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单药自拟方保留灌肠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

2015-11-30 05:17:10张凤忠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25期
关键词:单药肾衰竭黄芩

张凤忠

(河北省玉田县中医医院,河北玉田064199)

慢性肾衰竭是指肾脏出现不可逆性生理结构病变,并引起肾脏功能衰退及全身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一种综合征[1]。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我国以每年12万的新增病例不断上升。慢性肾衰竭的病死率为健康者的100倍,因此积极治疗非常重要。研究证实[3],在发病早期确诊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关键。当前临床西医治疗慢性肾衰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功效,但总体病死率并未下降,且多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此,相关研究者开始使用毒副作用较小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属“肾劳”“溺毒”“水肿”等范畴,脾肾两虚为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湿浊瘀阻贯穿于疾病全病程。本研究从此观点出发,经查阅450篇相关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文献统计出高频单味中药并组方进行保留灌肠,同时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88例,均符合全国相关肾脏疾病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协议书。排除严重心肝功能不全患者,患癌症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全者,中途退出者,非自愿参与研究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19~64(52.1±6.3)岁;病程 6 ~32(17.3 ±4.2)d;原发病:肾小球肾炎 18例,肾病综合征8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病8例。对照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20~65(53.2±7.1)岁;病程7~33(16.8±5.1)d;原发病:肾小球肾炎 17例,肾病综合征7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病9例。2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低盐、低脂、低磷、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给予降压、降血脂、纠正贫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高频单药自拟方保留灌肠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爱西特片每次5片口服,每日3次。

1.2.1 高频单药自拟方保留灌肠 在知网文库中输入“中药、慢性肾衰竭、治疗效果”,依照检索结果,共下载450篇相关文献,经单味药出现频率统计,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大黄415次、黄连409次、黄芩400次。本研究将生大黄30 g、黄连150 g及黄芩30 g配成中药方,对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剂药方熬药液200 mL,灌肠保留30 min。

1.2.2 穴位注射 选用黄芩注射液,取患者神阙穴、肾俞穴、三足里,采用交替穴位注射法,每日1次,每个穴位注射1 mL,在治疗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穴位有无肿胀、淤血、出血现象,及时进行妥善处理。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hUpro)、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对2组患者的医疗花费、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比较。

1.4 疗效评价标准 依照文献[6]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除,Ccr至少增多20%或SCr至少降低20%;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Ccr至少增多10%或SCr至少降低10%;稳定: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好转不明显,Ccr及SCr无显著变化,或Ccr增多及SCr降低均不足10%;无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恶化,Ccr降低,SCr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结果均应用SPSS 21.0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均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24hUpro、BUN、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Ccr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时间 24hUpro/(g/24 h) BUN/(mmol/L) SCr/(μmol/L) Ccr/(mL/min)观察组 44 治疗前治疗后2.23 ±0.62 1.15 ±0.48①②19.63 ±3.21 15.63 ±2.31①②305.72 ±12.47 236.36 ±8.73①②28.63 ±6.58 30.51 ±6.04①②对照组 44 治疗前治疗后2.24 ±0.58 1.68 ±0.52①19.54 ±3.02 16.85 ±2.63①306.21 ±11.89 251.23 ±9.02①27.03 ±7.04 29.96 ±6.89①

2.2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例(%)

2.3 2组医疗花费、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医疗花费、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医疗花费、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慢性肾衰竭主要是由肾脏功能受损引发肾小球过滤作用失常所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及临床症状,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夜尿增多,不易引起重视,常导致病情恶化,病死率极高[11]。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当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主要原发因素为肾小球炎症[12],并以矫枉失衡、肾小球过滤过度、机体代谢异常紊乱等多方面学说进行综合解释。古代医学书籍并未对慢性肾衰竭做出明确的阐述,依照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来看,其属于古代中医中“癃闭”“关格”“劳虚”“浮肿”“蕴毒”的范畴,而当代中医也以“癃闭”“关格”“劳虚”“浮肿”几个词分别命名肾衰竭发病的不同阶段[10],且总称为慢性肾衰竭,与西医命名一致。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标实为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血瘀,湿气浊化,毒邪侵蚀脾肾,加之脾肾虚(所谓的本虚)而衰竭,虚实夹杂,共同致病,引发瘀血、毒邪、湿浊交错致脾肾衰竭。

目前高频单药统计组方为中药治疗疾病的较常用较精准的方法,主要原理为查找大量治疗相关疾病的中药治疗文献,并统计高频单药出现的频率,将高频出现的药物依照药物配伍原则组成新的药方进行治疗。本研究根据单味药出现频率统计,将大黄、黄连、黄芩三者组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其中大黄具抗感染、止血化瘀、利尿、消肿、泻下、增强免疫力的功效,黄连亦有抑菌消炎、解毒作用,黄芩则有解毒燥湿的作用,三者配合治疗正符合慢性肾衰竭的瘀血、毒邪、湿浊、虚实交错的复杂发病机制。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中医针灸治法之一,刺激所选神阙穴可以使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刺激肾俞穴具有补肾脏、去水湿等作用;刺激足三里具有燥化脾湿、通调经络气血的作用。而所选黄芩注射液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针灸与药物作用相结合,达到益肾健脾、活血泄浊、改善微循环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单药自拟方保留灌肠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花费及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洪芳,李福凤,王忆勤,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脉象特征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215-218

[2]李爽.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3]张琳,赵菁莉,杨波,等.川芎嗪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8):724-725

[4]Manotham K,Tmaka T,Matsumoto M,et al.Trans differentiation of cultured tubular cells reduced by hypoxia[J].Kidney Int,2004,65(4):871-880

[5]陶巍,王晶.大黄温阳活血灌肠方与高位全结肠透析联合温阳救逆降浊汤治疗肾阳虚衰型慢性肾衰竭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3):59-61

[6]叶钊,皮志宏.穴位敷贴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3):1-2

[7]蔡保兰,冯雪梅,刘万梅.耳穴压豆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J].江西中医药,2011,42(12):55-57

[8]董彬.苏叶黄连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10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0):823-824

[9]张琳琪,刘红亮.慢性肾衰竭中医邪实证证候分布规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61 -62

[10]周庆华,何立群,邓跃毅.中药内服及穴位敷贴对慢性肾衰竭肾脏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2):50-52

[11]Szaba FM,Smiley ST.Roles for thrombin and fibrin(o-gen)in cytokine/chemokine production and macrophage adhesion in vivo[J].Blood,2002,99(3):1053 -1059

[12]范萍,杨霓芝.通脉口服液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肾脏病理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6):514 -518

猜你喜欢
单药肾衰竭黄芩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张建伟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肝博士(2021年1期)2021-03-29 02:32:12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22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黄芩使用有讲究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8:06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54
唑来膦酸单药治疗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单药替吉奥一线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观察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17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