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如果在教师的预先设计好的套路里活动,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很难有创造性。促成课堂动态生成,可以从学生质疑中促成,从偶发事件中促成,从“学生出错”中促成,从备课中促成。
【关键词】动态生成;质疑;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不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预设问题与学生的疑惑可能就有差异。教师预定的重难点也可能是学生非真正关心的;学生关注的“细枝末节也可能是教师不屑一顾或忽略的。在课堂上随时有教师无法预料的现象和问题发生,我们无法“预设”课堂。更多是让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那么促成课堂动态生成,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从学生质疑中促成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课堂的时空主体是学生。当前的课改有一个倾向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满堂看”(指多媒体),学生失去了独立静思的机会,失去了同桌间、学习小组里的切磋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向老师发问的机会。如果能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质疑,往往使课堂“活”起来而绽放光彩。
特级教师李镇西上课的一个特点是要学生“读出问题”。在执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他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一口气提出了十多个问题。他就把这些问题抛向学生讨论解决。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这是一个能带动理解全篇的关键问题。李老师接过他的问题说:“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只一次写到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这一学生的问题的生成,也就很自然使老师和学生探讨“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从“学生出错”中促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才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优秀的教师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出口”,或因势利导,将“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及时抓住这些“出错”机会,让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教余光中的《乡愁》,学生朗读全诗。我注意到有几位学生读“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小声地念成“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你在里头。”把“母亲”改读为“你”,还对着同桌读,同时脸上洋溢着笑容。显然,学生是为了好玩才会这样“出错”的。我于是因“错”利导,我说到母亲之情,说到了哀悼之情,说到了同窗之情,问学生:你们在表达哀伤之情时,脸上还会挂着刚才有些同学读时的那种高兴劲吗?当时课堂一下显得凝重。许多学生纷纷摇头并举手说应如何朗读。我叫了几个学生示范了一下,然后让学生在抑郁深沉的基调中去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这堂课因“出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从偶发事件中促成
从课堂教学中,常常地发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正常的教学秩序会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自己的形象。如果处理得好,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天有不作之美。准备上贾平凹《风雨》时,狂风忽起,暴雨猛来,学生乱成一团。面对这种情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说:“这场风雨来得太突然了,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这个场面呢?请大家现在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来描写这个场面。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写得最好。”喧嚷的声音逐渐停了下来,许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对这现场的描写。过了二十分钟左右,有好多人举手示意写好了。我说:“好!同样描写风雨,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怎样写风雨的。”我让学生打开课文《风雨》,朗读全文,比较自己写的与人家写的异同。许多同学都悟出贾平凹这篇文章的绝妙之处:文中一字不着风雨却处处写风雨。这就挖掘出课堂的核心价值。
教师对“偶发事件”要竭力地让它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敢于突破原先设计的教学模式,因情制宜,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转化教学过程,力争克服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车到山前疑无路”时,引导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天地。
四、从备课中促成
课堂教学是多种动态因素的组合,是多方面的信息交流,为促进课堂大多地朝向动态生成发展,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精心备课。提倡在备课时,要好好地解读教材,思考教材里哪里是学生的兴趣点、疑点、难点,把自己当作学生设想“学情”:学生读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感受,会问什么问题。如果教师对“学情”有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也就能“推波助澜”,引向更精彩的地方。
教师在备课中要重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著名的“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就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讲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也许除此之外没有读过这一作家的别的文章,那么当学生问老师:“毕淑敏还有什么作品时,我们就会束手无策,白白地让这一好的现成资源流走了。”
课堂的情况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但只要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堂生成的资源将不断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程俊松.课堂教学艺术大观[J].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2]李建平.新课程教师为何“不会教”?[J].福建教育,2002.
[3]严银华.“问题解决”教学的“解决”误区[J].语文教学通讯,2005。
作者简介:彭传乐,男,1973年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
(编辑:陈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