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社会与孔子的礼法思想
陈杰斐
丽水市人民检察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礼”是儒家历来所重视的一个概念,而礼正是儒家所谓的小康之世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儒家的政治理想是经由小康之世最终实现大同,而要实现小康,就必须恢复礼治。孔子“礼”的思想,就是在周礼的基础上,以及春秋“礼崩乐坏”的现实中发展而来的。其关于法的思想也是有此而来。
关键词:春秋三世;仁;礼;亲隐;孝
中图分类号:D909.2;B222.6
作者简介:陈杰斐(1987-),女,汉族,浙江缙云人,本科双学位,丽水市人民检察院科员,研究方向:刑法。
一、春秋三世
在《春秋公羊传》里,曾多次述及“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其中“所见异辞”为乱世,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异辞”为升平世,内诸夏而外夷狄;“所传闻异辞”为太平世,天下远近大小若一。[1]而《春秋》的大义即在于张此三世。在《礼记·礼运》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的叙述。《春秋公羊传》与《礼运》所分的历史时期,虽然名称不一,但是实际所指大致是一样的:大同之世即太平世,小康之世即升平世;《礼运》于“小康以后,孔子虽没有说……然则小康以后,就是《春秋》所谓乱世,也无可疑的了”。[2]对于大同之世,不仅儒家谈及,其他诸子也有所论及。《史记·货殖列传》就记载了老子关于至治之世的叙述,老子所谓的至治就是孔子的大同。
在孔子看来,社会是由大同之世降为小康,再由小康降为乱世。在吕思勉先生看来,孔子所谓的大同之世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并把这一时期定位在远古农耕文明时期,以炎帝部族为代表。而由大同降为小康,当以黄帝部族在阪泉大战中击败炎帝部族为标志,包括孔子市场论及的“三代”,这从《礼记·礼运》所记载的孔子论述小康之世的话可以看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或许吕思勉先生所言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根据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处于三代时期的小康的时代往前推,大同之世如若存在的话,大致也应当是在三皇五帝时期,其与炎帝之世相去不远。而乱世,当是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了。
《礼记·礼运》所载孔子之言、《春秋》谓太平世为“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史记·货殖列传》载老子之言可以大致的看出大同之世的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各安其业,相互协助,天下为公。一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景象。孔子眼中的小康之世为:“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之世步入“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小康之世。在吕思勉先生看来当以阪泉之战为界限。案《史记》记载,黄帝兴起于炎帝衰落之时,然后在阪泉“三战,然后得其志”。他据此推测,黄帝部族通过此役征服了炎帝部族,既然有征服,阶级也就随之产生。这也就产生了国人野人之别,国人和野人就是自大同降入小康所生的等级。阶级的出现,各方的利益就不均衡,势必出现剥削和压迫。阶级的出现也就成为小康区别于大同的最大不同。从《礼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此时私有制已经取代了原始公有制。
既然社会是由大同逐步降至乱世,所以孔子认为恢复大同也应是分阶段的,首先应当恢复小康,然后再由小康步入大同。生活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一生最高的政治理想便是恢复大同,他一生所致力于去实践的是恢复小康社会的秩序。而恢复小康的关键在于推行“礼治”。
二、孔子“仁”与“礼”
老子有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颖达在《礼记·曲礼》注疏中也曾说过:“三皇行道,五帝行德……三王行仁,五霸行义。”[3]由此,大致可以认为,大同之世维系社会的是“道”和“德”,而小康之世则是“仁”和“礼”。
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论及最多的就是“仁”与“礼”。本杰明·史华兹认为,正是孔子“仁”的概念使他成为革新者,而不只是传述者。[4]什么是仁?按照中国哲学的一贯传统,“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5],所以孔子对于仁正如史华兹教授所说的那样,并没有给出一个“穷竭性的定义”,而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对仁做出不同的诠释。[6]吕思勉先生在《大同释义》里曾说过:“仁也者,人相人偶之谓也。”[7]“人二”即两个人,“亲”表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大概“仁”是由“人”而来。由此可见,仁是在人与人相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与人相处之道,是一种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感情,从而“使人与他人和睦相处”[8]。这可以说是仁的本意,衍生开来,仁指的是“实现人类杰出能力的一种境地……包含所有的单独德行……所有能够在适当的精神分为下演礼的社会德行和能力”,[9]是作为儒家人格最高境界的“君子”所必备的一中最高的道德品质。
“礼”的起源,孔颖达在《礼记·曲礼》题下疏中说道:“《礼运》云:‘夫礼必本于大一。’是天地为分之前已有礼也。”“其用于治,则与天地俱兴。”之后他论述了吉、嘉、宾、军、凶五礼的形成过程,此五礼都是燧人、包牺、神农、黄帝等古圣王所作。在史华兹教授看来,礼似乎起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将活人与死去的亲友联系起来,礼在其中起到沟通两者的作用,“为了他们的生存与福利,他们每一个人都高度重视从属的那个谱系中的适当的礼仪行为。”[10]礼是有等级性的,而这等级性正是源于祖先崇拜使得亲属之间的关系呈现等级形式。
而孔子所说的“礼”,主要还是周礼,周礼主要是周公所制——至少是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阶级所制定。周礼的内容,主要是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还涉及政治、宗教等广大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可以说,礼是无所不包的,一切社会生活都应在礼的范畴之内。周礼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各阶级实行本阶级的礼仪,不可以僭越。
生活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是乱世的最大特点,周初制定的予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礼已经逐渐失去了作用。为了恢复到小康,首先必须要重新确立起礼在社会中的权威,使一切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纳入礼调整的范围。
三、春秋社会与孔子“法”的思想
西周到春秋,正是由小康到大同的过渡时期。自从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原先约束诸侯的“周礼”也逐渐失去了作用,形同虚设。到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卿大夫的势力也开始膨胀,并如同诸侯之于周王室那样,开始逐渐凌驾于诸侯乃至周天子(主要是周王室内的卿大夫)之上。掌权的卿大夫相与私盟便可以定下国际局面[11]。发展到后来,卿大夫甚至开始与诸侯相争,定国君的废立乃至弑君、逐君,到最后分裂公室,出现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情况。卿大夫之下的宰臣,也有僭凌卿大夫的情形。总而言之,当时原先维持社会秩序的等级制度已经趋于崩溃,维持等级制度的“礼”自然也趋向灭亡。孔子所生活的鲁国,在当时三季已经差不多瓜分了鲁公的权力,后来季孙氏家臣阳虎掌权,囚禁季孙氏,并执政鲁国。这些在孔子看来都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这些僭越“礼”之人,在孔子眼中都属于小人之列。
“君子”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君子,有两层含义,首先指的是“在上者”,也就是掌权者,所谓“君,尊也”,当然也包括大夫和士。而儒家所注重的君子指的是一种具有完美的道德人格的人。相对的,小人也有两种,平民百姓和品德低下者。这里所讨论的君子和小人均指后者。区分小人与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君子是遵循“礼”的,因为在孔子看来,有道德之人是不会干出僭越礼仪的事。所以,君子是可以用“礼”来治理的。而对于没有道德,贪图一己私利的小人,在小康之世礼自然还是可以调解的,但在“礼崩乐坏”的乱世,礼对于小人的约束便逐渐失去了作用。治理小人就需要用法了。当然法也同样适用于平民庶人。
在孔子的思想里,“礼”对于法始终是处于更高的地位,可以说礼是法的原则,只有在礼无法发挥作用时,才用到法,而法的实施也是不能背离礼的。在孔子看来,礼治永远都是要优于法治的。在孔子看来,法和刑只是治标,而礼与德方是治本。
孔子法的思想还根于宗法社会。孔子关于法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亲隐,《论语·子路》甑记载了孔子与叶公的一段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的亲隐看重的并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法律事实,而是家庭伦常。
“孝”在孔子的思想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按照宗法制度,子女对长辈应该恭恭敬敬,绝对的服从,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志,正可谓“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孝道不外乎养与事。服侍父母时应以“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不单生时以礼相待,即使死后,祭祀时也应当以礼。而正如前面所说的。孔子所强调礼不单单指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心。所以侍奉父母时必须要敬重,和颜悦色。
父母对于子女则应以“慈”,《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贾子·道术》云:“亲爱利子谓之慈”,“慈”的提出,既是对“孝”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家庭关系的完善,虽然在儒家思想中慈不如孝那样重要,但是“父慈子孝”无疑是家庭伦理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同样强调,兄弟之间的“悌”,即对兄长的尊敬。
家是宗法社会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内部的团结是宗族团结的基础,而宗法制度是维系整个封建制度稳定的根基。孔子法的思想正是基于“礼”与“孝”,是和当时的社会分不开的。
[注释]
①刘兆祐,江弘毅等.国学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6-167.
②吕思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67-768.
③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
④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98-99.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⑥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08.
⑦吕思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大同释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11.
⑧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06.
⑨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99.
⑩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0.
⑪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