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以湖北省5所高职高专的实证调研为例

2015-02-07 00:52唐楚楚李秀平
法制博览 2015年3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解决途径大学生

唐楚楚 李秀平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的A类项目“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汉市15所大学的调研”的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芳教授。



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以湖北省5所高职高专的实证调研为例

唐楚楚李秀平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的A类项目“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汉市15所大学的调研”的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芳教授。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他们法治教育的现状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和方向。然而,据调查,我国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仍然存在着法律信仰较为淡漠、法律知识较为匮乏、法律能力较为欠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和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优化社会的导向作用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

(一)法律信仰较为淡漠

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认同法律权威性”的调查中,大部分受访学生认为法律具有权威性,他们认为我国当前的法律强制力以及法律的不断完善都保障了法律的权威性。然而,仍然有15%的学生对当前我国的法律是否具有权威性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执法不严、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群,严重影响到法律的权威性;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法律成为某些人的庇护伞和谋取私利的工具。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较为淡漠,对法律的权威性仍然存有怀疑。

(二)法律能力较为匮乏

就“法律与自身关系”的调查中,竟然有高达38%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触犯法律,法律就和自己无关。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选择何种途径的这一调查中,只有62%的学生会寻求法律保护,竟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会私下解决,同时也有少量的学生会选择通过政府和熟人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意识较为淡薄,法律能力也较为欠缺。因此,学校和社会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不仅重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更应该看重大学生法律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思考问题相对比较片面、自控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再加上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压力下,大学生很容易形成功利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切都为了将来毕业就业做准备,整天忙于考计算机、英语、会计证、心理咨询师等等各种证书,挣扎于各种兼职,真正能静下心来学习法律知识的学生很少,一到期末考试,随便突击,应付了事,只求及格不求高分。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农人员选择进城务工,相对应的也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根本享受不到相应的家庭教育。然而城市居民中的有些父母也由于长期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多陪伴孩子,更别说在孩子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上给予相应的指导。所以说,在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学校教育的原因

1.师资队伍薄弱且素质不高

虽然近年来高校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加强,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相当比例的高校没有开设法学专业,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教师在该校是缺乏的、师资力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要么由并没有相关法学专业知识的辅导员授课,要么选择外校的老师或并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学生进行代课,这样就会造成授课老师的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对法律相关知识的需要,因此也就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法治教育内容空洞、缺乏时代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发展需要,也适时提出了许多新的法律条文,但在研读高校相关教材时却发现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纳入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材中。教材中涉及的法律方面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一些宏观的东西,乍一看好像涵盖面很宽,实际上只是泛泛而谈,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不太容易理解,也就不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法治教育的途径与形式单一

高校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而相对忽视了课堂教学,所以大部分法学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视、电脑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思想开放的高校,也应该善于运用现代传媒的优势,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法律知识大讨论、典型法律事件大征集的活动,以一种大众更能理解接受的形式传播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会环境的原因

1.我国的普法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法律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国家也日益重视对公民普法教育的宣传,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的普法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内容上,多是把法律的相关规定硬搬过来直接宣传,缺乏相关的讲解,内容空洞抽象,使民众很难理解和接受。即使略微了解相关法律条文,在实际的生活中也不知道如何运用。在形式上,多以打宣传标语和拉横幅的方式进行宣传,枯燥乏味,多数地方也仅仅是走形式,再加上宣传的时间短、范围有限,所以我国的普法教育根本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腐败现象和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

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起步晚,再加上受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客观上来说,当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十分的健全,这就造成了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使有些不法之徒有机可趁。再加上缺乏程序化、制度化的监督保障机制,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等现象的出现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法律只是形同虚设或者说是当权者的保护伞的偏见,挫伤了公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法治观产生消极影响。此外,随着网络等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像色情、暴力、不公平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西方媒体对我国的恶意造谣和中伤,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这也是引诱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最基础的作用。因此,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孩子平等相处、多和他们沟通,对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协助学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法治观,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做个有志青年。此外,家长也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知法守法、尊重法律的权威、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依法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相关义务,使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自觉的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1.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

就目前情况来看,要想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建立一批高素质的法学教师队伍是最现实有效的途径。然而,当前有许多高校法学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招聘一批专业法律教师,辅之以长期从事法律相关职业或者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起到更好地效果。同时学校也应该定期对在职法学教师进行轮流培训,使他们接受法学知识再教育,进而保证法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2.吸收中西方传统法治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空洞抽象,就不会达到让大学生真正的知法、用法的效果。因此,要善于吸收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的精华,用德育思想同现代法治教育思想相结合,注重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教育。同时多涉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增强大学生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借鉴西方法治文化中的一些合理部分,例如法律至上、善法之治等,让法治教育渗透进历史、哲学等学科,使学生形成更加系统的法律思想。

3.利用新兴媒体、活跃学校法治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运用新型媒体,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视频播放具体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课堂辩论,用这种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使法治的基本理论和观念深入人心。还可以通过组建法律社团、组织模拟法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法律征文、辩论赛、演讲、文艺汇演等方式,活跃学校法治氛围,在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法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法的感情,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三)优化社会的导向作用

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中,应该纯洁社会法治环境、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坚持反腐败的制度创新,增强反腐倡廉的力度和效度。在整个社会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广大民众对法律产生敬仰、信任和依赖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进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各类新闻媒体在进行有关报道和发表见解时也应该秉着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及时准确的原则,不恶意炒作、捏造事实,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发挥其宣传引导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阿莉.高等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2]孙中艳.论高校环境法制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6(6).

[3]才惠莲,王宗廷.高校环境法制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4]李洁珍.大学生法律信仰与大学法制教育[J].党史文苑,2005(4).

作者简介:唐楚楚(1996-),女,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法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秀平(1991-),女,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1-0026-02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解决途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