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坤
新课改实施后,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下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之后,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体验,从心理上主动关心和鼓励学生,使他们能对语文学科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下面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讲解和课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从直观上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文章中蕴涵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制作一段有关春天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展示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燕子飞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浓浓暖意,激发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可以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配上歌唱春天的歌曲,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盛宴中进行体验,激发他们对语
文的热情。再如,在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他们自己制作一个小桔灯,在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小桔灯展示出来,学生对这个课前导入活动会充满激情,然后教师再进行新课教学,学生通过自制的小桔灯联想文中的小桔灯,于是便快速融入到课文描写的场景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描写还原成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对文中描写的事件和阐释的道理理解得更加透彻,提高了学生的感官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进行提问设疑往往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疑问的探索解决,学生能主动地了解课文内容,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具为学生创设出适合教学的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文章中人物的思想。中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丰富,对有些课文中的场景不能深入理解,这时教师创设的场景再现就能给学生充分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的想法和做法。课文情境的再现让学生的思维更靠近作者,更能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欲望。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逸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文讲述的内容中,能更深刻地理解文中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例如,在教学《春》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出的描写春天的句子和词语最多,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说有关春天的句子和词语使自己对春天的场景和特点把握得更全面。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空白可以激发学生充分的想象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白”,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进行课文的后续编写,把对课文的理解加上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再创造。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充分想象加工,学生能更深入地对课文的内容和背景进行了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通过阅读课文对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自读课文结合教师给出的启发性问题,学生能主动地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把自己投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把情感体验融入到教学环境中,不仅能使语文课堂气氛其乐融融,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进行独立学习,提高对语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十三中学(061001)