刺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4表达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18-22
[29] 彭支莲,黄剑,丁盼. 督脉电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18-220
[30] 李兵奎,曾彬,常巍,等. 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7):619-622
张文丽,E-mail:dianj@163.com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校级x2014008,省级国家级201410081030);河北省中医药局项目(2014058);唐山市科技局项目(13130293z);老年相关疾病防治联合研究项目(14160201B)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5.044
R743
A
1008-8849(2015)25-2848-03
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